在山西平定,有一句骂人的话叫“瓜瓞”
文摘
历史
2024-10-05 07:55
山西
说起平定县,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起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灭北汉,恐怕是尽人皆知。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征河东拿下的第一座城池,就是山西境之平定县。平定人说话很有意思的,硬圪撅撅的,又曲里拐弯,闹得你有时候会听成两岔。比如,"瓜瓞绵绵",本来是意喻子孙繁衍不绝、家族兴旺昌盛,多好听、多吉祥的一个词语!可是,“瓜瓞”一词从平定人嘴里说出来,却变成了詈语,就是骂人的话。由吉祥语变成骂人的话,"瓜瓞"在平定人那里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呢?"瓜瓞",普通话读如ɡuā dié(音瓜跌),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称作"瓜瓞唪唪"和"绵绵瓜瓞"。《诗经·大雅·生民》曰:"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大意是,禾粟、麻麦长得很旺盛,瓜儿也是硕果累累。句中"瓜瓞"是本义,"瓜"是大瓜,"瓞"是小瓜。唪唪,读作fěng(音讽),果实累累的样子。"瓜瓞唪唪",意思是大瓜小瓜挂满枝藤,果实累累。熟习农事的人都知道,一粒瓜种埋到地里,就会长出一根藤蔓,藤蔓上先后相继长出很多大瓜小瓜。这种同出一源、结于同一根藤蔓上的大瓜小瓜,有果实累累的形象,瓜又多子实,瓜蔓 绵长延伸,所以,人们便用来喻指子孙繁衍不绝、家族兴旺昌盛。朱熹《诗集传》:"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常小,其蔓不绝。至末而后大也。以比周人始生于漆、沮之上,而古公之时其国甚小,至文王而后大也。"《诗经·大雅·绵》曰:"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这首诗,叙述了周先祖太公古公亶 (dǎn,音但) 父率领族人,辗转迁徙, 繁衍生息的历程。古公亶父本处豳 (bīn,音宾) 地,因受狄人侵扰,便带领族人迁居于岐山之阳的周原。诗中"绵绵瓜瓞"喻指周王朝的祖先迁居创业,子孙繁衍,如同蔓延不断的藤蔓上的大瓜小瓜一般,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岁岁相继不绝,代代相传永续,到文王终于奠定了王业的基础。考之古代文献,汉代以前的典籍中,"瓜瓞"的一词的记载比较少,大概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瓜瓞"在文献中的用例多了起来。西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夏殷既袭,宗周继祀。绵绵瓜瓞,六国互峙。"隋朝佚名的《建隆以来祀享太庙十六首》:"明明我祖,积德攸宜。笔继瓜瓞,将隆本支。"唐朝李延寿《北史·魏临淮王彧传》:"汉高不因瓜瓞之绪,光武又无世及之德。"宋朝苏轼《赐判大宗正事宗晟上表乞还职事不允诏》之二:"朕方庆瓜瓞之茂,而欲观麟趾之应。"明朝吾丘瑞《运甓记·瑯琊就镇》:"玉叶金枝瓜瓞永,封青社海岱称雄。"到了清朝的时候,"瓜瓞"一词,无论是在书面语,还是在日常交流的口语中,极其常见。如"瓜瓞绵延" "瓜瓞永绵" "瓜瓞繁衍" "瓜瓞连绵" "瓜瓞长绵" "瓜瓞呈祥" "瓜瓞衍祥" "瓜瓞延祺" "祥征瓜瓞"等等,说法非常多见。官修法典《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太祖以来,至今已有十一世,瓜瓞繁衍,本支极盛。"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再要讲到日后,实指望娶你过去,将来抱个娃娃,子再生孙,孙又生子,绵绵瓜瓞,世代相传。"护生与繁殖,历来是民间美术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变的文化基因。因此,"瓜瓞"一词,作为意喻"子孙蕃衍,相继不绝"的吉祥语,不但被人们时常挂在嘴边,而且作为吉祥物,大量出现于人们平时所穿戴的衣物和所使用的器物上。葫芦,嫩时可食,有甘、苦之分。甘者叫"瓠"(hù,音护),苦者叫"匏"(páo,音刨)。《小雅·南有嘉鱼》云:"南有樛(jiū,音纠)木,甘瓠累之。"葫芦者,福禄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葫芦谐音"福禄",它外形圆润饱满,肚大能容万千福禄,所以也称之为壶。与南瓜一样,葫芦果实多子,又被视为繁衍生育、多子多孙的吉祥物。从周朝开始,古人新婚之夜,把葫芦一剖为二,以红绳连柄,用以盛酒,夫妇同饮,象征婚姻将两人连为一体,亦寓意"鱼水之合,结子生孙"。"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飞久徘徊。千古传诵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梁祝化蝶那一段至美至真的生死恋情,家喻户晓,千古传颂,故蝴蝶又被人们视为爱情的象征。瓜多子,蝶蹁跹,多子多福,美美满满,且"蝶" "瓞"同音, 再配以花卉,寓意夫妻恩爱、子孙昌盛。清朝小说《青楼梦》第四十九回:"况且今日你扑着这个蝶儿,明明说你与我同这对蝶儿,一样的瓜瓞绵绵、百年偕老的意思。"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上有一段美好的誓词:"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平定方言,较多地保留了上古汉语的读音。"瓜瓞"这两个字,在平定方言中都读入声,调子读得急促且短,干巴利索,一发即收,用拼音打出来,大致的读音是gua di(音刮地),“瓜”读入声,急促且短,一发即收。平定人称"儿子"为"巴儿",第三代为"孙子",第四代为"重孙子",再往后似乎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便以"瓜瓞"来称呼。因此,“瓜瓞”一词,在平定方言中当是"子孙后代"的意思。"瞧你那德行,撒泡尿照照,给我当重孙瓜瓞,我都不尿你。"按《尔雅·释亲》:"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景孙,景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平定方言中的"瓜瓞",当指"玄孙",即从本身算起的第五代,已是较远的孙子了,其称谓在现实生活不常用,玄孙之后几代孙子的称谓更是无人知晓,便以"瓜瓞"统称之。另外,简单说一下,在平定方言中,还有两个词语,也表"远孙"之意:提溜,蔓儿。提溜,其来源说法较多,一是由身体的提抱动作(如抱孩子),抽象化指长辈把晚辈拉扯抚养长大,然后转为一种对远孙的称谓。如《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东汉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二是"提溜"即"滴溜"
"滴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滴,水注也。" 滴沥,水滴向下垂,有向下(延续)的意思,喻指子孙后代延续不断。北京方言中,有"耷拉孙"一说,音、义同"提溜孙"相近,当是同一词语在不同方言中的音变。《红楼梦》第五十四回"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写道:元宵之夜,贾府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其间,众人合谋,拿住了凤姐儿,让她说笑话。凤姐想了想,笑道:"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侄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好不热闹!"凤姐一口气说出了15个人物称谓,其他的都好理解,就是这个"滴滴搭搭的孙子"令人费解。滴搭,也作"滴嗒",指钟声或水由高处一滴一滴落下的声音,用这个拟声词去修饰"孙子",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王熙凤口中的"滴滴搭搭的孙子",就是"提溜孙"的戏谑叫法。在几个孙子的称谓中,前边两三个是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知道的,凤姐自然也知道,但后边几个她就叫不上来了,便临场急中生智,把大家都知道的"提溜孙",用风趣的语言表现出来。提溜孙,泛指玄孙之后的孙子。"玄" "悬"同音,口齿伶俐、善戏谑的王熙凤,正是用的"同音相代"之法,视"玄"为"悬挂"的"悬",从而演化出"滴滴搭搭"之说。王熙凤不说"玄孙",也不说"提溜孙",而说"滴滴搭搭孙子、孙女儿",其用意就是为了引人发笑,同时表现了王熙凤的聪明机灵,特别是她的急智和极好口才。平定方言中,"瓜瓞" "提溜"主要用于詈语中,也就是用来骂人的。在具体的语境中,多合说成"重孙瓜瓞,提溜蔓儿",用来指称被骂之人的子子孙孙,包括其后很多辈的后代。这就不得不说起古代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瓜蔓抄"。瓜蔓抄,顾名思义,就是扯起秧蔓摔烂瓜。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对连坐犯罪刑罚的一种俗称,是族诛的一种,意即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甚至朋邻乡里,都跟着吃瓜落,如瓜蔓辗转牵连。中国历史上,被"瓜蔓抄"的第一人,是明朝建文帝手下大臣左佥都御史景清。据《明史·景清传》记载: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引起许多大臣、文人的不满。▲ 清乾隆 粉青地粉彩“瓜瓞绵绵”图金彩双螭耳撇口瓶有一天,左佥都御史景清穿着红色的衣服,怀揣利刃入朝。偏偏当天钦天监算了一卦,急奏:"异星告变,光芒甚赤,急犯帝座",也就是说红色对皇帝不利。朱棣放眼一看,满朝文武唯有景清穿着红色衣服,于是起了疑心,命令搜景清的身,结果发现了他暗藏的匕首。景清见谋刺败露,怒骂朱棣篡夺侄子皇位,是奸臣贼子。明成祖大怒,命人打掉景清的牙齿,割去他的舌头,又对其处以"磔(zhé,音哲)刑",割肉离骨,断裂肢体,剥皮后在腹中装进茅草,悬挂在长安门示众。明成祖朱棣觉得还不解恨,便下令"诛灭九族",并如瓜蔓一样辗转牵连,凡景姓的族人全部处死,与景清相关的乡亲与邻居几乎被斩尽杀绝,景清的老师、亲戚、朋友、学生也受株连被杀。景清的老宅也被一把火烧尽,整个村子都变成了废墟。所以,在平定方言中,咒骂一个人的时候,不去问候"你祖宗十八代",而是说"重孙瓜瓞,提溜蔓儿",就是咒人株连九族、断子绝孙的意思,这是一种非常狠的骂人方式。(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