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人民日报为什么连发四篇文章“向英雄的盂县人民致敬”(上)

文摘   2024-11-03 16:27   山西  

1958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向英雄的盂县人民致敬》。紧接着,6月29日、7月1日又接连发表了《县的建设力量到底有多大》《争上游就是争第一》等评论、述评。

后又于1959年1月4日,登载了题为《土铁路——地方运输的新生力量》的文章,对山西盂县大干快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事迹进行大力宣扬,对盂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予以高度评价。

▲ 电影《帅旗飘飘》海报

长春电影制片厂以此为背景,摄制了故事片《帅旗飘飘》,并在全国上映。一时间,山西盂县轰动全国,名满天下。

那么,太行山深处的这个偏僻小县到底做什么了,竟得到中国最高级别的媒体如此热情的关注呢?

据《盂县县志》记载,从1958年5月26 日至6月19日,在短短24天的时间内,盂县完完全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动工修筑了全国第一条地方铁路。同期,又修造了小火车“人民第一号”,并于当年7月1日通车运营。

该铁路起自石店焦炭厂,止于孙家庄五五机械厂,全长1.7千米。小铁路通车后,每列火车可拉7个车皮,每个车皮可载5吨左右,一次可载运8万斤。

▲ 盂县小火车通车典礼

盂县小火车通车当日,现场聚集了许多来自周边的群众,他们欢呼着,跳跃着,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盂县晋剧团根据这一事件,自编自演了《小火车开得快》(又叫《小火车快开》),在各地巡演,深受观众欢迎。

盂县人民自力更生建造小火车的事迹,很快传到了党中央。《人民日报》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连续发表了4篇热情洋溢的文章,对盂县大办小铁路予以高度评价。

《山西日报》也于1958年9月15日发表了《从盂县看全民大战钢铁》的文章,报道和表彰盂县大办工业、大战钢铁、大修小铁路三项运动中所取得的辉煌成绩。

▲ 新中国第一辆小火车“人民第一号”

随后,当时的铁道部部长吕正操,来盂县视察小铁路与小火车,对盂县人民自力更生修建地方铁路的事迹予以高度赞扬。

1958年9月,长春电影制片厂派出摄制组来到盂县,以五五机械厂、石店焦炭厂、桃园铁厂、南关铁厂和小铁路等为背景,以全民大战钢铁为主题,摄制了故事片《帅旗飘飘》,在全国城乡上映,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太行山深处这座偏僻小县的山山水水、工人农民第一次被搬上银幕,为全国人民所熟知、所仰望,作为家乡人,今天想来也是非常自豪的。

▲ 电影《帅旗飘飘》剧照

之后,还有波兰专家来盂县实地考察,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也光临盂县参观等等,使孟县在中外一时传为佳话,风光无限。

那么,当时的盂县为什么要修建这条土铁路呢?

1958年8月19日,《山西政报》刊登了盂县县委的一篇工作经验交流文章《盂县自造火车自办铁路的方法与经验》,文章开篇第一句就这样说:“我们修铁路,是在全民整风后所出现的工农业大跃进的形势逼出来的。”

的确如此,这条铁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有着全国大背景的。

▲ 老照片:群众游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53年到1957年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超额完成规定任务、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奋斗目标,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有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践,全国上下掀起了加快发展的热潮。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了15年赶超英国的目标,要求“苦干三年,基本改变面貌”。

盂县地处太行山腹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凡是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矿石,这里几乎应有尽有,而其中又以煤、铁的储藏量最为丰富,分布面也广。

▲ 1958年春,中共盂县县委会全体委员合影

据当时的勘探资料,全县境内铁矿石初步估计达1800万吨,仅长岭一地的铁矿就有20华里长。煤的储藏量更多,高达47亿吨,相当于美国煤储量的12%左右,而且煤的种类很多,有主焦煤、瘦煤、贫煤、泥煤、无烟煤等。

在那个充满激情的纯朴年代,盂县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自从党的社会主义总路线颁布以来,仅仅5个月时间,盂县的面貌就有了根本的变化,由缺粮县一跃而成为余粮县。特别是地方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4月到8月,全县新建各种大小厂矿787个,是年年底达2300个。

▲ 1958年秋,盂县县委第一书记赵锐(二排左5)同《帅旗飘飘》电影摄制组人员合影

随着工农业大跃进高潮的出现,运力严重不足、拖拉经济建设发展后腿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单就当时新建的两个铁厂桃园铁厂和南关铁厂来说,每天就需要1000吨以上的各种矿石原料,才能保证生产。而运输这些矿石,以当时的运力计算,如用毛驴驮运则需要13000头,若用大小铁轮车拉运也需要2000辆。如此巨大的运力需求,即便把全县所有家底都拿出来,也实现不了。

更重要的是,矿石场至两个铁厂之间的路况极差,全部都是乡间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泥坑陷。坑坑洼洼且不说,即便真的有这么多毛驴或铁轮车,路上也排列不开。

▲ 木工师傅正在制造小火车车厢

至于说汽车,县里倒是有那么三五辆。但一辆车一次最多能拉4吨,一天跑20趟,也不过能拉近100吨,与1000吨的日需求量相比,杯水车薪不说,其他方面的建设任务也很重,根本抽调不出来。

于是,盂县县委就在1958年3月份提出了试制铁路通火车的任务,并于是年4月份组成了修路委员会。

这个任务提出以后,遇到的困难是超乎寻常的。首先是没技术没经验,其次是资金不足和原料困难。

▲ 盂县工人师傅们在铺设轨道

修铁路造火车,不比修农具打锄头,是需要先进材料和过硬技术的。首先轨道必须要用钢轨,铁制轨道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另外火车头技术含量很高,自造几无可能,必须花大价钱到专门的制造工厂去购买。

然而,无论是钢轨,还是购买火车头的资金,盂县根本拿不出来。

当时的盂县是非常贫穷落后的,1957年全县工业产值只有732万元,农业从1954年到1957年连遭4年旱、涝灾害,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很大一部分要靠国家救济。

▲ 时任盂县县委书记张润槐(右一)同工人们一起用压道车改装火车头

因此,就连修造土火车、铺设土铁道所需的资金,盂县财政也是捉襟见肘。

然而,大跃进形势逼人,要想完成党的总路线规定的任务,要想大干快上建设社会主义,修铁路通火车这件事情,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张文平)

(未完待续,明天再来看看)


四库泉叔
写一点有文化的东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