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道不知怎么了,总是让人心里窝着一股无名火,动不动就会冲着人高喊:"去去去!哪凉快哪呆着去,别来烦我!"
这句话中的"去"字,在山西平定方言中,有两个读音,前面那三个"去"字读如qie(音同“切”),入声,后面那个"去"字读如ke(音同“客”),入声。
▲ 山西晋祠
普通话里的"去",读成"气(qi)",或者"切(qie)",都问题不大,北方官话区很多方言都这么读,其来源是宋代《广韵》所记的"丘據切"。
可是,山西人把"去"说成"客(ke)"入声,确实让人大伤脑筋。
"去"字为什么会有两个读音
近代学者章炳麟先生在《新方言》里,曾经对"去"字的这两个读音做过一番考证,他这样说:"《说文》:‘去’,人相违也,丘据切。‘朅’,去也。丘竭切。今南方多言‘去’,北方多言‘朅’,或音如‘铠’,苦盖切。然犹书作‘去’者,以‘去’‘朅’本双声也。"
章老先生的意思是说,"去"的意思就是离开,这个字北方人多读如"朅",有时候也读如"苦盖切",即"铠"音。也就是说,"朅"和"去",在口语中是它们同一个词,书写时都写成"去",读的时候却是两个读音,有时候读qie(音同“切”),有时候读ke(音同“客”)。
这是为什么呢?
"朅"的读音,北宋文字学家徐铉注为"丘竭切"。"丘竭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叫反切法,简单来说,就是把两个常见字合在一起,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韵调相切,这个字的读音就拼出来了。
比如"丘竭切",丘的声母为q [欺],竭的韵母为ie [耶],两者相切,与今音qiè(音同“切”)非常接近。
"去"的读音,徐铉注为"丘据切"。"丘据切"在上古、中古拟音声母为[kh],与今天汉语拼音标注的"k"[科]声母相近(丘,福建现在还是"k"声母);"据"的韵母更接近"e"[鹅]读音,所以说,"去"的另一个读音是ke(音同“客”)。
▲ 山西民居
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四:"又如去字,山西人为库,山东人为趋,陕西人为气,南京人为可去声,湖广人为处。"
明朝时候的南京方言,"去"读如"可"的去声,与山西方言"库"很接近。到了今天,南京话"去"读如"ki",山西话则读如"ke"入声,与五百年前相去不远。
金代《董西厢》里有一段唱:"我孩儿安心,省可烦恼!这事体休声扬,着人看不好。"这里的"省可烦恼",当是"省却烦恼" ,也叫"省去烦恼"。
"去"字为什么写成"朅"
去,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有盖儿的盛食器,跟"人相违",即"离开"这个意思毫不搭界。
后来,又衍生出"弆(jǔ,音举)"字,"去"字下面加"廾",意思是"收藏",这是由器皿的功能而引申出来的一个义项。
▲ 淳朴善良的山西人
另又引申出"盍(hé,音河)","去"字下面加皿字底,意思是器盖儿。
再后来,盛食器为义的"去",用"筥(jǔ,音举)"代替,如《诗·周颂·良耜》:"或来瞻女(汝),载筐及筥,其饷伊黍。"
大概是到了秦汉时期,"去"字由"器皿"这个意思,变化为"离开",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的"人相违也",字形也演变成"朅"。
▲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在古代文献中,"去"写作"朅",非常普遍,简直不胜枚举:
《楚辞·九辩》:"车即驾兮朅而归。"
《汉书·司马相如传》:"朅,轻举而远游。"
《后汉书·张衡传》:"回志朅来从玄諆,获我所求夫何思!"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朅来游嵩峯,羽客何双双。"
苏轼《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求之五十年得之蜀中》:"长陵朅来见大姊,仲孺岂意逢将军。"
▲ 山西五台山龙泉寺
顾炎武《张隐君元明于园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隐祠》:"朅来未得从黄石,老至先思伴赤松。"
上述举例中的"朅",都是"去"的意思,也是"去"字的另一种写法。
"去"和"起"是不是一回事
今山西平定方言中,让人"去,走开,闪开"都说"朅",可单用,也可组词,不过意思基本一样。
"朅,一边去,别站在这儿碍我的事。"
"你朅开,一边儿待着去,不要在我眼前晃悠。"
上面两例中,"朅"读成qie(音同“切”),"去"读成ke(音同“客”),这两个字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可是字形和读音却截然不同。
▲ 山西民俗活动
表里山河这种特殊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山西方言具有了天然的保守性。五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在山西表现得非常突出。
"朅"这个字,在平定有些地方读如qie(音同“切”),有些地方读如qi(音同“起”),所以不少人以为自己平时说的这个词为"起",甚至在一些本土的出版物中,把"朅"写作"起",这是错误的。
《说文解字》:"起,能立也。从走,从巳,巳声。"
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正韵》:"详子切,并音似",也就是说,巳有两个读音,yǐ(音同“以”)或sì(音同“似”)。
巳,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胎儿,也可能是一种求子之祭,今作"祀",引申指"后嗣",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六位,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蛇"和"终止"等义项。
起,走+巳,表示幼儿学习站立、行走。
▲ 山西平定县境之娘子关长城
另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起"一共有三、四十个义项,无一例外,都没含有"去"的意义的义项
而"朅"一字,在《方言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中,音义俱合。
另外,今其他官话地区,以及吴语、闽语等方言区,也存在"朅"这个词,所表意思就是"去"。(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