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八道”中的“胡说”指什么?“八道”又怎讲?

文摘   历史   2024-09-30 22:07   山西  

“胡说八道”一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成语,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语交际,都极为常见。

然而,越是常见的词语,人们越是司空见惯,越是不以为然,以至对其来龙去脉和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不甚了了。

著名学者启功先生在《说“八股”》一文中就这样写道:“最坏的,骂人的话有‘胡说八道’一词,八道怎讲,究竟道之为八,又何坏之有?用这词的人也说不明白吧?”

▲ 启功先生

不惟如此,任何一部收录“胡说八道”一词的字词典,都不论及“胡说”和“八道”的具体所指,甚至专门做成语源流考证的《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刘洁修 2009),也只在“胡说乱道”之后,以“又作‘胡说八道’”出条,且只举例,没作进一步解释。

那么,“胡说”和“八道”到底是指什么呢?这个成语又是怎么生成的呢?本文不揣浅陋,尝试着从语言语音学的角度,以“同义词骈用”“同音替代”“一词多义”为切入,作一点不成熟的考察和探讨

“胡说八道”,是一个感情色彩非常强烈的词语,如果我们认为某个人“没有根据地乱说”,便可以用“胡说八道”,甚至省略为“胡说”,来表达对其话语的不认同、不相信,甚至斥责。

倒是这个“八道”,从来不见有人单独拿出来使用。这似乎意味着“八道”不表义,只是为了凑足音节;或者说“胡说”和“八道”是个并列词组,二者词性相同,意义也没有分别。

▲ 古代典籍

那么,究竟是哪种情况呢?这是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即汉语中的同义词骈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说”和“道”涉及的义项虽然很多,但都有表示“言谈”的意思。

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说,释也,一曰谈说也。”

又,东汉刘熙《释名·释言语》亦云:“说,述也,宣述人意也。”

典籍文献中,有关“说”字表“谈论、言说、陈述”义的用例,历朝历代,比比皆是。

如,《墨子·公输》云:“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这里的“说”,就是解释、表达的意思。

▲ 古代典籍

又,唐朝王敷《茶酒论》:“不可从头细说,撮其枢要之陈。”这里的“说”,跟现代汉语中表“言说”义的“说”的用法几无二致。

“道”,最初不是一个言说动词,按《说文》解释,其本义是“所行道也”,就是供人行走的道路。这一义项,直到今天还在使用,比如街道、铁道、人行道等等。

后来,它又发展出了其他一些不同的用法,其中之一就是表示“说话、言谈”,而且产生的时间也比较早。

比如,《诗·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这里的“中冓(gòu,音构)”,指内室。两口子的枕边私房话,大都有伤风化,所以不能跟外人说。

▲ 古代典籍

再比如,《论语·季氏》:“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这里的“道”,就是称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以用礼乐调节自己为乐,以称道人的好处为乐,以有很多德才兼备的朋友为乐,即孔子说的“益者三乐”。

道,表示“言说”义的用法,后世一直在使用。比如,常言道、一语道破、能言善道、说长道短等等。今天,人们经常用“说道”这个同义复词,来表示“说话”这一意思。

如,“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讲究呢?老王你给咱好好地说道说道。”

又比如:他站起身来,慢慢说道:“你们都出去吧,让我一个人静一静。”

检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发现“胡说八道”一词,多见于《靖江宝卷》《三侠五义》《万花楼》《小五义》《狄青演义》《金钟传》《孽海花》等通俗小说中。

▲ 古代典籍

如,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骥东道:‘子固尽在那里胡说八道,你别听他的鬼话。’”

又,石玉昆《小五义》:“蒋爷说:‘三哥,你还要说什么,胡说八道。’”

这些都是晚晴时期的作品,由此可知,“胡说八道”一词似产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即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但是,与“胡说八道”一词结构相同、意义相同的词语——“胡说乱道”,早在宋元时期就出现了。

▲ 宋朝朱熹《晦庵集·答杜叔高》

如,宋朝朱熹《晦庵集·答杜叔高》(卷六十):“如此指示提撕不为不切,今人都不理会,却别去千生万受杜撰,百般胡说乱道,于自己分上,了无分毫利益。”

又,宋朝蕴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手里指东画西,口中胡说乱道。”

元代郑光祖《梅香骗翰林风月》:“(白敏中云)兀那小妈才,你说谁哩。我待不言语来,忍不的你这般胡说乱道。”

类似“胡说八道”的其他四字格词语,如“胡说白道、混说白道、白说六道、六说白道、白说绿道”等,在典籍文献中的用例也很多。

▲ 古代典籍

《红楼梦》八十三回:“袭人道:‘昨日晚上睡觉还是好好儿的,谁知半夜里一叠连声的嚷起心疼来,嘴里胡说白道,只说好像刀子割了去的似的。”’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袭人笑道:‘怎么人到了老来,就是混说白道的,叫人听着又生气,又好笑。’”

《金瓶梅》第二十三回:“蕙莲道:‘你问那呲牙囚根子,口里白说六道的,把我的胳膊都气软了。’”

《金瓶梅》第四十五回:“西门庆道:‘你问贼狗才,单管只六说白道的。’”

《水浒传》第二十一回:“那婆子吃了许多酒,口里只管夹七带八嘈,正在那里张家长,李家短,白说绿道。”

▲ 古代典籍

从上述例证可以看出,“胡说八道”一词的最初形态,当是“胡说乱道”,之后又发展出“胡说白道,混说白道、白说六道、白说绿道”等一系列音近义同的词组。

由此可以理解,“胡说八道”也好,“混说白道”也罢,抑或“白说绿道”,这些都属同义词语骈用。也就是说,这几组成语中,前后两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

那么,这些成语中的“八”和“白”、“六”和“绿”又作何讲呢?这是第二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即汉语中的同音替代现象。

下面,先来说说“八”和“白”。

在日常交流中,如果有人信口开河、没有根据地乱讲一通,往往会会激起受话人的强烈反应,进而受到严厉斥责。这种情况,典籍文献中记载的常见评价词语是“乱说”“胡说”“白说”等。

例如,唐代《敦煌变文选·难陀出家缘起》:“世尊千方万便,教化令教出家,且不肯来,便言语无端,乱说辞章,比恋着其妻。”

宋代无名氏《错斩崔宁》:“那府尹喝道:‘胡说!这十五贯钱分明是他丈人与女婿的,你却说是典你的身价,眼见的没巴臂的说话了。’”

清代汪寄《希夷梦海国春秋》第三十三回:“许成仁寄信托廉勇料理狱事,奈手内无货,空口白说。各处反将暗苦与他们吃,都使人来切怪。”

▲ 古代典籍

直到今天,“白说”这一方言口语词,仍在晋语区很多地方普遍使用,比如河北张家口、山西大同等地方言中,“白说”的意思等同于胡说,就是没有讲真话。

现代汉语中有个常用的成语,叫“空口白牙”,这里的“白牙”并不是指“白色的牙齿”,它与“空口”的意思一样,都是指没有根据地胡说乱道。

周汝昌主编的《红楼梦辞典》,明确用“胡说八道”来解释“胡说白道”,这意味着“胡说八道”与“胡说白道”的意思完全一样,只是“八”和“白”的读音略有差别。

▲ 古代典籍

但这种音差,在很多地方方言中是不存在的。比如,山西的浑源、山阴、文水和孝义,广东省的广州和阳江、安徽合肥、江苏苏州、上海等地,“八”和“白”都是入声开口二等字,读音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

比如,梁山伯的“伯”,吴语区的苏州方言读bà(音霸),入声,发音急促且短,而晋语区的平定方言则读bái (音白)。尤其是在一百多年前,甚至更久远一点的那个年代里,人们大都不讲求标准语音,很容易把这两个字听成,或视作同音。这种情况,就是语言语音学上常说的“同音替代”。

▲ 古代典籍

同音替代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比如我们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中,经常会有“假借字”,就属同音替代。

有些假借用法,久而久之,积非成是,甚至后来者居上,把本来的用法淘汰出局,以至于后世根本不知曾经发生过假借(同音替代)的事。

比如,现在人们常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其实,这句话原本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 古代典籍

“白道”变成“八道”,也是因音同,或音近假借而造成的。也就是说,由于“八”的读音跟“白”相同或相近,使得人们用“八”替代了“白”。

本来,“胡说白道”中的“白”,是指无凭无据的意思,但有人偏偏认为是指白颜色的那个“白”,甚至拿“绿”这个颜色词,跟“白说”对举生成“绿道”,这应该是一种有意为之的俏皮说法。

在古代汉语中,“绿”“六”都来源于通摄合口三等入声来母,发音非常近似。时至今日,在不少地方方言,这两个字也完全同音。因此,在书写的时候,有人写成了“六”,有人写成了“绿”。

▲ 古代典籍

无论是“白说”,还是“绿道”,抑或“六道”,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都一样,都是指没有根据地瞎说。

那么,胡说八道的“胡”又作何解呢?这是需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即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胡”字的本义,据《说文》为“牛顄垂也”,顄读作hàn(音汉,古同“颔”),“牛顄垂”就是指牛脖子下的垂肉。这个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消失了,倒是“胡须”一词,似跟“牛顄垂”有一点点关联,且一直沿用至今。

▲ 胡人俑

在今人的潜意识里,一提到匈奴等北方和西方的民族,总会联想到“深目高鼻多须髯”,于是,满脸络腮胡子,便成了“胡人”的标配。

有些人便以游牧民族的这些体貌特征为依据,把古代北方和西方诸民族称之为“胡人”, 轻侮之意颇为明显,弄得很多胡人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非常不自信。

▲ 北齐胡人彩陶俑

如,羯族统治者石勒、石虎,都特别“讳胡”,不但把胡瓜改称“黄瓜”,把胡麻改称“芝麻”,而且任何人只要稍微在民族问题上表现出揶揄或轻视,哪怕一句玩笑话,都会遭来杀身之祸。

也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有些人便把“胡说八道”中的“胡”,认为就是指胡人。还言之凿凿地认为,“胡说”一词始于魏晋十六国,说这个时候,匈奴、鲜卑、氐、羌、羯等“五胡”以武力颠覆西晋王朝,先后入主中原,成为了汉民族的主宰者。胡人说话,中原汉人听不懂,因此,中原汉人把他们的话叫“胡说”。

▲ 相关资料截图

至于“八道”,有人认为源于道教。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与得道成仙,必须经过八个阶段,这就是“八道”。有人则认为“八道”是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八正道,指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

又说,胡人没什么文化,不懂佛法,又看不懂佛文,却楞要给汉人讲解佛经,而且讲的还是佛教教义中生涩难懂的“正八道”,这便是“胡说八道”。

“胡说八道”一词源于佛教,这个观点在网上比较流行,很多自媒体都抄来抄去,复制粘贴,口径如出一辙,以至台湾高僧星云大师都坚持这一观点。

▲ 台湾高僧星云大师接受媒体采访时谈“胡说八道”

但是,这种解释与考证非常牵强,不但缺乏语言学理据,而且也没有任何史实依据。

事实上,中古以后,“胡”字修饰名词、动词的用法很多,比如“胡考(犹寿考,年纪大)、胡老(胡者,元老)、胡福(长远之福,大福)”,以及“胡作非为、胡吵瞎闹、胡思乱想、胡行乱为”等等,很难说这些词语所表示的意思都是因胡人而得。

“正八道”确为一个佛教用语,有的译为“八圣道”“八圣正道”等,据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八圣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认为,这是人们通往智慧要走的路。

▲ 相关资料截图

但佛教经文中,“八道”词条非常少见,也没有说“正八道”可以简称为“八道”。何况早在“胡说八道”一词出现之前,与之用法完全相同的“胡说乱道”“胡说白道”等词语就已经非常盛行了,很难说“乱道”“白道”与佛教教义之间能有什么联系。

因此,将“胡说八道”之“八道”解作佛教的“正八道”,无疑是穿凿附会。

要想解此难题,“胡说”之“胡”如何索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但这个“胡”字一直就是一笔糊涂账,各类词典在这个问题上都语焉不详,其语义的来源和发展更是没有梳理清楚。

古代汉语中,“胡”还有一个常见用法,即表疑问,比如我们高中语文学过一篇文言文,叫《伐檀》,出自《诗经·魏风》。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意思是说,你们这些贵族老爷们,春天不播种秋天不收割,为什么把那么多的稻谷往家搬呢?这里的“胡”,就是疑问代词,表“为何,为什么”。

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光宅元年》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武则天登基当了皇帝,宰相裴炎坚决反对,于是武则天便杀了裴炎,裴炎的侄子裴伷先求见武则天,请武则天把皇位归于李氏,“太后怒曰:‘胡白!小子敢发此言’”。

▲ 《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光宅元年》书影

武则天这句骂人的话“胡白”,到底作何讲,南宋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的时候,解释说:“胡,何也。白,陈也。言何等陈白也”。意思是对他人说的话表示不认可,跟现代汉语中“你这是说什么呢”的意思相同,再进一步引申,通俗地讲,就是“瞎说”。《辞源》中,就把《资治通鉴》中的“胡白”一词,直接注为“胡说”。

自宋代开始,“胡”逐渐发展出言语行为“无序、无理、无根据”的意思,如“胡说、胡诌、胡扯”等。

▲ 古代典

今天,“胡”已经成为一个构词能力非常强的语素,除了可以指人的言语行为之外,还扩大到更广泛的其他动作行为,如“胡写、胡画、胡猜、胡看、胡闹、胡搞、胡缠”等,举凡在语义上可以组合的单音节动词,几乎都可以与之组合成词。(张文平)


四库泉叔
写一点有文化的东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