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一位海淀妈妈找我咨询说自己的孩子现在对任何正事都提不起兴趣,因为他觉得没必要。
问我要不要骗一下孩子告诉他家里遇到了经济困难,给他一些苦难教育,唤醒一下自己的孩子内在动力?
如果您也有类似的问题,欢迎预约我的直播间,评论区一起讨论,得惊喜大礼包。
向孩子哭穷真的能唤醒他的内在动力吗?
《少年说》里有一位高中生吐槽自己的父母,说他妈妈从小就骗他说家里穷:
想买一支笔要跟妈妈软磨硬泡很久。 家里买了车,妈妈骗他说是家里中了彩票。
直到他长大后才发现,原来全家只有自己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但很少有父母意识到,这位孩子口中的“穷困潦倒”指的是“心中的穷”。
这种心理上的【匮乏感】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锚定效应”
是指我们很容易受到第一信息的支配。
就像自己的认知被轮船的锚固定住了一样,我们的所有判断都会受到这个第一信息的影响。
“我们家没钱,别人能买是因为人家家有钱,我们没办法跟别人一样。”
“不管你能不能接受,咱们天生就比别人低一层,所以咱没办法跟别人一样。”
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就会有一种“我不配,我不行,我不能”的概念,从骨子里开始怀疑自己。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写道:
贫穷最可怕的地方是,它除了带给你习惯,它还会带给你一种贫穷的思维方式。 贫穷的人会倾向于把资源花在即时满足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
“妈妈,我们家有钱吗?”
试试这样回答,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1.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取决于你想要什么。”
告诉孩子:
“你想想看,如果你只有一缸水,但却总想在这缸水里开大型巨轮,那这个缸就会显得特别小。” “但如果你知道你现在只有一缸水,然后选择在这里面养一些小金鱼,那这个缸就刚刚好。” “所以,我们有没有钱,取决于我们想要什么。”
2. “你希望家里更有钱,还是更快乐?”
“如果我们有很多很多的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但爸爸妈妈为了赚到这些钱非常的辛苦,非常的累。
我们没有时间相互的陪伴、玩游戏、聊天,你会觉得快乐吗?”
“如果我们的钱可以让我们生活的很好,能满足我们所有需要的物质和部分想要的物质。
同时我们一家三口还有时间相互陪伴,你觉得哪个更好?”
3. “妈妈知道,其实你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需要的东西直接买,想要的东西有计划的买。” “爸爸妈妈既然养育你,就肯定有预算。 这个变形金刚100元,我们每周的零用钱是20元,你算一算需要存几周? 妈妈给你提供的帮助是帮你看下你的计划是否可行。”
萌芽期(3-5岁):
孩子开始对物品有所偏好。
可以开始教他们认识货币的面值,理解“买”和“卖”的基本概念。
形成期(6-12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上学。
可以通过给零花钱的方式,教他们学习储蓄、消费和预算规划。
发展期(12-18岁):
青少年时期,孩子对金钱的认识更加深入。
可以教他们更复杂的金钱管理技能,比如投资、税务和信用管理。
在每个阶段,家长都可以通过游戏、故事或者设立奖励机制、参与家庭预算决策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认识金钱、管理金钱。
财商教育比学历更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