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提醒孩子是一种恶意关心,是破坏

文摘   2024-10-08 23:42   甘肃  
哈喽,我是小芳。

最近有妈妈后台私信我说自己的孩子怎么提醒都没用,让写作业不听,不让玩手机不听,让多穿点也不听……

每天都会被孩子的坏习惯逼到情绪崩溃,该怎么办?

如果您也有类似的问题,欢迎预约我的直播间,领取0-6岁育儿大礼包。

这还是养育认知的问题,很多妈妈都不知道这种【反复提醒】是一种恶意关心。

这就相当于你忙一个项目,然后领导每隔5分钟过来“关心”你一下,想让你放下这个项目去做另一件事并告诉你:

“我是为你好,你要听我的。”

长期被父母【反复提醒】的孩子:

1. 常常感受到无形的压力

孩子会有被监视和控制的感觉,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经常一看见父母进家门或者进自己房间的门就会不自觉地紧张和焦虑。

从房间的门就能看出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

很多孩子不仅一回家就进自己的房间,甚至还会关闭房门,把门反锁。

这其实是孩子为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塑造的安全空间。

2. 自尊水平很低

在一次次提醒中,孩子会得到很多来自父母的暗示:

“我不提醒你,你就做不好。”

“你根本不是个自律的孩子。”

“我就是因为你才活得这么累的。”

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打击,变得依赖父母的指示,失去自主性。

3. 经常有抵触心理

父母通过不停地告诫和指责吸食着孩子的能量,让孩子越来越情绪化,产生很多抵触心理。

有一次我带小螺号出去吃饭,旁边一桌的一位妈妈不停地叫她家小孩坐下来(她家小孩正站在座位上好奇的观察门口的小火车)。

最后这个孩子终于被妈妈“驯服”,但坐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水杯摔了,结果又挨了妈妈两下打。

其实孩子摔水杯是本能,因为他刚才的好奇心被打破了,有情绪,但因年龄太小不会表达,所以这样做。

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这样,他们的情绪会变成语言上的谩骂,上学时的散漫,甚至表情上的轻蔑。

4. 经常感觉被忽视

无论多大的孩子,都希望时刻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尊重。

在反复提醒下,孩子的感受被反复忽略,孩子的声音被反复吞没。

亲子之间的交流是单向指令式的,时间久了,可能孩子也会自我忽视。

忽视自己真正的想法,真正的需要,躺平摆烂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

看到这里,很多妈妈会说:

“这些提醒不都是为他好吗?


不让提醒,我们怎么表达关心?”

真正的关心要做到以下4点:

1. 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父母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给孩子需要的空间和自由。

向孩子提供帮助应该在孩子明确表达需要之后。

2. 学会倾听

听和倾听有很大的区别。

试一试不要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想着怎么反驳他或者说服他,而是全神贯注地去观察孩子语言背后的需要,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关系。

3. 区分支持和控制

在向孩子提建议时要避免强加自己的意见进去,以支持者而非指挥者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4. 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正向强化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予支持和肯定。

拿着放大镜看孩子做得到的地方,帮助他建立信心,而不是一味地提醒他的不足。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袁小芳聪明养育
不务正业的北大生物学博士,带1万妈妈打破育儿认知差培养高脑力孩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