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学员跟我说自己的孩子上小学了,做什么事都要靠催,不知道怎样引导才能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如果您也有类似的问题,欢迎预约我的直播间,评论区提问,有惊喜大礼包。
课题分离。
“这是我自己的事,父母可以帮我完成,但绝不会替我完成。”
有了一直“替”自己做各种事情的父母,才有了不自律的孩子。
作为父母,尽早知道这5个教育习惯,做好课题分离,让孩子学会自律:
1. 正确地使用奖励
上小学以后很多妈妈开始用“积分板”的方式“助推”孩子按时作息,高效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家庭劳动。
“50积分 可以看5次电视” “100积分 可以打5次游戏” “200积分 可以20元奖励”
这些奖励不仅严重分离了努力和收获之间的关系,还会因为规则不明确造成很多的亲子矛盾。
正确的奖励能激励出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孩子愿意用更好的行为,更强的意愿继续完成任务。
关于奖励,父母应该知道6个原则:
(1)不“利诱”孩子完成任务,从孩子出发让他知道这件事对自己的好处。
(2)分内的事情不奖励,描述细节,不做过度夸赞。
(3)分清想要和需要,不允许孩子只索取不付出。
(4)获得奖励后让孩子充分体验“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的满足感”,用满足感替代实质性的奖励。
(5)奖惩设置机制双方同意,明确具体,定期复盘。
(6)遵守承诺,说到做到。
2. 学会拆分小目标
一直盯着孩子的“问题”看,是因为我们设错了目标。
如果孩子的自律能力从1-10打分,你家孩子是几分,别人家的孩子是几分?
2个基础不同的孩子,就不能用同一个目标去牵引。
今年暑假有很多父母找我问怎么样做暑假计划才能让孩子弯道超车?
其实让学霸成为学霸的不是他的暑假计划,而是他的底层能力。
简单来说,如果自律能力上,我们的孩子只有3分,而人家有9分,那我们的孩子就更适合以3.5分做目标,而不是以10分做目标。
令人难过的是,很多父母根本没有耐心陪着孩子一路从3分提升到3.5分,再一步步提升到5分、9分。
大多数人还没开始就已经把孩子的自驱力给骂没了。
3. 高质量陪伴孩子
每天高质量的陪伴半小时远胜于一天。
有的父母,身在孩子旁,心在手机上。
有的父母,只是名副其实的“衣食父母”。
之前有一个在职妈妈跟我说担心自己平时要忙工作没办法像全职妈妈那样一心照顾孩子,问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其实无论是在职妈妈还是全职妈妈,我们一天中能高效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也就最多2小时而已。”
高质量的陪伴在质不在量!
哪怕每天只抽出10分钟,对孩子全身心地关注。
一年下来,孩子也能集齐一整“桶”的爱,去滋养他们的信心与坚定、专注与果敢。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与孩子一起玩,可以私信我领取家庭游戏汇总表。
4. 多与孩子商量
与其每天给孩子安排他不想做且完不成的事情,不如与孩子商量看看他想做什么,能做到什么。
我的一个学员最近在做一周语言习惯打卡练习,每天会将练习感悟发给我。
她说从前家里经常一片狼藉,孩子到处乱丢玩具,安排孩子收纳玩具每次都会遭到无视,独自一人收拾又非常累。
改变思路后,她会向孩子表达希望有人忙,与孩子一起商量该怎么解决家里乱的问题。
于是孩子就开始一步一步从想办法到帮妈妈动起来了,最后连爸爸都一起参与其中,愉快的一起合作。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的管理中来,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
形成自我负责的闭环,而不是“我为你好”“我安排你做”的填鸭。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他需要做什么,需要对什么负责。
需要家庭养育类型测试表的父母,后台私信我领取。
"跟你说了多少次,用完的东西归回原处”; “学习不好的孩子,也没有好未来”; “能不能不要再磨磨蹭蹭了?”
是不是时常感觉孩子越大越难教?
很多小事说了无数次,他们既不听也不做,就像在故意跟你作对一样。
“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感到痛苦、艰难、失望、伤心,一定是因为方法错了。”
其实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用“做”代替“说”。
关注孩子无法做到这件事背后的原因,及时地给予孩子帮助。
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不会做,而是遇到了困难,可以随时向父母求助。
孩子会在父母的行动中理解什么是自律,自己也可以做到。
关注孩子当下需要什么,缺少什么,父母就去补齐什么。
只要方向对了,方法对了,你就会发现一个个的育儿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