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拖延症”的孩子,背后都有个严厉的家长

文摘   2024-11-08 21:28   甘肃  
哈喽,我是小芳。

最近有妈妈找我咨询说孩子总是拖延,越催越慢怎么办?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自己从没养成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早起是我们自己不愿做的事,却一直有个人在耳边催促,一边催促一边责备,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就是大多数孩子清晨起来和睡前从父母这里获得的感受。

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

“孩子的感受与行为有直接联系,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坏的感受,就会坏的行为。”

每一个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伤痛:

1. 我没有被看见

有多少家庭中的孩子一进家门听到的第一句话是:

“今天作业写完了吗?还剩多少?”

而不是:“回来啦,今天过得怎么样?”

妈妈陪着孩子一直在负向的循环里转:

“越催越不写,越不写越需要催。”

从来没有看到孩子拖延背后的原因:

他有没有可能内心有很多压力没有释放出来

他有没有可能某一个基础没有打好

他有没有可能担心自己不会被父母骂

······

父母的催促看似是让孩子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实际上是在忽略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快”的前提是我相信我自己,我看到了我有“快”的能力,即我有计划的能力,我有完成的能力。

而能力无法靠催凭空产生。

如果你愿意停下来,去观察一下孩子拖延背后的原因,看见孩子,也许才能真正地帮助他快起来。

2. 我做什么都不对

父母在不停地催促中模糊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责任边界。

曾经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找到我说自己的女儿早上不叫不起床,牙齿不看着刷都刷不干净,作业更别提了,哪个不提醒就不写哪个作业,第二天老师又会找到自己。

妈妈很累,很希望孩子可以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

但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妈妈很难管住自己的手和嘴,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对孩子自身能力的怀疑和否定。

让一个10岁的女孩严重依赖妈妈的“口令”和“检查”。

孩子心里坦然接受了“我做不好,做不对,要听妈妈的”这件事。

而妈妈却在一天天期待,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可以一夜之间长大?

孩子会在体验自然挫折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经验一点点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业不写-老师会批评自己-父母会批评自己-我需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很多父母会说:

“他从来不想着解决问题,但老师会一直逼着父母来解决这个问题。”

让孩子经历一遍这个过程后,把选择权交到孩子手上:

“你可以选择不写作业,那就选择了让老师批判你,爸爸妈妈批评你,你也可以选择努力去写,写不完或不会写求助爸爸妈妈或者老师,这样至少你能获得帮助。”

有很多路我们只能陪着孩子走,而不是替孩子走。

3. 我达不到父母的期待

今天还有一位妈妈说:

“我家娃就是坐不住啊,写个作业那个扭来扭去,我看到就火大。”

我问这位妈妈,你觉得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有10个等级,那你的孩子达到了第几个等级。

很多时候父母会不顾孩子当下的能力基础,拿着一套标准的答案硬套在孩子身上让他达成目标。

忽略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根本无法完成目标,表达不切实际的期待,会让孩子习得性无助。

你看到的,他不停说:

“我就是不会,我就是不写,我就是做不到。”

就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试想一下,孩子的学习能力只有等级1,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从来没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或者规则意识。

到了小学,你看到其他小朋友都能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课,就通过反复催促,唠叨的方式想让孩子的能力跳到等级3,是否可行?

我们一定要学着细化目标,哪怕今天比昨天快了2分钟,也要告诉孩子,他更快了,效率更高了,他还可以做得更好。

别忘了,好的感受才能带来好的行为。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袁小芳聪明养育
不务正业的北大生物学博士,带1万妈妈打破育儿认知差培养高脑力孩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