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第二条、第三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本条是太阳中风的脉证提纲。
发热是风阳之邪伤及卫阳,卫阳起而抗邪,正邪相争的结果。
汗出则因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性疏泄,遂使营阴不能内守,因而外越所致。
卫阳被伤,温煦失司,加之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故见恶风。
恶风与恶寒有别,当风则恶,无风则安的则叫恶风;如身居密室,复被向火而犹怕冷不减的则叫恶寒。但论中有时恶风与恶寒也常互用。
这里的脉缓,指脉搏来而弛缓,是与紧脉相对而言的,不是专指至数之迟缓。
本条冠以“太阳病”三字,当包括太阳表证之纲脉在内。脉浮主邪在表,脉缓则主汗出而营阴不足。因而太阳中风之脉当是浮缓。
中风即伤于风,在这里是太阳病的一个证候名称,和后世所说的猝然晕倒,口眼㖞斜,偏瘫失语的中风病不同。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本条为太阳伤寒的脉证提纲。
太阳伤寒初起,有的人可能已见发热,有的人可能还没有发热,但必然见到恶寒。太阳伤寒是寒邪束表之证,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故恶寒尤重而先见,虽身居密室,复被向火,也怕冷不减。寒性凝敛,表闭无汗,卫阳必郁,待阳气郁到一定程度才可见到发热,故伤寒之发热在后,中风之发热在先。但亦有素体阳盛,感寒发病即很快出现阳郁发热的,故以“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未定之词,以表示发热或早或晚。
体痛即全身疼痛,是太阳伤寒主证之一。寒主痛,寒邪使营卫气血涩滞不利,故见此证。
呕逆即恶心呕吐,这是表邪外束,而使里气失和,胃气上逆的反映。
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尺脉、寸脉而言,实际包括寸关尺三部之脉。在“太阳病”前提下言脉阴阳俱紧,实指寸关尺俱浮紧,脉浮主邪气在表,脉紧主寒、主痛、主邪实,是寒邪束表,营阴郁滞,筋脉拘紧的反映。此所言伤寒,乃指狭义伤寒,为太阳表证的类型之一,与中风相对。
临证意义
太阳表证,由于感邪有不同,体质有差异,发病则又有不同类型。一是中风,一是伤寒。
中风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营阴外泄,营卫不和,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而弛缓为主证。
伤寒为寒邪直透营卫,卫闭营郁,以恶寒,发热,无汗,体痛,脉浮紧为主证。本条虽未明言伤寒无汗,但从必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已揭示出寒邪外束,卫气闭郁的病机,无汗一证,不言自明。
中风与伤寒,以汗之有无,脉之缓紧为辨证眼目。至于中风之发热,身热而肌肤潮润;伤寒之发热,身热而皮肤干燥。中风之恶风寒轻,伤寒之恶风寒重,也都有辨证鉴别的意义。
中风因汗出营伤,后世称其为太阳病表虚证。伤寒因表闭无汗,后世称其为太阳病表实证。但这里,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所谓表虚证,自然与表气虚、表气不固,而见自汗出,易感外邪的玉屏风散证不能相提并论,中风是因卫强而荣弱,邪盛而致虚,而玉屏风散证则纯属卫气不足。
——《讲解伤寒论》
感恩先贤,经典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