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第一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为太阳病的提纲,论述了太阳表证的脉证特点。
浮脉是表证的主脉,其脉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太阳受邪,正邪交争于体表,气血拒邪于外,故脉来亦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强”是不柔和的意思。太阳经脉行于头项,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故见头痛及后项部活动不柔和之证。
“恶寒”就是怕冷。“恶寒”之前用一“而”字,有“而且一定”的意思,以强调恶寒一证在太阳表证中的必见性。风寒之邪外伤太阳之气,使卫气不能温煦体表,故见恶寒。
临证意义
太阳被外邪所伤,见证莫确于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三证。本条先论脉而后论证,本论又有“脉浮者,可发汗”;“今脉浮,故在外”之说,足见脉浮对诊断表证的重要性。因此在临证中无论病之新久,病情如何复杂,只要见到浮脉,都要首先考虑是否有表证存在。
曾诊一学生,患荨麻疹三月,前医用凉血、散风、燥湿、止痒多剂不愈。诊其脉浮,证见身痒夜甚,辨为表邪不解所致,遂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并嘱药后温复取汗,三剂即愈。
一男性肾炎患者,病已半年,周身搔痒不可忍耐,切其脉浮,遂辨为湿热客表之证,也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汗而愈。
但脉浮也有不主表的时候,这毕竟是少数情况,而且与证候合参,就不难鉴别。
头项是太阳经的专位,故头项强痛就是太阳病的一个重要标志,本论有八处提及此证,皆与太阳病有关。本证也是和阳明经脉受邪的额头疼痛,少阳经脉受邪的头角疼痛相鉴别的关键。
人有所伤,必有所恶,故伤风则恶风,伤寒则恶寒,伤食则恶食。风寒在表,必恶风寒,故有“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的说法。本论常以恶寒之有无来辨表证之去留,如“恶寒者,表未解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这进而又关系到治法上或汗或下的选择。可见“恶寒”一证对辨表证也至关重要。
本条所述一脉两证,都是太阳病的特征,但临床又应脉证合参,不要孤立看待,如其人脉浮又有恶寒,或是头项强痛又见脉浮,方可断为太阳病。以下凡言“太阳病”,多包括本条脉证。
——《讲解伤寒论》
《伤寒论》简介
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感恩先贤,经典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