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精的感悟与治疗
遗精,这个疾病很常见。看到遗精,估计很多人会想到肾虚,就会用补肾固涩来治疗。对不对呢?只能说对于肾虚所致的遗精是对的。但是能引起遗精的不仅仅只有肾虚,如果不是肾虚所引起的遗精,再用补肾固涩就值得商榷了。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一句话,遗精和咳嗽是相同的,《黄帝内经》里面记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遗精,引而广之,不仅仅适用于遗精,还适用于大多数疾病。也就是各种因素皆令人遗精,非独肾虚也。所以引而广之就是各种因素皆令人有某某疾病,非独某某也。这就体现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这也是治病求本,如此才能治到致病的根源。
明代大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面说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治遗精之法,凡心火甚者,当清心降火;相火盛者,当壮水滋阴;气陷者,当升举;滑泄者,当固涩;湿热相乘者,当分利;虚寒冷利者,当温补下元;元阳不足、精气两虚者,当专培根本。”
这段话不仅仅是指导如何治疗遗精,其实治疗任何疾病,不要想当然,当有辨证论治的精神。就拿张景岳先生的这段话来说,当我们看到遗精,不要总想着肾虚,心火可致之,相火盛可致之,气陷者可致之,湿热者可致之等等,原因不同,所以治疗不同,心火者,当清心降火;相火盛者,当壮水滋阴;气陷者,当升举等等。引起的原因不同,则治不同。所以就提醒我们要从根源去治疗疾病,不要被疾病的表象所迷惑。
其实疾病很容易给人迷惑,很多症状只是一个结果,我们要在原因上努力,这样才能治好疾病,明代大家李中梓先生在《医宗必读》里面说:“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这里的痰、血、汗、热、喘、遗精等等,这些都只是个结果,不要总想着治痰、治血等等,而要把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化解,如此,才是上策。
至此把遗精的辨证论治写出来,出自《中医内科学》。
君相火动,心肾不交
少寐多梦,梦则遗精,伴有心中烦热、头晕、目眩、精神不振、体倦乏力、心悸、怔忡、善恐健忘、口干、小溲短赤,舌红,脉细数。
心火内动,神不守舍,故寐少梦多,心中烦热。
火扰精室,故梦则遗精。
寐少神乏,故精神不振,体倦乏力。
精不养神以上奉于脑,故头晕目眩。
心主神志,心火旺则火耗心血,故怔忡心悸,健忘善恐。
火灼阴伤,阴虚火旺,故心中烦热,口干。
心火下移小肠,故小溲短赤。
心主血脉,开窍于舌,心火旺则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清心安神,滋阴清热。
方药:心火独亢,神浮扰精梦泄的可用黄连清心饮。
方中黄连清心泻火;
生地滋阴凉血;
当归、枣仁和血安神;
茯神、远志养心宁志;
人参、甘草益气和中;
莲子补益心脾,收凝精气。
若心肾不交,火灼心阴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加菖蒲、莲子,以滋阴安神。
若相火妄动,水不济火者可用三才封髓丹。方中天冬、熟地滋水养阴;人参、甘草宁心益气;黄柏坚阴泻火;砂仁行滞悦脾。
若久遗伤肾,阴虚火旺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以滋阴泻火。
应该注意,此类患者,要特别注意调摄心神,排除杂念。《景岳全书·遗精篇》说:“遗精之始,无不病由乎心…及其既病而求治,则尤当持心为先,然后随证调理,自无不愈,使不知求本之道,全持药饵,而欲望成功者,盖亦几希矣。”确是经脸之谈。
另外君相火动,心肾不交,本属阴虚火动,久则最易耗损肾阴,转致肾虚不藏,精关不固。治疗常兼顾及肾,以资防范,但重点仍在清泄心肝之热。丹溪所谓“非君不能动其相,非相不能泄其精”,故本型在清心火,泻肝热,兼事滋阴,但勿轻重倒置,专用固涩、补精等治肾之法。
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遗精频作,或尿时少量精液外流,小溲热赤浑浊,或溺涩不爽,口苦或渴,心烦少寐,口舌生疮,大便常溏臭,后重不爽,或见脘腹痞闷,恶心,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故遗精时作。
湿热注于膀胱则分利失职,故见小溲热赤浑浊,溺涩不爽。
湿蕴热生,热扰心神,故口苦而渴,心颁少寐,口舌生疮。
湿注于下,传化失常,故便溏而臭,后重不爽。
湿阻中焦,健运无权,故脘腹痞闷,恶心。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可用程氏萆薢分清饮。
方中萆薢、黄柏、茯苓、车前子以清利湿热;
莲子心、丹参、菖蒲以消心安神;
白术以健脾利湿。
亦可用猪肚丸以清化湿热,佐以健脾。
若因脾乏升清,而致湿注于下,与下焦相火蕴结所致者,宜升清化湿,可用苍白二陈汤加黄柏、升麻、柴胡。
若湿热流注肝脉不泄者,宜苦泄厥阴,用封髓丹。甚者用龙胆泻肝汤以清热利湿。
应该注意,一是本型遗精系因湿热下注,疏泄失常引起,不能早投固涩之品。二是病因中焦脾用失运,湿热内生,治要健脾升清,才能化湿泄浊,所谓“治中焦以𣿰其源,利湿热以分其流。”却不可过用苦寒碍胃。
此外,本型久遗,亦可致耗伤肾精,形成阴虚夹湿热,虚实掺杂,又应标本兼顾,复方图治。
劳伤心脾,气不摄精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四肢困倦,食少便溏,劳则遗精,苔薄,质淡,脉弱。
心主藏神,曲运神机,思虑过度,则神不安定,故心悸怔忡、健忘失眠。
脾主运化,脾弱运化失职,化源不充,故面色萎黄,食少便溏。
脾气虚乏,不充四肢,则肢体困倦。
过劳则更伤中气,气虚则神浮不摄,而见遗泄。
舌淡,苔薄,脉弱,均为心脾气血不足之征。
治法:调补心脾,益气摄精。
方药:妙香散加减。
方中人参、黄芪益气生精;
山药、茯苓扶脾;
远志、辰砂游心调神;
木香煦气;
桔梗升清。
使气充神守,遗精自愈。
若中气不升,可改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中气。
应该注意,一是本型病因思虑伤脾,积劳损气,致令心脾气虚,更遇劳伤则气虚更甚,清阳下陷,气不摄精,它不是清降收涩所能收效,必须益气升清。二是部分病人,心脾气虚,营血不足,亦可出现心神浮越,心火不宁之证,但其病机与阴虚火旺有别,不可例用清心降火,应重在养血煦脾以裕心血而安神明。
此外,气虚之人,若不注意饮食,多进酒浆,易成湿热下注。遗精频作不愈,亦易累及肾元,成为脾肾两亏,此时就要兼治下焦,化湿升清,补肾固本,不可单用补益心脾之法。
肾虚滑脱,精关不固
梦遗频作,甚至滑精,腰膝酸软,咽干,心烦,眩晕,耳鸣,健忘,失眠,低热颧赤、形瘦,盗汗,发落齿摇,舌红少苔,脉细数。
部分病人久遗精滑,可兼见形寒肢冷,阳萎早泄,精冷,夜尿多或尿少浮肿,溲色清白,或余沥不尽,面色(白光)白或枯槁无华,脉沉细,苔白滑,舌淡嫩有齿痕。
先天不足或手淫、房劳过度、遗精日久等均可导致损伤肾精,肾虚不藏而见梦遗、滑精。
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酸膝软。
肾阴不足,不能生髓上盈脑海,故眩晕耳鸣、健忘失眠。
阴虚生内热,而见低热颧赤、心烦,咽干。
阴虚阳浮,逼液外泄,故见盗汗。
肾主骨,其华在发,肾虚故发落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悉为阴虚内热之候。
滑精既久,阴虚及阳,精关不固,命门火衰,不能温养形体,故兼形寒肢冷、精冷、阳萎早泄。
肾阳既衰,膀胱气化失司,固摄无权,故见尿少浮肿,或夜尿频多而色清白,或余沥不尽。
阳气虚衰,不能上荣于面,故面(白光)无华,或枯槁憔悴。
舌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悉为阳虚之征。
治法:补益肾精,固涩止遗。
方药:肾阴不足者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以滋补肾阴。精伤较甚,腰膝酸软者,可用左归丸。
阴虚及阳,肾中阴阳两虚者,治当阴中求阳,用右归丸。
方中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当归,补养精血;
菟丝子、杜仲,壮腰摄精;
鹿角胶、肉桂、附子,温补肾阳。
肾虚不藏,精关不固,除补肾之外,应辅以固涩止遗之法,可合用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
病由心肾不交发展而来,在补肾益精时,还应佐以宁心安神之法,可选用斑龙丸、桑螵蛸散加减。
应该注意,一是本型多属久遗成虚或先天禀弱,特点在于肾虚滑脱,治应补肾益精为本,更须秘固下元,以节其流。但要看到本类肾虚多由心肾不交,阴虚火旺,湿热下注久遗成虚,或脾肾两亏,气不摄精发展而成。治法不能单独补肾,要结合交通心肾、滋阴泻火、清利湿热、益气升清等法,灵活施治,特别对于湿热下注发展而来者,不能早施固涩,要予泄热分利。二是久病肾亏,阴阳两虚,宜阴中求阳,不能一味滋阴,或用温阳之药,应避免刚燥而采取温润。三是脾肾两亏者,要注意健运脾土以资养肾精,一概滋补,便成碍滞。
本病除用药物医治外,要注意调摄心神,勿令心驰于外,节制房事,禁戒手淫,注意营养,节醇酒厚味,才能助治全功。
最后,祝大家元气满满,身心俱佳……
2024.11.8 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