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通史》,《贵州通史》编委会,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贵州通史》编委会(顾问:钱运录、吴亦侠、陈士能、王朝文等。主任、总编:何仁仲。副总编:史继忠、彭志德、梁燕、唐玉芳、侯绍庄、余宏模、杜文铎)
第一卷(远古至元代的贵州)顾问:项英杰、冯楠、王新邦。主编:侯绍庄、史继忠。撰稿:谭用中、侯绍庄、张祥光、史继忠。
第二卷(明代的贵州)顾问:陈福桐、王燕玉。主编:史继忠。副主编:文长康。撰稿:史继忠、文长康、张永国、胡克敏、孟筑敏、康家伟。
第三卷(清代的贵州)顾问:吴雁南、吴廷栋。主编:杜文铎、余宏模。撰稿:杜文铎、余宏模、翁家烈、范同寿、张永国、黄富源、杨德芳、蒋立松、林建曾、倪英才、顾隆刚、吴慧媛、竺柏松、周载章、李双璧、于民雄、冯祖诒、史继忠、黄万机。
第四卷(民国时期的贵州)顾问:冯祖贻、叶方明。主编:梁燕、熊宗仁。撰稿:梁燕、熊宗仁、林建曾、顾大全、韩义义、孔玲、史继忠、陈福桐、熊玉瑛、刘咏唐、唐霞、吴廷述、杜黔。
第五卷(当代的贵州)顾问:向阳生、何慰先。主编:唐玉芳。副主编:李北杓、肖先治、肖自立。撰稿:唐玉芳、何长凤、康家伟、李北杓、肖自立、王礼全、王瑞迎、吴应龙、肖先治、张桂江、王廷琛、温卓文、赵培兰。
绪论【P11】
导言【P26】
目录【P30】
第一卷【P1-553】〖撰稿:谭用中(第一篇),侯绍庄(第二篇、第五篇第一章、《大事记》隋唐以前部分),张祥光(第三篇、第四篇),史继忠(《导言》、第五篇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篇、《大事记》隋唐五代及其以后部分)〗
第一篇 贵州高原的古人类和原始文化【P36】
第一章 晚期直立人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P42】
第一节 著名的黔西观音洞文化【P42】
第二节 “桐梓人”的发现【P46】
第三节 晚期直立人的社会生活【P48】
第二章 早期智人与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P53】
第一节 贵州发现的早期智人【P53】
第二节 水城硝灰洞和盘县大洞遗址【P56】
第三节 早期智人的社会生活【P60】
第三章 晚期智人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P64】
第一节 活跃在贵州高原上的晚期智人【P64】
第二节 “猫猫洞文化”与锐棱砸击法的传播【P70】
第三节 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遗址【P73】
第四节 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的骨角器【P80】
第五节 晚期智人的经济生活与氏族制度的确立【P84】
第四章 贵州高原的新石器文化【P88】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遗物【P88】
第二节 农业家畜饲养手工业的兴起与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P94】
第三节 氏族社会【P100】
第五章 原始崇拜与原始艺术【P109】
第一节 原始信仰与崇拜【P109】
第二节 原始艺术【P116】
第三节 神话、诗歌与文字的起源【P120】
第二篇 先秦及秦汉时期贵州高原的社会【P126】
第一章 先秦时期【P128】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P128】
第二节 贵州远古历史【P137】
第二章 夜郎地区的社会【P145】
第一节 夜郎族群【P145】
第二节 夜郎时期的政治【P153】
第三节 夜郎地区的社会经济【P156】
第四节 夜郎集团与邻近地区的关系【P161】
第三章 秦汉对“西南夷”的开拓【P167】
第一节 秦汉之际的贵州高原形势【P167】
第二节 唐蒙入使夜郎与牂牁郡的设置【P174】
第三节 汉朝在牂牁的统治【P184】
第四节 汉代夜郎地区的经济开发【P189】
第五节 夜郎的覆灭【P196】
第六节 边郡的特点及其意义【P198】
第四章 新莽及东汉王朝的统治【P209】
第一节 牂牁对王莽的反抗【P209】
第二节 东汉王朝在牂牁统治的重建【P211】
第三节 “五溪蛮”的反抗斗争【P215】
第五章 先秦至两汉贵州民族状况【P219】
第一节 南方四大族系的分布【P219】
第二节 秦汉时期各族先民的变迁【P225】
第三篇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贵州高原社会的演变【P236】
第一章 大姓势力的崛起【P240】
第一节 南中大姓的形成【P240】
第二节 牂牁大姓【P248】
第二章 诸葛亮南征及其政策【P254】
第一节 蜀汉的建立及其与南中大姓的矛盾【P254】
第二节 诸葛高南征的经过【P260】
第三节 诸葛亮治理南中的政策及其影响【P263】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南中的形势变化及郡县分合【P271】
第一节 南中的政治形势【P271】
第二节 郡县分合【P278】
第三节 牂牁谢氏地方势力的发展【P281】
第四章 南中的社会经济状况【P284】
第一节 南中的社会经济【P284】
第二节 封建领主经济的形成【P290】
第五章 四大族系的继续扩散 【P296】
第一节 濮僚的演变及引僚入蜀【P296】
第二节 俚人的北上【P301】
第三节 五溪蛮的扩展【P304】
第四节 爨氏的兴起及对黔西北地区的统治【P308】
第四篇 隋唐五代贵州高原社会的发展【P314】
第一章 隋唐王朝的统治【P318】
第一节 隋朝征爨及乌蛮的壮大【P318】
第二节 隋唐在今贵州境内的郡县设置【P323】
第三节 羁縻州的设置及其特点【P331】
第二章 南诏入黔及其影响【P338】
第一节 南诏崛起【P338】
第二节 唐王朝在黔中统治的削弱【P343】
第三节 播州地方势力的形成【P347】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P350】
第一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P350】
第二节 中原文化的影响【P356】
第四章 五代时期贵州高原与中原和周边的关系【P363】
第一节 贵州与中原的关系【P363】
第二节 贵州与前蜀楚后蜀的关系【P367】
第五章 南方四大族系的衍化【P372】
第一节 仡佬族【P372】
第二节 苗族瑶族【P375】
第三节 侗族布依族水族先民【P379】
第四节 彝族土家族先民【P383】
第五篇 两宋时期贵州的政局与社会经济【P392】
第一章 宋王朝的统治与贵州抗蒙军斗争【P394】
第一节 宋代贵州的行政建置【P394】
第二节 北宋羁縻政策的实施【P399】
第三节 南宋末年播州参与抗击蒙军的斗争【P407】
第二章 两宋时期贵州的经济文化【P413】
第一节 贵州在宋朝购买官马中的地位和作用【P413】
第二节 思播地区的开发【P421】
第三节 “五溪”的社会经济状况【P425】
第四节 黔南地区的社会经济【P429】
第五节 文化交流【P434】
第三章 地方民族政权【P441】
第一节 罗氏鬼国【P442】
第二节 罗殿国【P447】
第三节 自杞国【P452】
第四节 其他民族政权【P457】
第六篇 元代对贵州的统治与开发【P462】
第一章 元朝在西南的军事行动【P464】
第一节 蒙古军进入川滇与思播设防【P464】
第二节 元军进入贵州【P470】
第三节 宋隆济奢节起义【P476】
第二章 元代的行政建置【P483】
第一节 贵州纳入行省与土司制度的推行【P483】
第二节 八番元顺宣尉司都元帅府【P489】
第三节 播州军民安抚司与新添葛蛮安抚司【P496】
第四节 乌撒乌蒙亦溪不薛二宣慰司及普定普安二路【P499】
第三章 元代对贵州的开发【P503】
第一节 站赤的设置【P503】
第二节 屯田牧养矿冶及财赋【P511】
第三节 文化教育与宗教传播【P518】
第四章 民族状况【P523】
第一节 元代贵州的民族分布【P523】
第二节 蒙古族回族白族的移入【P533】
大事记【P538】
第二卷【P1-592】〖撰稿:史继忠(导言,第一篇第一章一、二节,第五章,第二篇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二篇第一章第四节,第三篇第一章、第二章一、二、三节,明代古今地名对照),文长康(第四篇一、二章),张永国(第一篇第一章第三节、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篇第一章一、二、三、五节),胡克敏(第一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孟筑敏(第三篇第三章、第四章),康家伟(第三篇第二章第四节),史继忠、文长康(大事记)〗
导言【P12】
目录【P20】
第一篇 明初治黔措施及贵州省的建立【P25】
第一章 明初的政治形势【P27】
第一节 明王朝在贵州统治的建立【P27】
第二节 明王朝进军云南及稳定贵州的措施【P32】
第三节 吴勉、林宽起义【P36】
第二章 贵州社会经济制度的民族特点【P43】
第一节 播州庄园【P43】
第二节 水西则溪制与普安十二营【P46】
第三节 亭目制【P53】
第四节 合款制【P59】
第五节 鼓社与议榔【P62】
第六节 瑶老制和石牌制【P66】
第三章 土司制度的延续与变革【P74】
第一节 明代土司制及贵州土司【P74】
第二节 四大宣慰使司【P79】
第三节 宣慰司所属各土司【P86】
第四节 卫府所属土司【P97】
第四章 卫所的设置【P106】
第一节 卫所制度【P106】
第二节 贵州境内各卫所【P112】
第三节 贵州卫所的特点及其作用【P121】
第五章 屯田的推行【P126】
第一节 明代的屯田制度【P126】
第二节 军屯【P130】
第三节 民屯和商屯【P139】
第六章 驿传的整治与发展【P143】
第一节 驿传制度【P143】
第二节 省际驿道干线【P148】
第三节 龙场九驿及其他驿道【P154】
第四节 驿运与邮传【P157】
第七章 贵州省的建立【P161】
第一节 贵州建省的条件【P161】
第二节 都布按三司等机构的设置【P168】
第二篇 建省后的政治经济【P177】
第一章 改土设流与府州县的设置【P179】
第一节 万历以前的改土设流【P179】
第二节 废播州宣慰司设二府【P182】
第三节 革除水东宋氏土司和水外六目地改土设流【P189】
第四节 府州县的设置【P196】
第五节 人民的反抗斗争【P205】
第二章 农业的开发与发展【P214】
第一节 移民实边与土地开垦【P214】
第二节 兴修农田水利【P220】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P228】
第四节 森林资源与贡木采运【P239】
第五节 地主制生产关系的发展【P247】
第三章 手工业与矿业【P255】
第一节 民族传统手工业【P255】
第二节 匠户与手工作坊【P264】
第三节 矿业的发展【P271】
第四章 建筑与治河【P281】
第一节 民族传统建筑【P281】
第二节 城堡建筑的兴起【P285】
第三节 治河与桥梁建筑【P295】
第五章 商业的发展【P308】
第一节 城市商业与集市贸易【P308】
第二节 官府控制的贸易【P318】
第三节 货币流通【P325】
第六章 财政赋税【P332】
第一节 赋役制度的演变【P332】
第二节 粮储与协济【P342】
第三节 财政开支【P353】
第三篇 明代的文化【P359】
第一章 学校教育【P361】
第一节 儒学教育在贵州的推广【P361】
第二节 卫学及府州县学【P367】
第三节 司学与土司子弟教育【P375】
第四节 书院及社学【P381】
第五节 贵州开科取士【P386】
第二章 宗教与哲学【P391】
第一节 佛教广为传播【P391】
第二节 道教传播与坛祀兴起【P403】
第三节 伊斯兰教【P409】
第四节 王阳明学说的产生与黔中王学【P412】
第三章 文学艺术【P420】
第一节 文学创作【P420】
第二节 书画艺术【P432】
第三节 民间歌舞与戏剧【P437】
第四章 史地及其他学科【P441】
第一节 史学【P441】
第二节 地方志【P446】
第三节 地理游记【P453】
第四节 医学与阴阳学【P457】
第四篇 南明政权与大西军在贵州【P463】
第一章 南明政权与大西军入黔【P465】
第一节 南明政权的更迭【P465】
第二节 何腾蛟复明抗清【P480】
第三节 大西军入黔【P495】
第二章 永历政权在贵州【P503】
第一节 永历政权入黔及其与大西军矛盾交织【P503】
第二节 大西军的抗清活动【P514】
第三节 孙可望降清与永历政权的覆灭【P529】
第四节 永历时期贵州的社会经济【P538】
第五节 参禅逃禅风与天主教在宫廷的活动【P541】
大事记【P548】
明代古今地名对照【P578】
第三卷【P1-906】〖撰稿:第一篇,第一章张永国,第二章黄富源,第三章余宏模,第四章杨德芳、余宏模、杜文铎,第五章蒋立松。第二篇,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翁家烈,第三章黄富源,第五章杜文铎。第三篇,第一章林建曾,第二章杜文铎、顾隆刚、竺柏松、倪英才,第三章倪英才、顾隆刚、吴慧媛、杜文铎,第四章周载章。第四篇,第一章杜文铎、林建曾,第二章林建曾,第三章范同寿。第五篇,第一章余民雄、李双璧,第二章杜文铎、李双壁,第三章冯祖诒。第六篇,第一章蒋立松、史继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黄万机,第五章史继忠。大事记,杜文铎、余宏模、翁家烈。清代府厅州县与今地名对照由杜文铎编制。本卷图片由贵州省博物馆供稿,吴仕忠等摄影。全书由杜文铎、余宏模、张祥光、史继忠修改;杜文铎对全书统一修订〗
导言【P12】
目录【P18】
第一篇 清王朝在贵州统治的建立及其巩固措施【P24】
第一章 清朝在贵州统治的建立【P26】
第一节 清军入黔【P26】
第二节 水西改土设流【P31】
第三节 平定吴三桂之乱【P36】
第二章 清初的治黔措施【P43】
第一节 清廷的“抚绥”政策【P43】
第二节 奖励开垦,“与民休息”【P49】
第三节 绿营兵与标抚统兵制的建立【P57】
第四节 大定府的设置与裁卫并县【P65】
第三章 贵州“改土归流”【P70】
第一节 清初的土司管理制度【P70】
第二节 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P79】
第三节 “苗疆”设厅【P87】
第四章 “改土归流”后政治军事制度的调整【P101】
第一节 调整省界与府州县的增设【P101】
第二节 改流后贵州土司的变动【P108】
第三节 绿营兵布防的调整与新设屯卫【P113】
第四节 官员设置【P119】
第五章 乾嘉起义【P124】
第一节 起义的原因【P124】
第二节 包利红银起义【P130】
第三节 石柳邓吴八月起义【P142】
第四节 韦朝元王囊仙起义【P150】
第二篇 清代前期的贵州经济【P160】
第一章 农业经济的发展【P162】
第一节 耕地面积的扩大与土地关系的变化【P162】
第二节 水利的兴修【P167】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P171】
第四节 蚕桑与林业【P181】
第二章 矿业与手工业【P190】
第一节 矿业的扩大【P190】
第二节 手工业的发展【P198】
第三章 贵州交通的拓展【P217】
第一节 驿道延伸与递铺增设【P217】
第二节 水道的整治与内河航运【P232】
第四章 商业贸易的扩大【P247】
第一节 集市贸易的发展【P247】
第二节 食盐及土特产运销【P258】
第三节 城镇商业的发展【P268】
第四节 会馆行会【P272】
第五章 财政赋税与货币【P275】
第一节 赋税收入【P275】
第二节 财政支出【P289】
第三节 协济,库藏,仓储【P296】
第四节 钱币的铸造与流通【P303】
第三篇 咸同大起义和反对列强利用教会进行侵略的斗争【P310】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贵州的社会变化【P312】
第一节 鸦片战争对贵州的影响【P312】
第二节 封建剥削的加重【P324】
第三节 吏治腐败,军备废弛【P336】
第四节 此起彼伏的抗官斗争【P341】
第二章 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上)【P346】
第一节 杨元保和杨龙喜起义【P346】
第二节 张秀眉起义【P361】
第三节 姜应芳起义【P373】
第四节 罗光明柳天成起义【P378】
第五节 潘新简覃朝纲起义【P386】
第六节 徐廷杰发动的红号起义【P392】
第七节 潘名杰起义【P399】
第三章 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下)【P404】
第一节 刘义顺领导的白号起义【P404】
第二节 何得胜领导的黄号起义【P419】
第三节 张凌翔马河图起义【P429】
第四节 陶新春起义【P445】
第五节 岩大五起义【P451】
第六节 太平军转战贵州【P456】
第四章 贵州人民反对列强利用教会进行侵略的斗争【P473】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贵州的活动【P473】
第二节 青岩教案和开州教案【P481】
第三节 遵义教案【P495】
第四节 教案风潮的延续【P505】
第五节 贵州教案的特点和意义【P512】
第四篇 晚清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P518】
第一章 咸同战后封建统治秩序的恢复【P520】
第一节 招抚流亡恢复生产【P520】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加强【P526】
第三节 裁勇营,编练军【P540】
第四节 整顿财赋增加税收【P546】
第二章 农村经济的缓慢发展【P563】
第一节 农村经济的复苏与缓慢发展【P563】
第二节 鸦片种植及其社会危害【P581】
第三章 近代工商业及邮电的出现【P587】
第一节 清末近代工商业发展的社会因素【P587】
第二节 城镇传统手工业在洋货冲击下的变化【P592】
第三节 近代工矿业的产生【P603】
第四节 “麻乡约”与近代邮电【P624】
第五节 清末贵州的商业【P626】
第五篇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兴起【P638】
第一章 维新变法【P640】
第一节 新思潮的传播【P640】
第二节 贵州人士与维新变法运动【P653】
第二章 清末新政【P658】
第一节 谘议局成立与官制改革【P658】
第二节 建立巡防队与新军【P666】
第三章 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P673】
第一节 各种政治势力的形成【P673】
第二节 自治学社与宪政预备会的活动【P693】
第三节 群众反抗斗争风起云涌【P705】
第四节 革命派武装起义的准备【P713】
第六篇 清代贵州的文化教育【P728】
第一章 学校与科举【P730】
第一节 官学的扩大【P730】
第二节 书院的蓬勃发展【P735】
第三节 社学义学与私塾【P740】
第四节 科举取士的扩大【P749】
第五节 清末新式学堂的兴起【P755】
第二章 清代贵州文学【P764】
第一节 诗词楹联【P764】
第二节 散文小说与传奇【P775】
第三章 清代贵州艺术【P783】
第一节 戏剧【P783】
第二节 书画艺术【P792】
第三节 摩崖石刻【P800】
第四节 建筑艺术【P804】
第四章 清代贵州学术【P811】
第一节 经学小学目录学及金石学【P811】
第二节 史学与方志【P826】
第三节 杂著【P837】
第五章 宗教【P843】
第一节 佛教禅宗在贵州兴起【P843】
第二节 道教的继续传播【P850】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哲赫令耶”的兴起【P856】
第四节 天主教在贵州的传播【P861】
第五节 基督教传入贵州【P867】
大事记【P872】
清代府厅州县与今地名对照【P893】
第四卷【P1-477】〖撰稿:撰稿:导言,熊宗仁。第一篇,梁燕、熊宗仁。第二篇,顾大全、熊宗仁、吴廷述、杜黔。第三篇,熊宗仁。第四篇,韩义义。第五篇,林建曾。第六篇,梁燕、陈福桐、孔玲、史继忠、刘咏唐、熊玉瑛。大事记,唐霞〗
导言【P14】
目录【P18】
第一篇 从辛亥革命到贵州军阀统治的终结【P23】
第一章 辛亥革命在贵州【P25】
第一节 贵州革命派响应武昌起义【P25】
第二节 大汉贵州军政府成立及其军政措施【P30】
第三节 军政府内部矛盾的发展与军政府的终结【P35】
第四节 冤愤团的活动和援鄂黔军的返黔斗争【P41】
第二章 民主革命在贵州的发展【P45】
第一节 贵州与护国运动【P45】
第二节 贵州与护法运动【P53】
第三节 五四运动在贵州【P56】
第四节 北伐战争中的黔军【P67】
第三章 军阀在贵州的统治【P71】
第一节 兴义系军阀的统治【P71】
第二节 桐梓系军阀的统治【P76】
第三节 贵州军阀统治的终结【P81】
第二篇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P85】
第一章 马列主义在贵州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早期组织【P87】
第一节 马列主义在贵州的传播与著名的贵州籍早期共产党人【P8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早期组织【P96】
第三节 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的建立【P102】
第二章 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与遵义会议【P107】
第一节 红七军、八军、三军在贵州的活动及红二、六军团在黔东会师【P107】
第二节 中央红军进军贵州和遵义会议的召开【P118】
第三节 红二、六军团转战黔西北【P139】
第三章 贵州革命老区【P148】
第一节 贵州革命老区的建立【P148】
第二节 黔桂边区【P152】
第三节 黔东特区【P156】
第四节 黔北老区【P160】
第五节 黔西北老区【P164】
第六节 红军主力转移后老区人民继续斗争【P169】
第三篇 贵州的抗日救亡斗争与国民党当局的战时统治【P173】
第一章 国民党当局的战时统治【P175】
第一节 强化统治【P175】
第二节 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活动【P184】
第三节 农村中的反暴政斗争和“黔东事变”【P191】
第二章 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P200】
第一节 抗日救亡运动【P200】
第二节 各族各界积极参与抗战斗争【P207】
第三节 反独裁争民主坚持抗战的斗争【P215】
第三章 日军侵黔与贵州军民英勇抗敌【P222】
第一节 日机空袭贵州【P222】
第二节 日军侵犯黔南【P224】
第三节 中国军民在黔南的抗敌斗争【P234】
第四节 黔籍官兵在正面战场的抗日业绩【P242】
第四篇 解放战争时期贵州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国民党统治的覆灭【P255】
第一章 国民党当局在贵州的挣扎与覆灭【P257】
第一节 加强军政统治和制定“应变”计划【P257】
第二节 国民党在贵州统治的覆灭【P264】
第二章 贵州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P266】
第一节 中共贵州地方组织与农村武装斗争【P266】
第二节 工人的罢工斗争【P270】
第三节 学校师生的反蒋民主运动【P272】
第四节 解放前夕的护厂护校斗争【P277】
第五篇 民国时期的贵州经济【P283】
第一章 农业【P285】
第一节 封建剥削加重【P285】
第二节 农业缓慢发展【P291】
第二章 工矿业【P301】
第一节 工矿业的初步发展【P301】
第二节 企业、资金、人才向贵州转移【P305】
第三节 工业的快速发展【P309】
第四节 矿业的发展【P316】
第五节 贵州企业公司【P317】
第六节 工业急剧滑坡【P319】
第三章 交通邮电【P321】
第一节 公路运输的发展【P321】
第二节 水运铁路航空驿运的发展【P327】
第三节 邮电业的发展【P331】
第四章 财政金融【P337】
第一节 财政状况【P337】
第二节 金融状况【P347】
第五章 商业贸易【P361】
第一节 商业贸易的发展【P361】
第二节 商业贸易的繁荣【P364】
第三节 商业贸易的萧条【P366】
第六篇 民国时期的贵州文化教育【P369】
第一章 教育【P371】
第一节 初等教育【P371】
第二节 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P374】
第三节 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社会教育【P377】
第四节 高等教育及留学生【P380】
第二章 文化【P386】
第一节 文学【P386】
第二节 艺术【P396】
第三节 新闻和出版【P405】
第四节 宗教【P414】
第三章 科学技术与医药卫生【P419】
第一节 科学技术【P419】
第二节 人文科学【P428】
第三节 医药卫生【P432】
大事记【P437】
第五卷【P1-887】〖撰稿:导言,唐玉芳。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章何长凤,第三章康家伟、唐玉芳,第四章李北杓,第五章肖自立。第二篇,第一章肖自立、王瑞迎,第二章肖自立,第三章吴应龙、李北杓,第四章肖自立,第五章、第六章肖先治、张桂江。第三篇,第一章、第二章唐玉芳,第三章唐玉芳、王礼全。第四篇,第一章肖先治、唐玉芳,第二章温卓文、唐玉芳,第三章王廷琛,第四章温卓文,第五章何长凤、王廷琛,第六章唐玉芳、王廷琛,第七章赵培兰、唐玉芳。第五篇,第一章肖自立,第二章,唐玉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肖自立,第六章唐玉芳。第六篇,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李北杓。附录一、二由《当代贵州简史》编辑部提供。附录三李北杓。在作者提供初稿的基础上,由唐玉芳、李北杓、肖先治、肖自立进行集中修改、总纂〗
导言【P23】
目录【P27】
第一篇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P35】
第一章 解放贵州与建立人民政权【P37】
第一节 贵州的解放【P37】
第二节 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P41】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改革,抗美援朝运动【P44】
第一节 以完成“五大任务”为中心的反封建斗争【P44】
第二节 剿匪斗争【P47】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运动【P51】
第四节 土地改革【P53】
第五节 城市新民主主义改革【P56】
第六节 抗美援朝运动【P60】
第三章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P62】
第一节 打击投机资本,整顿市场秩序【P62】
第二节 建立国营经济,保护民族工商业【P65】
第三节 开展城乡物资交流【P68】
第四节 “三反”“五反”运动【P71】
第五节 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P74】
第四章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反右派斗争【P77】
第一节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77】
第二节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87】
第三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90】
第四节 发展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P94】
第五节 反右派斗争【P97】
第五章 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P99】
第一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P99】
第二节 粮油棉的统购统销【P105】
第三节 计划管理的实行【P112】
第二篇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P115】
第一章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P117】
第一节 “大跃进”运动【P117】
第二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P123】
第三节 纠“左”过程中的曲折【P127】
第二章 调整国民经济【P137】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局部调整【P137】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P145】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继续调整【P153】
第三章 “四清”运动【P162】
第一节 城市“五反”和农村“四清”【P162】
第二节 改组中共贵州省委和夺权试点【P165】
第三节 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P170】
第四章 三线建设【P173】
第一节 三线建设的历程【P174】
第二节 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建设【P178】
第三节 川黔、贵昆、湘黔铁路建设【P181】
第四节 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P182】
第五节 其他工业项目建设【P184】
第六节 三线建设的主要成就【P187】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P191】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及全面夺权【P191】
第二节 各级革命委员会的调整和中共贵州各级组织的重新建立【P201】
第三节 “批林批孔”,各条战线的整顿,“反击右倾翻案风”【P206】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破坏【P211】
第六章 揭批“四人帮”,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P214】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初步落实干部政策【P214】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P217】
第三篇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P223】
第一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探索【P225】
第一节 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P225】
第二节 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P239】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试验【P244】
第四节 实行对外开放【P249】
第五节 调整国民经济和整顿国营企业【P252】
第二章 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P261】
第一节 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P261】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P270】
第三节 人口,粮食,生态综合治理【P273】
第四节 “七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P280】
第五节 开展“严打”斗争,加强思想教育工作【P282】
第三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P290】
第一节 制定和实施“三大战略”【P290】
第二节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297】
第三节 生态农业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P306】
第四节 扶贫攻坚【P310】
第五节 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成就【P314】
第六节 政治工作【P315】
第七节 迎接西部大开发【P327】
第四篇 政治【P33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地方组织【P333】
第一节 组织建设【P333】
第二节 思想理论建设【P336】
第二章 地方政权建设【P339】
第一节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P339】
第二节 地方政府建设【P345】
第三节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P346】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P351】
第一节 统一战线工作【P351】
第二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P354】
第三节 民主党派与工商联【P355】
第四章 政法工作【P360】
第一节 审判工作【P361】
第二节 检察工作【P363】
第三节 公安工作【P364】
第四节 司法行政工作【P365】
第五章 民族,宗教【P367】
第一节 民族工作概况【P367】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P379】
第三节 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P383】
第四节 宗教工作【P386】
第六章 群众工作【P389】
第一节 工会工作【P389】
第二节 青年工作【P390】
第三节 妇女工作【P391】
第四节 其他群众团体【P393】
第七章 民兵,兵役,人防战备【P395】
第一节 民兵建设【P395】
第二节 兵役工作【P404】
第三节 人防战备【P408】
第五篇 经济【P411】
第一章 农业【P413】
第一节 生产条件和产业结构【P413】
第二节 种植业【P417】
第三节 养殖业【P424】
第四节 林业【P430】
第五节 乡镇企业【P435】
第二章 工业【P438】
第一节 工业布局和结构【P438】
第二节 轻纺及食品工业【P441】
第三节 烟草业【P446】
第四节 能源工业【P451】
第五节 原材料工业【P456】
第六节 机械电子工业【P463】
第三章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P467】
第一节 公路运输【P467】
第二节 铁路运输【P473】
第三节 民用航空运输【P479】
第四节 内河航运【P485】
第五节 邮电通信【P489】
第四章 城镇建设,建筑业,旅游业【P498】
第一节 城镇建设【P498】
第二节 建筑业【P505】
第三节 旅游业【P511】
第五章 商业贸易【P518】
第一节 商业【P518】
第二节 对外贸易【P532】
第三节 物资供应【P537】
第四节 粮油流通【P541】
第六章 财政,金融【P548】
第一节 财政【P548】
第二节 金融【P556】
第六篇 社会【P565】
第一章 教育【P567】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P568】
第二节 基础教育【P583】
第三节 中等专业教育及职业教育【P593】
第四节 高等教育【P598】
第五节 成人教育【P605】
第六节 民族教育【P612】
第二章 科学【P618】
第一节 自然科学【P618】
第二节 社会科学【P639】
第三节 情报信息,决策咨询【P645】
第三章 文化【P649】
第一节 文学艺术【P649】
第二节 群众文化,电影,文化市场【P658】
第三节 图书,档案,文物博物【P666】
第四章 新闻,出版【P672】
第一节 报纸【P672】
第二节 广播电视【P678】
第三节 出版【P688】
第五章 卫生,体育【P697】
第一节 卫生【P697】
第二节 体育【P710】
第六章 人口及计划生育工作【P720】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阶段及特点【P720】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P724】
第七章 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P730】
第一节 人民生活【P730】
第二节 社会保障【P737】
附录一:历届省委、省顾委、省纪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法院、省检察院主要领导人名单【P752】
附录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P771】
大事记【P780】
后记【P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