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报告2024年上半年出生人口数据,引发了媒体关注,有媒体认为“明显增加”,其中的一个理由就是“龙宝宝”因素,即农历龙年,为了搏个好彩头,会有更多的人提前计划生育,让儿女属相为龙。
“龙宝宝”现象并不存在
“龙宝宝”现象,可能只是专家分析人口问题时制造的一个词汇,并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这一现象。
上图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人口总数和自然出生率,折算的1950-2023年之间新生儿数量年度趋势图。
2024年是龙年,依次向前推,相应的龙年分别是2012年、2000年、1988年、1976年、1964年以及1952年(分别对应上图中的红圈)。以12年为一个周期且以龙年为起点来看,龙年出生数量明显优于其他年份的现象并不多见,只有1964-1975、2000-2011两个周期中,龙年人口出生数量居首。从龙年和前后年份的比较看,没有一个龙年是完全超过前后两年(兔年和蛇年)的,只有2012年是超过前一年(2011年)的,其他的龙年宝宝数量都要低于兔宝宝数量,1988年、1952年、2012年三个龙年的龙宝宝数量还会低于后一年即蛇宝宝的数量。
(历年出生人口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众号“数据GO”制图)
“龙宝宝”一词出现的时间
从目前有限的资料看,“龙宝宝”一词最早出现,可能是在2000年这个龙年。这一年,期刊《技术监督纵横》一篇推送新生儿用品的文章《送宝宝一份最初的关爱──新生儿必备衣物的选择》,开篇即提到了龙宝宝:
(中国知网数据库对“龙宝宝”全文检索后的年度数量分布)
“龙宝宝”真正进入公众视野为更多人所知悉甚至使用,应该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显示,2012年提到“龙宝宝”的文献数量最多,有140篇,此后每年稳定在几十篇,至今年(约前9个月)已经有64篇。
(百度指数中“龙宝宝”的搜索指数趋势)
另外,百度指数提供的数据也显示,2012年,“龙宝宝”搜索指数出现了一个高峰,今年以来出现的高峰明显低于2012年那一次。
传统生育观念不敌现代观念
近年来,人口形势剧烈变化,让生育问题再度成为热门话题。“龙宝宝”一词的走热,与这一形势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有专家用“龙宝宝”现象来论证人口走势,眼球效应有,但严肃性明显不够。
仅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状况看,除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对人口出生数量造成十分明显的波动外,就是2012年以来这一个周期(12年)比较特殊了。而对人口问题认知的转向大约也就在2012年前后。2011年11月,我国宣布实施双独二孩政策,可以视为80年代以来从严的计生政策开始调整的最早信号。之后,2013年单独二孩,2015年全面二孩,2021年全面三孩……生育政策持续放开,各种补贴政策也逐步出台,但生育数量经过短期提振后,快速下降,2023年的902万已经不及2016年1883万的一半。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育观念也随之根本改观。“龙宝宝”说法本身的龙,属于十二生肖,是传统文化符号。“龙宝宝”助生的愿望,可能代表了对某种传统生育观念的期待。然而,且不说网上少生不生的热切舆论,统计数据也表明,在现代观念冲击下,传统生育观念已经十分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