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于邯郸丛台公园,八月。)
今年以来,苏州、深圳、广州、北京等多地发生了街头恶意伤人事件,每次事发后,网上都会涌现一波焦虑情绪。至珠海这次重大恶性事件,死伤之众,超乎想象,安全焦虑潮自然也十分汹涌。
最高层发声,省委紧急部署,超级回应展示鲜明态度和处置决心,客观上对冲了公众焦虑,为事件的应急与善后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也把该事件推到了一个对类似事件进行“总处理”的地位。该事件的标志性意义,由此开启。
从公开传播层面看,公众知情权与效仿可能引发的社会恶果是一对难以回避的矛盾。大数据统计的结果是,即便发生了珠海如此恶性的事件,总体非常安全依然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基本盘。但是,理性的温度难敌舆情热度和情感冲击烈度。在具体舆论环境的约束下。官方不得不重申基本原则,“尽快查清案件真相和作案动机”“加强权威发布,实事求是发布案件信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这是和以往同类事件不一样的地方。这意味着,本次事件可能会为同类事件树立一个标杆,调整公众知情权和不当效仿之间的平衡点,推动同类事件在大众聚焦中脱敏,进而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预防类似事件发生,创造条件。
根据警方通报,初步查明“案件系樊某对其离婚后财产分割结果不满而引发”。这一信息或许暗示了事后追溯的方向。广东省委开会明确要排查化解的各类矛盾纠纷中就有“婚姻家庭”这一项。会议还举一反三,把“邻里纠纷、涉法涉诉、涉农涉土、涉众金融、房产物业”等矛盾纠纷和“婚姻家庭”一道列为重点监测和治理对象,说出了此前多起同类事件中网民想说的话。
适度公开案情,特别是犯罪嫌疑人的生活轨迹、人生境遇、社会关系、作案动机等,既有澄清案情和促进脱敏的功效,也有对社会的警示和教育意义。此前因担心效仿而收敛公开权威信息,侧重于防范边缘人群作恶,现在和未来有限度的公开则寄望于绝大多数人为善,或者说提高对边缘人的容忍度,营造谦抑包容互晾的社会氛围,降低边缘人持续滑向深渊的概率。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法律等强势规则的重要性。法律在社会矛盾的调解中居于无可替代的地位,而谦抑包容和互晾的社会风气,将有助于法律更好地发挥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