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生不育的观念什么时候会改变

文摘   2024-10-30 21:55   北京  

(摄于北京雁西湖。)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人口话题再次跻身公众视野。和2021年7月20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相比,《若干措施》目标更加明确(鼓励生育),手段更加直白(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凸现了决策层对人口问题认识的深化,也表明了人口问题在当下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023年全国新出生人口只有902万,和全面二孩以后的最高峰2016年相比,短短7年期间,可谓腰斩,数量变化之大,人口结构变化之速,后续问题预估之严峻,均超预期。鼓励生育之重要性不言自明,足够相关专家写一万篇文章了。


但是,重要并不等于紧急。900万和1800万相比,减少固然甚巨,绝对值却仍然较大。当前就业压力巨大,劳动力整体仍然富裕。再加上延迟退休(实质是老年标准年龄的提高)的影响,催生的紧急性问题短时间内并不突出。如果今年出生人口能维持900万左右的体量,势必将进一步弱化人口问题的紧急性。


坦白说,当前网上对婚育、生娃普遍持消极态度,不婚不育的声音非常大,也不乏大量拥趸。但是,表达不(一定)等于行懂。以我个人身边的经验,我此前所在的单位(部门)说起来,没有人不抱怨生娃之苦累的,也坚决明白表示不生二胎,但实际上并不是。至少70年代和80初的同事,生育年龄尚可,赶上国家生育政策放开,基本都生二娃了。明确要贯彻一胎化政策观念的,主要是90后及以后人群,这也反映了社会的真正变迁。


问题是,生育可能只是一个观念问题。可以说,网上吐槽的高生(养、教)育成本,都是真实的,但这又怎么样?如果考虑到一胎化政策直到经过30多年的宣传(包括社会形势的变化)才有普遍性的效果,现在距全面二孩开启还不到十年,眼下就抱持悲观态度,无异悲观了。


我们都想把孩子培养成天之骄子(比如以考取清华北大或985为目标),如果这个观念被证明是错的,且被普遍接受,那么育儿的成本会不会大幅度降低?证明这个应该不需要多长时间,或者已经被部分证明了。如果一代独生子女,独身和丁克的先驱们,遇到了麻烦,后来人还会步他们的后尘吗?(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对婚姻和生育的困难了解太多了,但对不婚不育尤其是不婚的困难缺乏真正的了解,毕竟就人类历史而言,这是一个新现象。)最核心的一点,现代社会所有子女养所有父母的养老制度设计,如果都独身不育,又如何可持续呢?政府可以统筹优化,但并不能统筹优化出足够的人来,也不可能允许寻租别人子女的行为大面积存在,因为这意味着整个体系的瓦解。


形势比人强。设想未来一二十年,网络报纸自媒体,到处都是老年人(负面)的新闻时,人们对生育是个什么样的看法呢?生育还被认为是负担吗?


从中国的历史经验看,鼓励生育并不是新鲜事。如果生育是正确的,决策层就会不遗余力推行生育政策,就像节制生育时那样。对于这一点,需要怀疑吗?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统计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生育问题本质上是数据问题。只要决策层还没有把生育放到足够重要的位置,那就说明,这个问题的紧迫性还不够。因此,今年、明年以及后年的数据就很重要。还是那句话,如果能稳定在900万,人口问题的整体性压力将会出现阶段性的减缓。反之,必然是更为激进的政策,目前的《若干措施》不过是一个阶段性的措施,还会继续加码直到生育观念发生较大的转变。(完)

德润街
回归生活,关注当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