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于武清博物馆。)
十一长假期间,河南淮滨县婚闹事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在人口话题热敏化的当下,这并不意外。当地官方也是严阵以待,多部门介入,试图挽回该事件的负面形象。
长假最后一天,我撰文《尴尬的彩礼》从一般层面谈及彩礼的尴尬处境。但也必须承认,彩礼现象是社会现实,应然与实然是两码事。彩礼引发争议,更多与那些“天价”彩礼有关,正常的属于“礼”范围的金额,还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也不应完全判入被打倒行列。
这次婚闹,明显有失礼之处。彩礼应该交由女方父母处理或者主导,毕竟彩礼遵循的是传统风俗。新郎却是把彩礼打到了新娘的账户,通报并未提供更多信息,不知双方事前如何协商,但这明显有点不对,很可能是引发婚闹的直接原因。
彩礼由女方父母掌握,有点不合现代观念。考虑到淮滨县属于信阳市乃至河南省比较发达的县(错,去年淮滨gdp在103县市排61),我们有理由相信女方父母也会感受到这种压力。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彩礼到父母手里,再由父母回馈给小两口。就目前公开的信息,整个婚礼安排没有考虑到女方父母的面子。
父母没出面,也没表态,哥哥不顾脸面阻婚,是不是为了这个?嫁妆支出3万多,是来自父母,还是哥哥?如果确为哥哥支出,小两口显然也应该考虑到。
说到彩礼金额18.8万,约为当地农民收入的6倍(据淮滨融媒推送的消息,淮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481元),不能说低。如果男方家里经济条件优于当地平均水平,依礼办事,肯定会更周全一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