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路虎女逆行打人事件持续发酵,热度不减,警方已经两次回应,仍然没有平息舆论。我最近写的一篇小文也随之暴热,大大超出我的预期。不少网民在后台留言,怀疑路虎女有背景,警方处置不公。
网民的质疑,当然有道理。短短几十秒钟的视频,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女司机的嚣张段位,可以说比警方通报形象一万倍。逆行、插队已经是老鼠过街的待遇,再加上极其跋扈的打人和骂人,以及把退伍军人打到脸鼻出血的后果,到这里,一个人要是还没有点情绪,那很大可能是这个人心理有问题。
问题是,人不能只有情绪,公安局和派出所尤其不能这样。在全网关注的情况下,可以想象,当地办案的警察也一定是谨小慎微,严格依规,唯恐有错。对此,愤怒之后的网友们完全不必怀疑。然而,警察为啥不顺应民意,对路虎女来个寻衅滋事呢?毕竟,路虎女言行嚣张,有视频为证,广大网民几乎一边倒地加持,这样岂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我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警方路径依赖,从既有的经验教训出发,没有考量到一些新因素。试想,如果剥离掉网上汹涌的舆情,这件事是个多大点儿事呢?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交通纠纷罢了。
插队、超车,是个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有驾驶经历的朋友应该都有这方面的遭遇。虽然不够文明,也特别可恨,但就是没什么办法,很多时候要是不出事,交警处罚都没有。今年秋季9月1日开学赶上周日,我中午到学校外边接孩子,亲眼看到至少两辆接娃的车淡定地停在学校门口的路中间(其中一辆打着双闪),时间长达十多分钟的。接娃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路过的机动车,只能躲着走,赶上双向会车,只能堵着一点点挪。
从堵车时间看,据网上热传的视频,也不过几分钟。对于有堵车经历的,这算什么呢?估计在场的司机都没怎么感觉是个事。当然,这里不是说大家愿意堵车,乐意堵车。只是从日常堵车经验看,这个小插曲,充其量也就是个小插曲,在其他人的介入下,这个堵车很快就得到了疏导。
值得关注的,要算是被打的那位退伍军人林司机了。脸鼻出血有鉴定,按照规定即可。警方的处置,一个重要依据应该就是基于这一物理伤害的程度。这一考量的漏洞可能是对林司机的心理伤害。从这个角度看,路虎女对林司机的打骂可谓“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从抽象权利救济的角度,林司机是需要得到心理抚慰的。当然,林司机也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对路虎女进行刑事自诉,目前,网上有律师也提出了这个思路。
接下来继续回到警方处置上,有两点值得一说。
首先一点,心理伤害应该没有纳入考量因素。这不是有意为之,大约和心理伤害的易变性、不确定性有关,缺乏牢靠的经验案例支持。或许,处置民警觉得受害者心理尚可(如果法律没有较为细致的规定,这就属于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也是执法者的优势,毕竟他在现场,比网上围观的网友有接近优势,判断准确性要高一些)。实际上,林司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过,“我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可以,但确实感到很委屈”。
其次一点,网络影响应该也没有纳入考量因素。网络舆论不是新事物了,但如何看待网络舆论的影响,争议比较大。就目前观感看,这次事件可谓超级舆情,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但以往类似超级舆情也有,对现实有多大影响,大家可以各自感知。最简单的办法,去年的(且不说更久的)热门舆情还能想起几件呢?这里也不是否认网络舆情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也是渐进的,发生质变要有一个量变的积累。本次事件,青岛警方无疑采取了偏保守的思路,后果就是和网民期待相差很大。相信这一波强大的民意反弹,该事件当为日后同类事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