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在网上刷到有专家谈,扩招对就业的影响,把当前的就业形势归结为激进的扩招及背后的教育政策。
就业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这种解释也不是新解释,但却是一个错误的解释。单说就业问题,且不谈知青返城那些年,新世纪之初我读大学时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社会问题了。当时,我们也曾亲身感受就业难。在刚入学时,就收到了学长学姐的“警告”,就学期间我们也会不时讨论专业的有用和无用的问题,并且也追溯到刚刚实行的扩招政策。
记得一位老师说,扩招让多少农民家的孩子上了大学(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大学生虽然称不上天之骄子,大学也是比较接近天之骄子的),并据此认为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政策。
这是和开头提到的那种观点,完全不同的视角。
不难理解,扩招意味着更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如果市场需求不变,那就意味着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于是,学历贬值,就业竞争压力增大。
但据此就把就业问题归结为扩招,显然并不妥当。
从市场角度看,就业问题涉及供和求两个方面。将问题归结为供,反映了在求方面的无能或者无力。而且,不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毕业就不需要工作了吗?实际上,高校扩招至少在策略上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最近几年的硕博扩招,大约就是这个逻辑。
从国民权利来看,高等教育是否是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如果是,仅仅出于就业策略就抑制一些公民的权利,又有哪些合理性呢?又该让哪些人不上大学呢?高等教育的平权,其实也有其内在的理由。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一个是市场需求不足,甚至不只是高端岗位不足,低端岗位也不足。另一个是,我们赋予了高等教育太多它承载不起的意义。换言之,在信息传播效率极高的网络时代,知识的民主化是必然趋势,如果还想享有知识垄断时代的“特权”和超额收益,那就是缘木求鱼。
超脱一点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工人(手段和工具意义上),而是培养理智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工”人发育过剩了,其它方面也要跟上才好。
当然,工人也要吃饭,不能不讲究自身的有用性。这大约就涉及分配问题了。不仅涉及成果的分配,还涉及过程参与(劳动)的分配。且待专文另说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