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网上看了一段上海沙白的短片,还读到了一篇公众号推文《上海姑娘沙白决定赴瑞士死亡:一场活生生的生命教育》。看完后,简直是“NO ZUO NO DIE”,感觉有点不对,但又说不明白。后又陆续读了一些相关文字,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信息茧房或者思维路径依赖了,已经难以平静地看待与自己并不相干的事情。在视频里边,沙白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逻辑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追求自由”,“我想成为我”,“我做的选择就是一个全方位的选择”……应该相信这些都是真诚的,如果用一个短语概述的话,大约可以说,她是一个极致的自由(我)主义者,当然,也是一个高度的理性主义者。自由主义就是理性主义,就是普遍性,就是自我克制,不双标。自我克制,就是用自己的理性支配自己的感性,就是按照思想和逻辑生活,这也是高度的理性觉醒。沙白的不遵医嘱、炒老板鱿鱼、爱美、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到最后的选择安乐死(其实是协助自杀,参照“拍帮主”的《请至少不要炒作自杀》),就是理性和逻辑的鲜活表现。从这个角度看,她是一个高度自制的人。要知道,听说过有关“生命长度和质量”的大道理容易,切身去实践并不容易。不双标,就是说到做到,不打嘴炮;也不是不能标榜那些高级理念,而是高调标榜了,还用自己的行动表示自己配得上这样的理念。身体力行,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相反,打嘴炮,则太容易不过,在网上也十分常见,比如,网上这个段子,形象地反映了这种现象,电影《非诚勿扰》还演绎过。问:如果你有一百亩地,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答:愿意!
问: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答:愿意。
问: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答:不愿意。
问:为什么你愿意捐一百亩土地给国家,捐一百万给国家,却不愿意捐一头牛呢?
答: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一个人说话,是表达真实的自己,还是只说给别人听,鼓动别人,这是有很大分别的。前不久发生的青岛路虎车女司机逆行打人事件,倾向于理解官方处置的讨论,都会被质问如果是你被打了,你还会这样吗?这就是大家对言行一致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舆论共识、社会共识。换言之,一个人只说漂亮话(大约有两种,一是标榜大道理,二是趋附强者),是最没价值的,甚至可以说是信息污染。沙白是自我负责的,是值得称道的。她真的是在做自己,真实,坦诚,但也有一点高冷。“生命教育”一文中提到一个令人非常伤感、也非常纠结的一个画面:爸爸用近乎恳求的语气说:“那就多陪爸爸一年,好不好。再多陪爸爸一年。”爸爸的声音太轻了,轻到我几乎听不见。
女儿执拗又撒娇地回答:“不好,我不要,我不要。”
沙白的高冷,甚至无情,在这里,明白无误地展示了出来。大众对她的批评和不满,大约最终都可以归结到这里。显然,这种场景超出了大众的一般经验甚至包括历史经验。因此,说沙白之死,是一场活生生的生命教育,就有点不接地气了。何况,这种高帽,也有点渲染自杀的意思。我们还是很难接受这种高冷的生活方式,也很难代入这种具体情境。如果没有前边的一系列的“ZUO”,我们大约不难理解沙白,一个“肾衰竭”患者,做出的自主赴死的选择。只不过由于对“ZUO”的理解不一样,赋予的意义不同,舆论评价也就截然不同。沙白的境遇,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即便遇到了,选择也很可能不一样。因此,没必要讨伐她。同时,她的自制和自我负责,在当下也是珍贵的,应给予起码的尊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