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诺奖得主来华访问,陈独秀为何反对?

文化   历史   2024-12-16 21:00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节目编辑:于达 程涵

监制:朱凌翔




话说上个世纪20年代,咱们北京城里有一份特别著名的报纸叫《晨报》。


1924年的3月,就在这份《晨报》上,刊登了一条不足100字的短消息。正所谓“字越少,事越大”,更何况还是登在《晨报》这样的报纸上。它预告了一件文化界的大事——印度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泰戈尔,即将来中国进行访问和演讲,他乘坐的客船将于某月某日抵达上海,之后还会来北京访问云云。



估计您很难想象:这事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一个重磅新闻,那个时候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风潮虽然刚刚过去,但是人们希望增加与世界交流的心态并没有改变,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和文化界人士,也盼望着能有更多的外国学者来到中国,既为我们带来一些新思想,也能增强我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总之,泰戈尔这样的世界知名诗人,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能够来中国进行交流,那简直就是当时文化界的盛事啊!


今年恰好是泰戈尔来中国访问100周年,不如就让我们回到100年前,听听这位伟大诗人在中国发生的故事吧——


远赴中国 大受欢迎

说起泰戈尔,估计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大文学家,但他的成长经历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1861年,他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才,13岁时就能够创作长篇诗歌。当年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泰戈尔这样贵族家的孩子,长到一定年龄以后,都要去英国本土留学。泰戈尔自然也不是例外,17岁那年,他踏上了前往伦敦的航船。


年轻时的泰戈尔

到英国之初,泰戈尔按照父亲和哥哥的意愿,进入了一所法律院校学习,不过他对法律那是一丁点兴趣也没有。没过多久,他就自作主张转入了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884年毕业以后,泰戈尔返回印度祖国,成为了一名小公务员,同时也开始了诗歌创作。


这下子不要紧,他在诗歌创作领域的天才竟然被完全发挥了出来,以至于他的诗歌不止在印度,甚至在英国和欧洲也变得越来越有名,终于到了1913年,泰戈尔凭借他的长诗《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也就此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这个奖项的亚洲人。


大家或许不知道,当年在邀请泰戈尔的这个问题上,那可真是一波三折,这是为什么呢?


最初想要邀请泰戈尔来中国人,其实是著名的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1920年,蔡元培应邀去欧洲访问,恰好在这个时候,泰戈尔也在欧洲访问,得知此事的蔡元培立刻发出了邀请,希望他在合适的时候来中国。


泰戈尔本人当然是非常高兴。1923年,泰戈尔结束了对欧洲的访问返回加尔各答。可是之前蔡元培承诺的对他的这个邀请,却是左等也不来又等也不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件事是泰戈尔不知道的,那就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作为新文化中心的北京大学陷入一片风雨飘摇。1923年,蔡元培因为自己的政治理念不断被军阀政府践踏,最终愤而辞去了北大校长的职务,他这一辞职,之前想要邀请泰戈尔的事,自然也就被搁置了下来。


1923年下半年,泰戈尔的秘书来到中国,他经人引荐见到了中国著名的诗人徐志摩,这才得知了蔡元培离职的消息。


秘书原本以为,自己这一回算是无功而返了,却没想到徐志摩忽然对他说,既然泰戈尔先生愿意来中国,那干脆这个邀请由我来发吧!当然,徐志摩代表的也不是他自己,他背后有一个当时中国著名的团体——讲学社,这是一个由梁启超创办的文化团体,当年曾经吸收了一大批文人参加。


1924年4月12号,泰戈尔乘坐的“热田丸号”轮船抵达了上海,作为主要邀请人的徐志摩,带着一支60多人的欢迎队伍前往迎接。打从泰戈尔下船的那一刻,这些中国的文化人就眼前一亮、无比兴奋,为什么?之前来中国访问的大都是英美国家的作家、哲学家,他们基本上是一身笔挺的西装,看着就非常板正。


泰戈尔可就不一样了,他穿着传统的印度长袍,戴一顶红色的高帽子,雪白的胡子飘在胸前,用咱们中国人讲话,那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个仙风道骨的老神仙啊!


泰戈尔和徐志摩(右四)合影

更重要的是,泰戈尔的声音比较浑厚,加上他作为诗人,说话本来就抑扬顿挫很有乐感,即便是不懂英语的人,听了也会深受感染。


4月13日,泰戈尔在上海发表了他在中国的第一次演讲,为了表达对东道主的感谢。泰戈尔在这次演讲中非常谦虚低调,他再三表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哲学和文化传统,我这次来中国,是来求道的,是来对中国文化界敬礼的,所以请大家不要把我当成一个宗师或者是哲学家看待,只当我是一个诗人就好了。


几天以后,泰戈尔在上海发表了他的第二次演讲,这一回来的人比上回还多,超过了1200人,把一个小小的会堂挤得满满当当。泰戈尔即兴演讲了一个多小时,讲话内容生动自然又激情澎湃,会场里反响那是相当的热烈。


4月23日,泰戈尔乘坐的火车抵达了北京。一到火车站他就惊呆了,以梁思成、林长民为首的四五百名北京文化界的人士,居然一起到火车站去接他!四五百人来接站!这阵势谁见过?


在北京,林长民的女儿、未来著名的建筑师林徽因担任了泰戈尔的翻译。大家陪着老诗人共同参观了北海,还在北京法源寺的丁香树下举行了一场诗会。


到了5月7号这一天,人们对泰戈尔的招待达到了他这次访华之旅的巅峰。因为这一天是泰戈尔64岁的生日,为了给他庆祝,梁启超专门让人在天坛的草坪上安排了一场祝寿仪式。


这场仪式在梁启超的祝寿词中达到了高潮,在这段讲话中,梁启超送给泰戈尔一个中国名字叫“竺震旦”,竺指的是印度的古称天竺,震旦则是中国的古称,送给他这样一个名字,是为了赞扬泰戈尔是深受中印两个国家喜爱的诗人。梁启超还把这个名字亲自雕刻了一方玉印,作为送给泰戈尔的礼物。


梁启超送的玉印和名字,以及这番讲话,让泰戈尔激动不已。然而,让他更激动的事情还在后面。在结束了天坛的祝寿仪式后,一行人又移师到了东单协和医学院的小礼堂。


在这里,徐志摩、林徽因等人专门排演了泰戈尔编写的爱情话剧《齐德拉》,整部话剧完全用英文表演,演出效果非常热烈,也在当时北京的文化圈里引起了一波轰动。


在北京期间,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就非常希望能请泰戈尔来看一场自己演的戏。最终,泰戈尔在开明戏院观看了梅兰芳排演的新编神话剧《洛神》。


演出结束后,泰戈尔亲自到后台去祝贺演出成功,他还在梅兰芳的扇子上题写了一首孟加拉文的短诗,作为给梅兰芳的礼物。不仅如此,泰戈尔还对演出的布景提出了改进建议,觉得如果用更加鲜艳的颜色来描绘布景,搭建出那种奇峰、怪石、花草的模样,更能烘托出神话故事的气氛。


对于这个意见,梅兰芳先生还真是听进去了,之后他专门找人重新设计了《洛社》的布景,使之跟剧情更加协调。


到了这一年的五月底,泰戈尔结束了在北京的访问,他登上火车经太原返回上海,之后又乘客船离开了中国,结束了此次中国之行。

遭到质疑 报以真心

泰戈尔在中国的这次访问,总体来说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然而,有人喜欢的就一定有人反对。就在泰戈尔在中国期间,甚至有人开始散发反对泰戈尔的传单。他们为什么反对他呢?


说起来,这个反对泰戈尔的也不是什么陌生人,他就是陈独秀。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他是中国最早一个将泰戈尔的诗歌翻译成中文的人。那就怪了,他怎么不欢迎泰戈尔呢?


其实一开始,陈独秀本来也是非常欢迎他的。可是在听了泰戈尔的两次演讲之后,陈独秀渐渐感觉味道不对了。


在演讲里,泰戈尔多次指出,东方文明——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文明要优于那种更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这一方面是因为泰戈尔作为一个东方民族主义者的内心骄傲,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东道主的尊重。



可是在陈独秀看来,泰戈尔宣讲的这一套,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不合时宜的。当年陈独秀他们搞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拥抱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推翻传统的封建主义,解放年轻人的思想。而泰戈尔作为一个亚洲知识分子的代表,居然一直在强调东方文明的先进性,这让陈独秀觉得太陈腐、太落后了,是与当下应该追求的革命相违背的。


于是,早在泰戈尔还在上海的时候,陈独秀就在他创办的《中国青年》杂志上推出了一期专刊,题目就叫《反对泰戈尔专号》,由他本人和瞿秋白等人一起撰写文章,批评泰戈尔的这种观点,由于是批评,有些言辞可能有点过激,比如他们就把泰戈尔称作是“印度的顽固派”、“向后退走了几百年”、“中国青年思想上的大敌”等等,话说得确实不太好听了。


对于这样的批评之声,泰戈尔起初确实非常困惑,也很难过。不过,在他离开中国的时候,还是发表了一篇告别演讲,在演讲中,泰戈尔强调,自己是带着真心和热情来到中国的,只是发表了自己对于文明的看法,从来也没有想要阻碍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算是给那些反对他的人做出了一个答复。



在返回印度之后,泰戈尔亲自推动重启了在印度国际大学的中文教学,甚至还请来了著名的学者谭云山来这里任教。在之后的那些年里,这所学校成了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的一个途径。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动听天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