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的耻辱,让南极惊现中国队!

文化   2024-12-26 21:01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完整内容

请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程涵

监制:朱凌翔


今天是2024年的12月26日,在40年前的今天,咱们国家的科学考察船抵达了南极洲的乔治王岛,这可是中国船舶史上第一次抵达南极的港湾。在那之后,我们在南极大陆建立起了第一个常年考察站——长城站。



说起来,现在南极旅游项目已经非常成熟了,而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去南极参观必不可少的一站肯定就是咱们的长城站。不过您知道吗?当40年前咱们中国人第一次组团前往南极时,大家可都是签了生死状的,为什么这段旅程如此危险?为什么如此危险,中国人还是要去呢?


没有发言权,落后一大截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南极?南极巨大的冰川可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冰层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着近千亿桶石油、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还有来自太空的陨石。而且一个国家在南极占有一席之地就意味着它拥有了一个干净天然的实验室,可以通过南极海底的沉积物研究全球的气候变化。可为什么中国直到1984年才派船过去建考察站呢? 



咱们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参与国际极地事务,是在1957年开始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上。但后来,由于美国操纵台湾当局介入,中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决定退出这个组织。


所以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虽说全世界已经有17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长年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考察站,但这些考察站中却没有一个属于中国。


更尴尬的是,中国也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一个在南极问题上没有发言权的国家。


1983年5月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决议,随后中国向《南极条约》保存国、也就是美国政府递交了加入书,中国就这样成为了36个缔约国之一。


当年9月,司马骏、郭琨、宋大巧作为外交部和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堪培拉举行的第12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


这是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个代表团。然而,当他们进入会场,就发现会场的布置和座次的安排赤裸裸地暗示了这场会议的三六九等:会议厅中心位摆着一个长条桌,那是主宾席,坐的是协商国的代表。而中国只是缔约国,所以咱们只能和其他19个缔约国成员坐在两旁,连个桌子都没有。


当大会进行到议程表决环节时,只见大会主席举起手中的木槌,重重地敲在桌子上,然后说道:“请非协商国到休息厅喝咖啡。”



堂堂10亿人口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不仅没有发言权,没有表决权,而且还会被人这么客气地赶出去!


那怎么才能成为协商国的成员呢?官方的回答是:必须的有实质性科考活动。而且之前咱们派出的科学家都不算,因为他们都是跟着别的国家的考察队去的,想成为协商国,你们得有自己的南极考察站。


当年的代表团成员之一的郭琨在那一天立下了一个誓言:“不建成我们的南极站,我决不来参加这样的会议!”



出发去南极,这次一定行


其实,南极考察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说出来您可能都不信:当时全国上下甚至连一张完整的南极地图都找不到!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981年5月,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成立了,他们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找资料。


就在这个时候,同样被选进考察队的记者金涛从旧书摊上淘回了一本叫做《南北极志》的旧书,记录了一些关于南极洲地理状况的资料。


这本书其实出版于民国16年,也就是1927年,岁数比郭坤还大,可就是这么一本旧书,却成了中国科学家眼中的珍宝。


1984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关于我国首次组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确定中国将在南极建设第一座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并且将长城站的建站时间定在1984年末到1985年初,而此时,对于没有任何极地工作经验的中国考察队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与时间赛跑:因为想要在南极建设科考站,只能在南极短暂的夏季进行。


您应该知道:南极在一年当中只有两个季节,就是冬季和夏季,这里年平均温度为零下25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曾达到零下90摄氏度,是世界上最冷的大陆。


每年的11月中旬到第二年的3月中旬是南极的夏季,想要完成建站,只能在这短短的4个月里完成。


所以这就意味着,考察队必须在1984年11月出发,而当时已经6月底了。留给他们筹备物资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4个月!最让他们着急的是中国竟然没有一艘破冰船。


南极大陆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会被大量浮动的冰层所包围,形成密集的浮冰区域,普通轮船如果遇上了这些浮冰,根本没法抵御它们带来的巨大冲击,只有破冰船能扛得住。



在当年,世界上的南极科考大国早就拥有了很多专业的破冰船,可中国没有怎么办呢?大家将目光锁定在了一艘咱们国家自产的、名叫向阳红10号的科考船。


它其实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本来设计它是用来发射运载火箭、搞航天的,所以也没有破冰的能力,但人家好歹排水量够大,而且能抗12级的风浪,改造一下应该也能用。


与此同时,国家还专门为考察队派出了一艘海军J121大型打捞救生船,跟着考察队一路保驾护航。


航行的船只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制定航线了,经过科考团队反复研究,他们在地图上绘制出了这样一条航线:从上海出发,直达南美洲阿根廷南端的乌斯怀亚市,在那里稍作休整,再横穿德雷克海峡,抵达南极。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选择的航线


如果你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这条航线几乎是一条直线,距离上肯定是最短的,但问题是:这条航线过去可从来没人走过!大家都知道这一路上危险系数极大,所以所有人都在临行前签下了生死状。


向阳红10号:满载希望,迎接挑战


在1984年10月8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正式成立。郭坤任考察队队长,队员分别来自国家23个部委局的60个单位,共计592人。


南极洲考察队合影


队伍内除了科考班,还有房屋班、发电班、通讯班、装备运输班等9个班,每个人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和挑选。


船队刚刚驶入深海,队员们就迎来了第一个挑战:风浪带来的颠簸。


当时,为了不被颠下床,有的队员在睡觉时甚至要把自己绑在床上。全船一半以上的人都在晕船,很多人趴在床上动都不敢动,因为一动就会YUE。



科考队员们还用一句顺口溜总结了航行中他们的经历: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卧不起,十分难受。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队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了9个昼夜,到了出航的第十天上午9:20,船上的卫星导航仪显示:向阳红10号此时处于的纬度为0,这代表着考察队已经穿越了赤道。为了庆祝这一时刻,向阳红10号和海军护航船同时拉响了汽笛。


就在大家沉浸在兴奋中时,致命的威胁正悄然逼近:它就是西风带。西风带指的是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海域,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在这里汇聚交锋,导致这片海域风暴频发,这些风暴有多可怕呢?


这么说吧:这片海域的年平均风力8级,浪高达到7米以上,不愧是真正的“魔鬼海域”。


面对这样的惊涛骇浪,就连向阳红10号这样的万吨级的远洋科考船都是举步维艰,为了尽可能迅速安全地穿过这片魔鬼海域,考察队决定24小时不间断地航行,但是即使这样,目测也要航行7~8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所有考察队员的心都一直紧紧的揪着,船长张志挺更是一直站在向阳红号的驾驶台前,时刻操控着船的航向,就这么生生站了六天六夜,最后,他们终于闯出了西风带。



事后船员们在船身上发现了10多处裂缝,多处焊接部位严重受损。真是死里逃生啊!


大海终于恢复了平静。1984年12月19日,在海上航行了28天以后,两艘考察船终于抵达了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口,在那里,除了物资补给和船只检修外,考察队还租赁了直升飞机,并聘请了航海顾问。


休整完毕后,两艘船继续起航向南极进发,顺利穿越了和西风带一样咆哮的德雷克海峡。


1984年12月25日,科考队队员们站在甲板上惊喜地发现了远方延绵的冰山——到南极了!


当时船上的情况已经惨不忍睹:大家已经没有了新鲜蔬菜,淡水也越来越紧张,每人一天只有一缸子水,卫生间里遍地都是呕吐物,没有水,自然也无法清洗。然而一切艰难都掩盖不了大家的兴奋——他们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南极洲的乔治王岛!


一天后,也就是40年前的今天——1984年12月26日,中国南极科考队在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停靠,中国的铁锚第一次抛进南极海域的底土!


1984年12月26日凌晨2点48分,“J121”船和“向阳红10号”到达南极乔治王岛的民防湾抛锚,抛锚位置于南纬62°13′,西经58°55.5′。


然而,就在大家欢庆胜利的时候,却传来了一个坏消息。


要知道,南极是个无国界的地方,按照国际惯例实行的是“实际存在原则”,也就是说谁先占据谁就在这片区域有优先权。


中国队原计划建立考察站的那片海滩,现在已经被乌拉圭占了,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重新选择建站点,可当时已经是12月底,留给考察队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大家该何去何从?下期节目咱们接着聊!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