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背后的这些故事,你都知道吗?
文化
历史
2024-12-03 21:02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话说在1922年的9月初,正在上海避难的孙中山夫妇,在他们位于莫利爱路的住所里接待了一位重要的客人,此人不是旁人,正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谈话之后,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一起将李大钊送出了家门,在这之后——就如同孙中山所希望的那样,在1924年初,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这件事几乎人人都知道,但如果我问您,当年合作时都有哪些故事,您说得上来吗? 我们的故事,得从1920年开始讲起,就在这一年的2月,列宁曾经为共产国际草拟过一份文件,里面就提出“要与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目的是共同推动这些地区的革命独立事业。他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寻找一个合适的盟友。这共产国际为什么要在中国找盟友呢?主要原因在于,那个时候的苏联刚刚成立,本身也是内忧外患,共产国际作为苏联支持下的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也确实想为苏联分个忧。而中国是跟苏联接壤最多的国家,如果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盟友,那么对苏联的国家安全来说,显然是很有帮助的。那这共产国际是不是能把中共看作是在中国的最主要合作伙伴了呢?并没有。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共产党太弱小了,全国的党员一共才50多人。那共产国际又会选择谁来担当它在中国的盟友呢?共产国际一开始连国民党也没看上,他们选择的其实是吴佩孚、陈炯明这样的大军阀。诶?跟这样的人合作,这不是跟共产国际革命的初衷相违背了嘛?其实也不怪共产国际看走了眼,首先说,共产国际一帮外国人,本来就对中国的情况不太了解。更何况,当年的吴佩孚、陈炯明等人,那都是做足了进步姿态的。我们先看看吴佩孚,这个大军阀打从1920年打赢了直皖战争、掌握了北京政府大权以后,就开始伪装出拥护进步的样子,比如他主动断绝了跟流亡的沙俄政府的关系,转而承认苏联政府,甚至还设立了劳动法、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不过,吴佩孚的假象只维持了2、3年,他那副军阀刽子手的嘴脸就暴露了。1923年,为了反对工头压迫和争取工人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吴佩孚派兵对这次罢工进行了疯狂镇压,打死打伤手无寸铁的工人近400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共产国际渐渐认识到,吴佩孚这个中国盟友看来是靠不住的。不过我们刚才还提到,共产国际还选了陈炯明。陈炯明同样是靠不住的。说起来,他陈炯明也算是辛亥革命元勋了,还曾经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而且他在福建漳州创办过报纸,宣传社会主义、歌颂苏联十月革命,给自己着实拉了一波好感。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曾经建拜访过陈炯明,他们之后给上级的报告中,也对陈炯明大加赞赏。这让共产国际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陈炯明这个人可以联合。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1922年的时候,陈炯明发动兵变,炮轰广州总统府,逼迫孙中山下野。这么算起来,他背叛革命的时间比吴佩孚还要早。其实在上世纪20年代初,共产国际也曾经和孙中山有过接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参加过中共“一大”会议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曾经和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张太雷一起去广西桂林拜访过孙中山。他们在几天时间里进行了3次长时间的会谈。不过在当时,孙中山对于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结盟兴致不高。首先说,孙中山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发动北伐,推翻控制中国北方的那些割据军阀。其次,当时的国民党控制的地区主要是两广福建一带,离北方的苏联太远了。所以孙中山觉得,要先打倒军阀,解放中国北方以后,才有可能去谈与苏联的具体合作。虽然如此,中国共产党人还是加大了与国民党内部领导人的联络,就如同咱们开篇小剧场里提到的那样,作为中国早期领导人的李大钊,就曾经多次拜访过孙中山,两人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就在这段时间,中国的革命形势又开始发生变化。孙中山之所以不愿意和苏联走得太近,原本是指望英、美等国家能支持他消灭割据军阀,让中国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所以如果和社会主义国家走太近,这让英美怎么想啊?然而,西方列强实际上并不希望中国能实现统一和强大,对孙中山的支持也就是时有时无,这就导致他的北伐大业迟迟不能发动。另外,到了1922年的6月,陈炯明在列强的支持下背叛了革命,也让孙中山遭遇了自己革命生涯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大约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孙中山意识到,国民党必须要进行改革了。1922年8月,九死一生的孙中山来到上海避难。大约在同一时间,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也来了。就在这个月25号,他在李大钊的陪同下拜访了孙中山,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洽谈。马林指出了孙中山之前对革命事业认识上的一个重要误区,就是太依赖军阀的武装了。孙中山设想中的北伐,其实不过是借助一派军阀势力——比如陈炯明,去打击另一派军阀势力——也就是北方的孙传芳、吴佩孚这波人。问题是,军阀大都是见风使舵的,一旦你跟他意见不合,他很可能掉过头来就给你来一下子,陈炯明的叛变就是典型。所以,要想让革命真正走向成功,一来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摆脱对军阀的依赖,二来就是需要发动群众,上海恰好就是一个很适合开展工人和农民群众运动的中心城市。可问题在于,当时的国民党员大都是资产阶级和官僚士绅,脱离群众太久了,让他们去搞群众运动,难度着实有点大。于是,这就要说到马林建议的第三点了,那就是要和中国共产党合作,因为共产党人大都是从群众中来的,有着丰富的群众运动经验。最终孙中山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决定效法苏联模式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同时允许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内部会统一意见吗?1923年的6月中旬,中共的“三大”会议在广州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等三十多人,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就是在这次大会上,代表们围绕国共合作和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议题,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据参加过这次大会的徐梅坤后来回忆,大会开了一个多星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讨论这两个问题。到最后,大家总算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国共合作很重要,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需要一个强大的盟友,这对于我们打倒列强、推翻军阀是很有帮助的。而要实现这样的合作,就要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实现改组,同时也为了能在南方发起群众运动。但是,也不能因为两党合作了,就把一起工作的领导权交给国民党,而是必须要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平等的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底,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和参与下,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说起来,中国国民党成立于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可是成立十来年了,居然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没开过,可见这个党组织有多松散、成分有多复杂了。在这次国民党的一大会议上,孙中山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重新解释了自己提出的三民主义,在里面加入了反对帝国主义、强调民主权利的内容。同时,他还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也是在这次大会上,选举出了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在成员名单里,人们看到了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瞿秋白、林祖涵——也就是林伯渠等人的名字。与此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和建立了各级国民党的党部,从而将国民党从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这次合作对于国共两党都有些什么好处呢?首先说,国民党得到的最大好处是党组织变得紧密起来,至少不像过去那样鱼龙混杂、一盘散沙了,这对于他们之后的革命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此外,在中国共产党和国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在广州的黄埔建立起了一所军事学校,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黄埔军校,为革命军队培养出了一大批军事人才,也让革命党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则是通过与国民党的合作,得到了更多宣传发展自己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南方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人和农民运动。与此同时,国共两党也联合发起了针对军阀的北伐战争,这场战争不仅严重打击了北方的军阀势力,也让中国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代。当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局无疑是悲剧性的,但是它对于中国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我们的党在这次合作中,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前路漫漫,但结局总是光明的。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