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和她的两位外国女秘书

文化   历史   2024-11-29 21:03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编辑:张李昕 程涵
监制:朱凌翔
小剧场配音:董珂

 


史沫特莱:与领导决裂 仍为中国奔走


宋庆龄的大名您肯定听说过,但她的秘书们好像就没那么家喻户晓了。实际上,在宋庆龄忙着革命时,这些秘书可帮了不少忙,咱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宋庆龄秘书天团中比较特别的两位——史沫特莱和王安娜。


史沫特莱是美国人,王安娜是德国人,而且这两位还都是女性。美国人和德国人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来帮中国人搞革命,这事说起来都够玄乎的,但人家俩还真就是这么干的。


史沫特莱出生于1892年,家里也就是普普通通工人家庭,因为没钱甚至连小学都没念完就去当报童了。后来她还当过侍女、烟厂工人、书刊推销员等等,也算是见惯了世态炎凉。后来终于老天爷开了眼,她有机会去慈善机构主办的学校免费读书了,多少长了点知识、挣了个学历。


到了24岁的时候,史沫特莱去了纽约,接触到了印度民族主义者,从此开始投身政治活动。她在报社找了份工作,还曾经为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号角》周刊撰稿,参加了支持印度流亡者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成功把自己送上了当局最恨人员的排行榜。


史沫特莱


1918年,史沫特莱被指控企图煽动反抗英国统治的叛乱,“喜提”入住监狱半年套餐。出狱后,史沫特莱被迫跑路欧洲,在德国靠着当英语老师又过了八年。1928年底,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从此一待就是十几年。


来到中国后,史沫特莱先是去了东北实地调查,写了许多文章揭露日本对中国蠢蠢欲动的狼子野心。但编辑觉得这事儿太离谱了,谁能确定是真的还是你瞎编的,万一文章发出去了却被人打了假,咱们报纸多少年的好口碑不就毁了吗?所以她的稿子一直没有发布。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些文章才陆陆续续与公众见面。


到了上海,史沫特莱仍然坚持拿笔杆子当枪,发表了许多宣传抗日的文章。


在上海,史沫特莱的“朋友圈”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名人堂”。她经常和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聚会,也就是在那时,她认识了宋庆龄。因为欣赏史沫特莱的才华,宋庆龄便邀请她来担任自己的英文秘书。



在大多数人眼里,秘书这份工作主要是和文字打交道的,总之不至于上演全武行,但史沫特莱作为秘书的职场生涯却没那么风平浪静。当时宋庆龄频繁营救革命志士,引起了反动派的极大不满,想方设法地给她添堵。


一天,宋庆龄刚参加完一个聚会,和史沫特莱一起坐车回去。突然马路边上跳出来两个男人,一路厮打着挡在了路中间。司机放慢车速连按喇叭,俩大哥不光不让路还干脆纠缠着扑过来了。


史沫特莱下车查看情况,没想到那两个男人一齐挥拳向她打过来。她利索地往边上一躲,大声让司机赶紧开车走,司机急忙踩下了油门。看着车走远了,史沫特莱从身上掏出了一只哨子吹了起来,两个警察很快闻声赶到,这才让史沫特莱顺利脱身。


1933年春天,一家莫斯科的出版社找到史沫特莱,表示愿意为她要撰写的新书预付稿费。史沫特莱当然高兴地接受了,并在当年5月前往苏联。第二年3月,她在莫斯科接到了宋庆龄托人捎来的消息,原来,宋庆龄想创办一本叫《中国之声》的英语杂志,希望史沫特莱帮忙去纽约筹钱筹人。于是史沫特莱4月去了纽约,10月才回到上海。


为了办这本杂志,宋庆龄先后3次给史沫特莱拨款,然而,宋庆龄没想到,史沫特莱竟然自作主张把钱用在了其他项目上。宋庆龄知道后批评了她,可她却依然一意孤行。


其实这就是史沫特莱的性格问题了——对于她认准的事儿,她从来都不会认错。而这种缺陷最终导致了宋庆龄于1936年在报刊上发表声明,否认史沫特莱是她的英文秘书,这件事也标志着两人彻底决裂。


许多年后,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布了宋庆龄的一封密信。在这封写给共产国际负责人王明的信里,宋庆龄提到了与史沫特莱关系破裂的另一个原因。


原来,史沫特莱多次组织左翼人士和地下党聚会,引来不少反动派的注意,给党的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而且,在西安事变中,史沫特莱每晚在张学良的司令部进行40分钟的英语广播,向世界报道这起事件,被永远贴上了中国共产党的辩护人的标签。


1937年1月,毛泽东与史沫特莱谈话《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藏于中央档案馆


但她没有经过中共同意就擅自公布了蒋介石和周恩来的密约,给国共双方都带来了很大的被动。参与谈判的宋子文直接找宋庆龄来告状,宋庆龄这才写下了这封信。


虽然史沫特莱的很多行为缺乏考虑,但她却对中国共产党始终抱着强烈的亲近感。与宋庆龄绝交后,她离开了上海,找机会去了延安,那段时间,她也确实为我党做了不少实事。她利用自己的国际关系为延安争取援助,号召外国医务志愿者来中国支援,著名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就是受到了她的影响。史沫特莱还请了许多记者朋友来延安,致力于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的新闻封锁。



1937年7月,史沫特莱强烈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都觉得她在党外才能做更多事。史沫特莱听后非常痛苦,甚至放声大哭,来通知她的同志都被吓得不知所措。直到过了很长时间,她才慢慢理解了这个决定。


1940年,史沫特莱去香港养病,第二年回到了美国。在美国,她继续支援中国抗战,为中国募集捐款来救济战争灾难,还为朱德写了人物传记。


1950年,史沫特莱在英国病逝,终年58岁。她逝世一周年时,我国政府在北京为她举行了追悼大会,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中国烈士陵园,大理石墓碑上用金字镌刻着朱德写的碑文:“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1985年,邮电部还发行了一套《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以缅怀中国人民三位亲密的朋友,其中第一位就是史沫特莱。



王安娜性格相合 亦师亦友


和史沫特莱不同,宋庆龄与另一位外国秘书王安娜一直关系不错。


她原名叫安娜利泽·施瓦茨,1907年出生于德国的一户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安娜在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语言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从1931年起,她就积极参加反对法西斯的斗争,曾经两次被捕入狱。1935年,她和留学德国的中国共产党员王炳南结婚,第二年和丈夫来到中国,加入了中国人民抗日的队伍。

王安娜与丈夫王炳南

王炳南的父亲和杨虎城是铁哥们儿,周恩来考虑到这一层关系,希望王炳南去做一做杨虎城的工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是,王炳南和王安娜一起去拜访杨虎城,杨虎城听说侄子带着媳妇回来了,高兴得不行,请他们住进了自己的新居。

后来西安的气氛日益紧张,周恩来担心局势不稳,就让王炳南把怀孕的王安娜送去上海待产。孩子出生后才两个月,王安娜就带着孩子赶回西安和丈夫团聚。她在西安的电台当主播,和国民党当局歪曲西安事变的广播展开了舆论战。就这样从中国革命者的家属,变成了中国革命的直接参与者。


1938年底,王炳南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国际宣传组负责人,王安娜和丈夫来到重庆,协助周恩来进行联络工作。第二年四月,王炳南回到家对王安娜说:“周恩来有事情请你办,听说是紧急事情。”

王安娜在八路军办事处见到周恩来,才知道原来她的任务是去贵阳接收红十字会配给八路军野战医院的药品。为了方便执行任务,周恩来发给她一张八路军军用通行证,任命她为八路军少校军官。就这么着,王安娜成为了第一位获得八路军军衔的外国女性。带着通行证,她圆满完成了任务。


就在同一年,王安娜还接到了周恩来的另一个任务:去香港协助宋庆龄,把买到的X光机等珍贵医疗器材运回来。于是,她从广西出境到越南,又辗转香港、上海,成了中越边境上有名的人物。后来,她又奉命进入晋察冀根据地了解当地的医疗情况。


在八路军的掩护下,王安娜和几个女护士穿过日军封锁线、进入华北敌后,途中还见到了女作家丁玲。一路上,战士们为了照顾“外国同志”,都让王安娜骑骡子,她却不搞特殊,还是坚持靠两条腿走路。行军条件不好,她生了满身的虱子,但这在她看来竟然也是好事,因为想起毛泽东曾经对她说:“只有长过虱子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中国人。”于是她自豪地说:“我现在属于中国人了!”


当时,宋庆龄非常欣赏王安娜,请她留在身边协助自己。其实说起来,宋庆龄看中她也因为和史沫特莱相比,王安娜的性格宋庆龄更相投,她为人正义温和,很会为别人考虑。

当时,革命者的生活中时常跟着一些特务。其他八路军办事处的成员都对这帮人极其厌恶,但王王安娜却并不会如此。相反,她甚至会有点可怜他们,她会主动找这些人谈话,询问他们为什么干这种卑鄙的事,而不去做正当的职业。她的话语温和、毫无敌意,因此,经过她的善意劝说,这些特务也总是会羞愧地低头离开。


这样温柔稳重情绪稳定的人,自然很得宋庆龄的认可。于是,王安娜此后便一直在宋庆龄身边工作,陪同她出席一些重要的外交场合,给她准备需要的药品。宋庆龄在工作方面对下属要求很高,因为她本人也是知识丰富、光彩照人的女性,因此,王安娜十分尊敬她。


宋庆龄(前排左三)和王安娜(前排左一)合影

两个人不光在工作上配合得挺好,还在生活中成了朋友。1955年,王安娜的母亲在德国去世,她决定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但她和中国的联系并没有因此斩断。

王安娜在德国洪堡大学当老师,教授中国和亚洲一带的历史,也向世界宣传着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她写的回忆录《中国——我的第二故乡》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成为在国际范围内介绍中国社会伟大变革的生动记录。


于此同时,王安娜和宋庆龄也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就在宋庆龄去世前半年左右,她还写信给王安娜说:“事实上,我能想起的唯一最使我感到愉快的事,就是同你在一起时的欢乐。


王安娜则在自己的一本书里写道:“从1938年开始,直到1955年,孙夫人和我一直保持合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对她的尊敬和仰慕与日俱增。”


1979年,王安娜受邓颖超及康克清邀请,重返中国。时隔二十余年,一双老朋友终于重聚。两年后的5月,宋庆龄病逝,1990年,王安娜在德国病逝。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动听天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