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红色特工,如何改变二战格局?
文化
历史
2024-12-11 21:00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话说在1939年,苏联赤塔一个偏僻的采石场里,一批被判了死刑的政治犯正在服苦役。突然有一天,几个荷枪实弹的军人来到这里,指明要找编号为50018的犯人,这把采石场的守卫都吓了一跳。这位50018老哥其实是个中国人,按照原本的计划,他将在14天后被执行死刑。结果这群当兵的横插一杠,强行带走了人,而且后续还撤销了针对他的所有指控。这位50018究竟何许人也?他凭什么能成功临期“续命”呢?和二战的经典战役比起来,诺门罕战役的名气小了不少,但要论起对二战局势的影响,这场战役也相当重要。因为正是这场发生在1939年的战役,让日本不敢轻易参加对苏联的作战,他们放弃了“北进”而选择“南进”,日本史学家甚至称这场战争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然而,其实在这场战役刚开始的时候,经常吃败仗的还是苏联军队,日军反倒是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那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让战场局势发生了逆转呢?这就和咱们今天的故事有关了。咱们先把时间追溯到1936年11月25日,那一天,日本和德国在柏林签订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两国法西斯在反苏反共的旗帜下,建立了公开的军事联盟,好一起实现它们重新瓜分世界、称霸全球的野心。具体说来,德国计划扫平欧洲之后继续一路向东挺进,日本计划荡平亚洲之后向北突进,两国在苏联会合,最终手拉手一起统治世界。为了达成这个疯狂的目的,日军高层一直在秘密研究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他们称之为“八号作战计划”。日军准备动用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攻占苏联。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5年起,关东军驻守海拉尔的部队和兴安骑兵部队就不断找借口挑衅,想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1938年到1939年,日军开始在满蒙边境制造摩擦,这里的“满”是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傀儡政权,至于“蒙”,1921年,当时我们称为“外蒙古”的地区在苏俄的支持下宣布脱离中华民国独立,但直到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才被迫承认这事,也就是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中国还没有承认外蒙古独立,所谓蒙古还只是一个地域概念,不能说是严格意义的政治上的国家边界。日本这些小动作,其实都是为了推进他们的“八号作战计划”。1939年,日军向中蒙边境哈拉哈河以西的诺门罕秘密渗透,计划在这里打开一个切口侵占蒙古,然后攻取苏联。5月,诺门罕边境上,关东军与蒙古军的摩擦逐渐升级为边境冲突。5月底,日军的袭击突然加强,蒙古军队仓促应对,损失惨重。蒙古军队和苏联军队联合,组成了苏蒙联军。老是打败仗,联军也心累,而且越打越不敢打。6月,朱可夫临危受命,来到战争前线。这位公认的二战最优秀将领之一,此时还只是个普通的优秀将领,远远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名气。朱可夫一到前线,意外地发现苏蒙联军竟然被人打得如此狼狈不堪。于是他立马向苏联最高统帅部发电报说:我们对日军情况一无所知,我军损失严重,要求最高统帅部尽快解决情报问题,请情报部门立即派遣最优秀的特工建立情报网,为前线指挥部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也就是这封电报,把开头提到的那位死刑犯从死神的镰刀下拉了回来。一封电报免死刑,全靠真本事续命,危急时刻被选中的这个人究竟有什么特殊本领?1903年,在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一个达斡尔族小男孩呱呱坠地,他的名字叫做额尔登毕力格,汉语名字叫郭东宝。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呼伦贝尔海拉尔地区有一位信仰共产主义的达斡尔族人叫郭道甫,一直在鄂温克人和达斡尔人中积极宣传新文化、新生活的思想。在郭道甫的影响下,当地的许多青年人都向往共产主义、追求真理,额尔登毕力格就是其中之一。他22岁时加入了内蒙人民革命党,28岁被共产国际派往苏联学习后参加苏联红军,并加入了苏联共产党。然而他不幸地赶上了苏联肃反,额尔登毕力格也受到了波及、被捕入狱,关押在采石场做苦役,甚至还被判了死刑,而他的哥哥和弟弟也已经惨遭杀害。正是刚才咱们提到的朱可夫的那封电报,让情报部门想起来,远东采石场还有个叫额尔登毕力格的小子,说不定能符合朱可夫的要求,于是,苏联情报局派遣专人火速奔赴采石场强行提走了额尔登毕力格,并向他宣布:额尔登毕力格同志,对于你所有指控都被撤销了,你有新的任务!在苏联红军侦查学校,他接受了五年系统的特工训练,掌握了许多专业技能,俄语、日语、汉语、蒙语、维吾尔语、达斡尔语等八种语言全都能玩得转。而且他长期在边境地区从事情报工作,经验很丰富,是一名相当优秀的情报人员。再者,苏联最高统帅部需要搜集情报的主要地点在呼伦贝尔海拉尔,这地方东邻蒙古,北邻苏联,是日本关东军屯兵布防和交通运输的关键地点。巧了,这里也正是额尔登毕力格的老家,派他过去也不会太引人注意。综合考虑下,就算他是死刑犯也不重要了,还是继续工作吧。对额尔登毕力格来说,他当时的心情想必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家乡、同胞还在经受着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摧残,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事业还没有成功,个人恩怨似乎此时也不重要了。这一年,额尔登毕力格36岁,他已经阔别家乡长达十年。在他回去之前,海拉尔地区已经有了两个达斡尔族的情报组,分别由哈斯巴特尔和奈勒尔图这两个人领导。其中哈斯巴特尔是1902年生人,也是在郭道甫的影响下留学苏联、参加革命的,后来他接受共产国际指派回到呼伦贝尔组建情报站。他在当地开办了一所小学,以校长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海拉尔以南3公里的南屯是达斡尔族聚居区,情报联络点就设在南屯的偏僻山区,既隐蔽还便利。联络点的主人一个是哈斯巴特尔,另一个叫恭格布,也是达斡尔族人,是哈斯巴特尔的侄子,也是情报站的联络员。联络点对外是一个供牧人休息的窝棚,当时,额尔登毕力格根据指示来到了这里,窝棚的主人见到他非常意外,额尔登毕力格自己也是心里一惊。原来,两个人早就认识了,甚至还是亲戚。对哈斯巴特尔来说,来了个情报员是意料之中,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个情报员竟然是自己的妹夫!妹夫向哈斯巴特尔传达了两个任务:第一,哈斯巴特尔和奈勒尔图的情报组之前因为日军驻守而转入地下,现在要整合在一起重新启用,由奈勒尔图任组长;第二,新的情报组必须尽快搞清楚日军在诺门罕的军备布防、战争意图等情报,配合前线作战。额尔登毕力格这边忙着组建情报网,与此同时,日本关东军也没闲着,准备扩大战争:当时,关东军集结步兵13个大队2万5千人,各种火炮136门、坦克182辆、装甲车40辆、汽车400多辆,骑兵四个师团,其中还夹杂有伪满洲国的兴安师骑兵团,共计4000余人整装出发,开赴诺门罕前线。苏军这头,朱可夫一边部署对日军的骚扰战,一边从后方紧急调集武器和兵力。他十分需要一些高质量的情报,以便有效地对日军实施反击。那额尔登毕力格这群人这时候在干嘛呢?他们一直在蹲守火车站。原来,在海拉尔火车站和东山机场附近,日军各种军事物资来往非常频繁。为了搞清楚敌人的军需情况,额尔登毕力格所在的小组一直在火车站附近蹲守观察。但通过观察只能知道个大概,现在他们急需有人能从内部了解日军军需物资调配的详细清单和资料。额尔登毕力格到处打通关系,终于有机会安排人去伪旗政府里工作了,这就有可能接触到日方的详细情报,可派谁去又成了一个大问题。日军当然也知道情报有多重要,他们在海拉尔和南屯派驻了大批特务,还在当地发展了众多眼线。海拉尔和南屯的人口不多,转一圈几乎家家户户都彼此认识,有些邻居甚至亲人都有可能是日军的眼线,谁可靠、谁有嫌疑都很难说清楚。当时从苏联回国的情报员都必须隐藏身份,不能和家人相认。在这种情况下,打入敌人内部的人选自然得慎之又慎,万一派了个日方间谍可就麻烦了。还能用谁呢?哈斯巴特尔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但是却不太好说出来,因为这个人叫马茹西,对外是他的养女,实际上是他的外甥女,也就是额尔登毕力格的女儿。小姑娘虽说只有12岁,但人很沉稳,心思也细腻,最重要的是她记忆力超群,平时看到什么文字都过目不忘,这个技能可太适合情报工作了!再加上马茹西在伪满小学里学过日语,年纪小也不容易引起怀疑,派她去其实挺合适的。但是,作为情报员打入敌人内部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必须得征求她父亲的意见。额尔登毕力格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当年他远走苏联,留下了妻子乌克布、两个女儿马茹西和玛尼。丈夫走后,乌克布又担心又难过,再加上生活负担沉重,最终不幸去世。而在额尔登毕力格这里,他离家时女儿年纪还很小,这么多年都没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现在回了家乡,不光不能相认,还要让女儿去冒险,实在是万分愧疚。可是战场形势不等人,革命事业需要她,额尔登毕力格也只能点头同意。马茹西没经过什么侦查训练就直接上岗了,她被安插到日伪索伦旗政府担任后勤人员,不过也有人说她是去了关东军后勤部长家里当女佣。总之,她的任务就是搜集日军情报。一开始,马茹西被安排在日本江川参事官办公室当勤杂员。每天,她借着打扫卫生的机会把日本人废弃的资料带回家,从中寻找有用的情报。她还冒险在整理桌子时偷偷翻看桌上的文件,靠着超常的记忆力回家再默写下来,再通过表哥交给父亲额尔登毕力格。从马茹西提供的各种信息里,额尔登毕力格终于拼凑出了一份日军后勤补给的详细清单。马茹西后来在表姐的帮助下去了哈尔滨学习打字,回来后被分配到伪旗政府打字室,利用职务之便弄到了不少情报,这对苏军后来的军事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