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完整内容
请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程涵
监制:朱凌翔
在上期节目里,我和您聊了聊中国南极考察队首航南极的故事。昨天说到:当大家乘坐着向阳红10号考察船,历尽千辛万苦达到南极的乔治王岛时,却发现原本计划要建考察站的地方已经被别的国家抢先占了。那现在怎么办呢?
选址勘察最佳建站地
12月的南极虽说是夏季,但依旧是冰天雪地,乔治王岛的平均气温也只有零下2摄氏度。为了能够在冬季到来之前建起考察站,队长郭坤和副队长董兆乾分别带领勘探小组,乘坐直升机开始了选址勘察。
勘探小组用整整两天勘察了好几个海湾,但都不理想。就在所有人对着地图一筹莫展的时候,郭坤选中了一个地方——那是在乔治王岛南部的一块平坦、裸露、狭长的洼地。
12月28日,勘探小组来到了那里,确实发现位置不错。但他们很快得知,这个地方已经被智利和联邦德国占了。勘探队员不想放弃,他们又向南爬上了一个高坡:一块平坦的台阶地带出现在勘探小组面前!
然而,虽说看上去不错,但经过实地勘察,考察队员们还是一致认为在这块平坦地带建站难度相当大。主要是地上却全是鹅卵石,想把这些石头清理出去,那可是个大工程。但是,已经没法找到比这里再合适的地方了。毕竟这里平整开阔,海岸线长,便于登陆和运输。此外,这里还有三个淡水湖,离其它站区距离远,比较独立,而且距智利的马尔什基地机场只有2.3公里,交通相当便利。
1984年12月30日,时任中国南极洲考察队队长郭坤率领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的54名队员,正式登陆南极洲的乔治王岛。
▲ 中国人首次把国旗插在了南极大陆。
图/《国家记忆·征战南极》纪录片
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清理海滩、建设长城站。然而,正当队员们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时,一场危机正在逼近:每年乔治王岛地区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就达到了300多天,而就在考察队员们开工干活的时候,一股强烈的冷空气正在逼近他们。
当时,按计划登陆的54人,首先要建立和船上的通讯,然后留下5人在岛上过夜、留守物资,其他人干完活儿后要坐小艇返回向阳红10号。
然而,正当队员们刚刚对一片鹅卵石滩做了基本清理后,突然狂风四起,大雪横飞,大家顶风冒雪,好不容易才把帐篷搭建好,那个时候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半了。
郭坤拿起电台呼叫向阳红号,请求小艇来接人,然而电台传来的消息,让郭坤的心又是一揪:因为风雪太大,计划接回49个队员的小艇根本没法靠岸,这就意味着在场的54个人只能全都留在岛上过夜了。
▲ 向阳红10号的科考队员在南极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登陆,开始了长城站的建设工程。图/《国家记忆·征战南极》纪录片
虽说长城站的选址在南纬62度12分59秒,位于在南极圈以外,所以夏天的夜晚也只有两三个小时是黑天,但就是这两三个小时,在考察队员看来也是格外的漫长。
在帐篷里,考察队员围在一口大锅周围,他们用汽油喷灯呼呼地吹着大锅,好不容易等到水开了,大家将10捆8捆的挂面一股脑地丢下去,再倒入一盒罐头,在大锅里一搅和,就做成了续命的口粮。然而,还没等大家吃完,面条就结冰了。
抢建码头,突破难关
就在前途未卜的时候,幸运女神又一次眷顾了他们:天刚黑下来,天气状况就开始好转起来。电台那头传来了好消息:向阳红10号放下了小艇,补给物资马上就要到了。
第二天的上午10点,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的奠基典礼在乔治王岛上隆重举行,当庄严的国歌声响起,考察队员们把从祖国带来的奠基石郑重地竖立在了南极洲的土地上。
▲ 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典礼
1985年1月1日,长城站施工建设正式展开,然而新年的第一天,考察队就又遇到了一个新的大难题。
原来,为了建设长城站,向阳红10号和海军J121两艘大船带来的各项物资共有500多吨,可怎么才能把这么多东西用最短的时间运上岸呢?
乔治王岛周围都是浮冰,大船根本没法靠岸,只能靠小艇蚂蚁搬家。
两艘船的三只小艇不停地往返于母船和登陆点之间,但每只船每次也只能运送8-10吨的物资。为了迅速将建站物资运到岸上,考察队员们只能不间断地搬运,这么运不是个事儿,那怎么才能保证小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顺利停靠呢?只有一个办法了:在岸边抢建一座小码头。
大家都是行动派,抢建码头的计划立刻就制定了出来,考察队迅速组建了一支38人的突击队。
按照计划,留给突击队抢建码头的时间只有5天,然而,南极的天气风云骤变,连续几天大雪纷飞,风大浪急。十多名队员穿上防水服跳入海中,抡着大锤将钢管打入到海底和海滩,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框架。
接着,他们又将200只装满了沙子石头的麻袋一袋一袋地填入了这些框架里。由于水温太低,每班人员只能在水里坚持10分钟。
▲ 坚持在寒冰中工作的“突击队”。
图/《国家记忆·征战南极》纪录片
38人组成的突击小组4班倒,十分钟一换班,循环往复。
经过连续5个昼夜的奋力拼搏,耗费了将近400吨泥沙,1985年1月5日,突击队终于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了码头修建,它长29米、宽6.2米、深3.1米,从海岸边延伸出去,笔直地伸向大海,有了这个码头,无论是涨潮还是落潮,装卸物资的小艇就可以安全停靠岸边了。
码头的顺利建成,也打通了修建长城站的最大难关。1985年1月1日至17日,500吨建站物资终于安全无损地运抵长城站建设工地。
27天创造中国奇迹
随着建站物资的到位,建设全面展开,考察队提出了“苦战27天建成长城站”的战斗口号,为什么是27天啊?因为之前已经定下2月20日将举行长城站落成典礼,国内的代表团2月18日就会抵达长城站。
既然已经定了“死线”,那什么都甭说了,干就对了!全船人员无论身份,此刻全成了建筑工人,无论是工程师、博士,还是记者,全都在搅水泥、拧螺丝、扛钢梁。
对了,还要再补充一句:在乔治王岛的前16天时间里,由于没有发电装置,无法运行任何取暖设备,所有的队员都不同程度地生了冻疮。他们穿着统一发放的棉衣棉裤,腰上还扎着一条绳子,但是南极的寒风还是像一盆冷水一样从脊椎骨一直浇到后腰。所以打那儿以后,队长郭坤就落下了严重的腰病,走路都困难。
就这样,在上岛后的第十六天,南极考察站的“心脏”——发电站抢建完成了!队员们住的塑料小帐篷里,总算是安装上了电灯和取暖设备。
最终建成的长城站什么样呢?它在设计上由两栋红色的钢结构房屋组成,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每栋房屋的框架,是由300多根低合金钢拼接而成的,这种钢材在零下6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都不会变形,能够保证房屋的坚固。
1985年2月20日清晨,中国首个南极考察站的落成典礼正式举行。那天正好是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可以说是喜上加喜。
然而,就在第二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袭击了刚刚建成的长城站。根据天气预报,这场暴风雪的强度极大,最大风力能够达到12级。
这场暴风雪整整肆虐了48小时,让人欣慰的是:咱们的长城站安然无恙!考察队员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也向世界展示了这样一个奇迹:这群第一次来到南极的中国人,用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也就是登陆后的短短45天就建成了中国首座南极考察站,而这其中真正建设时间只有27天。
长城站建成以后,迎来了许多参观的外国专家,在他们眼中这群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完成了一项不可思议的工程,有的人还会问:你们这么干一天能挣多少钱?一位队员回答道:要是为了钱,一天给我一万我也不来!
在长城站落成的10个半月后,1985年的10月,郭琨第二次代表中国出席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十三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
会议的第一天,南极条约协商国举行特别会议,一致同意接纳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咱们中国人,终于在这个会议上有了桌子、不会再被请到外面喝咖啡了。
如今的中国南极长城站全景图
如今的长城站全年都在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项目的常规观测,它的建立也为中国日后对南极进行系统的考察,进一步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