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完整内容
请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程涵
监制:朱凌翔
小剧场配音:赵熠彤
2004年11月9日,在美国加州一条偏僻的公路上,一辆白色轿车停了下来。突然,“砰”的一声,车内传出了一声枪响,一个年轻的女性在车里自杀了。她的死震惊了全世界,她是谁?为什么要寻短见呢?
将南京大屠杀告诉全世界
节目开头说到的那位自杀的华人姑娘就是咱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张纯如。正是因为她的大力宣传,才让全世界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张纯如著《南京浩劫:二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
但可能有的朋友会问,南京大屠杀这么大一件事,难道世界上没人知道?张纯如的作用有这么大吗?
可能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早就刻进了民族的DNA,自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件事应该尽人皆知。
然而说起二战时期的大屠杀,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依然是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而且当年被害的犹太人超过了600万,这和南京30万人的数字相比确实大了很多。
但是600万犹太人是德国纳粹在几年之内累计杀害的人数,而南京的30万人是在短短6周内被害的,平均每天的死亡人数比犹太人还要多上几千人!并且相比于纳粹的屠杀方式,咱们的同胞在被害前往往受尽了侮辱和折磨。
但或许正是因为数字看上去很少,并且相关的影视作品和研究资料不多,加上日本在战后的罪行清算得又不彻底,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几乎没人关注二战中的南京。要不是张纯如的写的那本书,这段历史不可能在全世界引起那么大的轰动。
走上探寻真相之路
那么作为一个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她为什么又会关注到南京大屠杀呢?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内,她的父亲张绍进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他撰写的《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里;母亲张盈盈也是哈佛大学博士,从事生物科学研究。
出身于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张纯如其实本该在书香中幸福地度过一生。
张纯如的“纯如”,取自《论语》“从之,纯如也”。寓意是“纯正和谐”,这个名字不仅蕴含着家人对她的期待,更是暗含了一家人对祖国的爱意。
张纯如17岁就考入了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而当她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文学后,大二时便果断转入新闻系。
后来她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继续深造,获得写作硕士学位后,成为了一名作家。
之后,她耗费了两年的心血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蚕丝——钱学森传》。这本书获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很快成为了畅销书,这更坚定了她要用文字影响世界的决心。
事业获得成功的同时,爱情也开花结果,她与相恋多年的白人同学布瑞特·道格拉斯也修成了正果。那么,她为何会突然关注起南京大屠杀呢?
其实,张纯如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南京大屠杀,因为她从父母口中知道她的姥姥姥爷都是南京人,姥爷在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工作,1937年8月,日本轰炸南京时,张纯如的姥爷张铁军带着家人躲进了用木板和沙袋掩护的沟里。
到了10月,张铁军认为留在南京对即将临盆的妻子不安全, 两人就回到了妻子在宜兴的娘家,几天后张铁军又回到南京,张纯如的母亲回忆说:
眼瞅着等不来妻子,张铁军被迫作出决定,乘坐下一趟、也是最后一趟船离开芜湖、前往后方。 临行前他声嘶力竭地对着长江呼喊妻子的名字,奇迹发生了:
就这样,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前的一个月,张纯如的姥姥姥爷逃离了南京。这一段关于1937年南京的记忆,在张纯如心底播下了探寻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种子。
而真正激发起张纯如震惊和愤慨的事,发生在1994年。那一年,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57周年,在美国加州举办了一场图片展。
张纯如在朋友的建议下参观了这个展览,当看到那一张张惨绝人寰的黑白照片时,她只感受到天旋地转。
她曾经写道:
尽管我从小就听说过许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但面对这些图片,我还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毫无掩饰的黑白图像,被砍下的头颅、被开膛的腹腔,以及裸体的妇女、强奸他们的士兵迫使她们做出各种色情的姿势,而她们的脸上则露出了令人难忘的痛苦和羞辱的表情……
直面历史,走进南京
血淋淋的历史图片唤醒了张纯如对祖辈遭遇的记忆,她意识到向世人揭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也是受害者们应得的公道。那么之后,她又做了什么呢?
1995年7月已经成为职业作家的张纯如怀揣着几千美元坐飞机经香港,再坐火车到达了南京。
作为四大火炉之一,盛夏的南京炎热无比,但张纯如依然顶着酷暑走进南京郊区的荒草丛中,寻找那些有标记和没有标记的屠场。
1995年夏,张纯如在南京
每到一个地方,她都要细致地拍下每一处屠杀遗址和掩埋地点。
与此同时,在时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段跃平的帮助下,她联系上了不少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每一位老人在接受采访时都情绪激动、滔滔不绝,张纯如的每个采访几乎都要花上几个小时才能结束。很多人说着说着就痛哭失声——他们的痛苦太深重了,好像永远都说不完……
▲采访中的张纯如
张纯如写道:
“有时我感觉像在做时空旅行,比如一名受害者面对面地跟我说她曾经反抗企图强暴她的三个士兵,而她的照片我是见过的——一个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女孩,满身都是伤口……六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眼前这个老人跟我说的她当年的遭遇,这对我触动很大,我切身感受到大屠杀不仅仅是在六十年前,到今天还影响着人们。”
天天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各种悲惨的经历,沉浸在当年那个宛如人间地狱的环境中,这些黑暗的史料让张纯如的体重减轻、经常做恶梦,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她告诉父母,有时她必须起身远离那些文件、深吸一口气,因为她觉得窒息。父母非常关心她的身体,劝她不要再写。但张纯如拒绝了,在给母亲的信中,张纯写道:
“我现在所承受的这些与大屠杀中的那些遇难者的遭遇完全无法比拟,作为一名作家,我要将这些遇难者从遗忘中拯救出来,替那些喑哑无言者呼号。”
1997年,在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被张纯如发现的尘封了70年的南京大屠杀第一手资料——《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出版。
也是在这一年,29岁的她用心血凝结成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也面世了。
张纯如撰写的《南京大屠杀》英文版封面
它是第一部全面记录日军对南京城所犯暴行的英文著作,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细描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这本书就打入了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且霸榜长达14周。张纯如也成为了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版最年轻的华裔女作家。
在之后的很多年里,这本书被翻译成了15种语言、再版10余次,迄今印数已经接近百万册。
当然,这种公然在全世界面前狠狠打日本脸的行为,自然惹怒了日本的右翼团体。
在图书出版之后, 张纯如一直受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抗议和威胁,有一次她甚至在信中倒出了两枚子弹。日本右翼还以“撤销在美国新闻周刊上的广告”为要挟,要求杂志社不能发表张纯如的任何文章。
用生命照亮历史
然而这些事情即便给张纯如带来了很多精神压力,但都没有阻止她继续挖掘历史真相的脚步。
在那之后,一些在二战中被日本俘虏的美国战俘也联系上了她,希望张纯如能也为他们写写书。于是,张纯如再次将自己埋入了新一轮的黑暗史中。
一个又一个恐怖而悲惨的故事继续折磨着她,就连她雇来的打字员在整理资料时都忍不住流泪。
张纯如在留给世人最后的话中写道:
“你们最好记住那个曾经的我——那个作为畅销书作家如日中天的我——而非那个从路易斯维尔市回来后变得失魂落魄的我……我的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困难——这种焦虑堪比淹死在开阔的海洋中。我知道我的行为将会把一些这样的痛苦传递给别人,那些最爱我的人。请原谅我。”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加州盖洛斯路边的汽车里饮弹自尽,年仅36岁。
我们不知道抛弃深爱自己的父母、丈夫和2岁的儿子,不得不选择如此极端的离开方式,这让她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痛苦,但我们至少知道这痛苦的根源。
当张纯如的棺木缓缓下葬时,她的灵前只供放着3本书,那是她生前的3部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蚕丝·钱学森传》和《美国华人:口述历史》。
在美国加州的天堂之门公墓,张纯如的墓碑静静地躺在那里,碑上有这样一段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