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随风》读后感
本文由北京外交学院的王若涵创作,作为一位文字细腻有力量的少女作家,她在初二时就出版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草原不竭天无边》。
两天时间看完了魏一言姐姐的小说《且随风》。虽然姐姐在前言中说她与傅丫格有截然不同的故事,但我想书中一定有她本人的影子。姐姐的写作愿景是“摸索到时代的痛点,在写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的同时,带来一些温暖与力量”,对此我非常赞同。好的作家,不光需要看得透,更重要的是敢于发声,在揭露黑暗的同时送上光明。最初的几页里,当我看到女主的舅舅是顶尖高校校长、女主性格大大咧咧等设定时,我本以为它会落入校园言情的俗套。可随着情节的推进,它一次次出乎我的意料。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林南乔,因为她是为数不多的漂亮、优秀又清醒的女生。她曾被赵樾往头顶洒钞票羞辱,可她仍然有勇气与他平等沟通,并在解开心结后走向爱情;她在西餐厅打工被穆菲菲嘲讽,可她能利用对方的虚荣心完成自己的业绩;她性情孤傲清冷,却能在朋友遭受不公时挺身而出;她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而是努力提升自己,更好地与爱人并肩站立,正如她那句“人生无捷径”。家境和容貌是无法选择的,但这点限制条件在未来的开区间里显得微不足道。
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二个惊喜是傅丫格,她配得上“女主”的光环。起初的她并不完美,甚至有些情绪化,比如无缘无故爱上纪修远,也并不掩饰自己的爱。这或许就是艺术生的浪漫天性吧。她是凭感觉去绘画的,也是凭感觉去追求自己认为值得的人的。抄袭风波让她被人心所伤,但她对生活的热情并未磨灭。程城被她的可爱和澄澈所吸引,却在相处中愈发感受到她的自尊与坚韧。在爱情的有限视角里,谁都会迷茫,谁都有恐惧,谁都怕两手空空地走出苏格拉底的麦田。《在桥边》的主人公不愿将他心爱的姑娘计算入来往的行人中、化作空洞的百分比,冒着失业的风险捍卫她的独特性。我们或许认为自己与伴侣的结合是“命中注定”,但极有可能只是茫茫人海中的碰巧迎面。人们不愿失去已有物的心理往往比想得到新事物的心理更加强烈,因此“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才会窥见商机,以“不买就是不爱”的话术威逼和压抑年轻消费者。常常听人说“看一个男人爱不爱你,就看他舍不舍得给你花钱”,此话不无道理,但我总觉得动辄拿金钱衡量是对崇高爱情的俗化和矮化。至少目前的我仍然相信爱情。程城满足少女对爱情的一切幻想,但傅丫格依然同他分手,这便是对固有认知的挣脱。故事的结局他们错过了,但我想傅丫格并不会太过惋惜,她的前进是靠自己驱动的,她的优秀不需要他人的赞赏来证明,她不做任何人的附庸。再说了,没有人会沿着既定的路线走到最后,也许在某个分叉路口他们会重逢。
除此之外,傅丫格在巴黎美术学院看到父亲创作的法国女子油画这一情节也让我深有感触。小说到最后都没有详细交代,那我且当是一个悬念吧,或许傅丫格的母亲也并不是初恋和唯一,但这又有何妨?联想到《泰坦尼克号》,年迈的罗丝告诉孙女,她从未向任何人提及杰克的事,包括自己的丈夫,但她始终感谢杰克,他不光拯救了她的生命,还拯救了她的人生。在回忆中珍藏,过去的我觉得是对现实中无法拥有的安慰和补偿,可现在认为这是莫大的恩赐。回忆是现实的风尘漫不到的地方。大学校园里,我时常见到这样一幕:男孩和女孩挽手而行,男孩肩上背着自己的书包,另一只手里拎着女孩的包。光明正大地谈恋爱,学生们等了太久。在此之前,“喜欢”是秘密,就像文物一般,只能小心翼翼地密闭保存,不敢曝露于阳光下;如今,它得到了权威的认可,不再被闲杂人等批判。置身幸福中的人不该为明天而忧虑,他们只需享受当下的幸福。夜莺用生命换来的玫瑰没有戴在姑娘胸前而是被抛进了臭水沟,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美好和芬芳。
本文的赞赏金额会全部转给文章作者王若涵,感谢您的喜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