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 | 100、要留故事说他年

文摘   2024-11-30 00:00   浙江  

No.100

孤弦独咏忽成编,

剪烛闲披空自怜。

不惮辛勤搜断简,

要留故事说他年。

  诗下原注:地虽礼乐旧邦,然储书甚少,即先朝诸大家集亦多零落,而郭姓所修邑乘尤不足观也。

独咏:陆游《感昔》词:“谁知此夕西窗里,一盏青灯独咏诗。”指独自一人在咏诗;“剪烛:蜡烛燃久后,上面的灯芯会变质变朽。吸不到蜡油。因此剪掉上面的灯芯,使它不影响下面灯芯发光,蜡烛会变得更亮。古代文人常用剪烛表示度过漫漫长夜;闲披:宋苏轼《雪诗八首》之二:“闲来披氅学王恭,”,这里指披着衣服;断简:“简”是指书简,我国古代造纸术发明之前用的竹简,所以就有这种说法。用竹简表示文章或者字句断简喻残缺不全的书籍。这里指书少。诗人在吟咏兰溪的同时,发现兰溪储书甚少,希望他年有更多的人,吟咏兰溪,留下更多的书,不要让诗文埋没在历史里。诗人不是兰溪人,在兰溪的时间也短,我们可以理解。但我们兰溪其实不像作者说的,不是诗少储书少,恰恰相反。“吾婺素号文献之邦,振黄锺之铿鍧,剪毛羽之纷蕤者,比比有之。”明代学者宋濂所说的“素号文献之邦”,指自南宋至明代初期300余年间,是金华学术最兴盛的历史时期。在南宋至明代以至清的这段时间里,兰溪的先人也创造了灿烂夺目的传统文化,他们留下的文献是巨大的文化宝藏,是兰溪文脉所系。
兰溪地处钱江中游,衢婺要冲,南抵汤龙,北连浦阳,东邻婺州,西接徽歙。境内有“三江两山双洲八大景”。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的有六洞山、 白露山、兰阴山,其中六洞山因具涌雪、紫霞、白云、呵呵、 无底、漏斗六洞而为江南一绝,是浙江省级旅游风景区。兰溪开埠千年,瀔水浮烟。云山秀郁,横山耸翠。云卷霞舒,白鹭翩跹。物阜民淳、人文荟萃。兰江南北廿余里,风光旖旎,通达四临。舳舻千里,商贾潮涌。经济繁荣,绵延至今。

孔子有云:“不学诗,无以言”。他深知“腹有诗书气自华”,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古代的著作文化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等等,但在这万古奇妍中,诗歌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皇冠明珠。诗是一株松,挺立在云山之巅。诗是一尾鱼,游弋于兰江的清澈柔波。诗是一股风,飘散在兰阴山麓。在兰溪的土地上,千里万里,千年万年,吟颂出多少流韵生香的诗文。诗文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哲理都足令今人震撼。历代名师巨匠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不懈的创作引领着时代的文化潮流。
大凡诗人,在学业上都有一定造诣。囿于历史的原因,获取功名和学业就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很多诗人也往往是进士或举人。徐安贞,这位神龙二年的进士,是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兰溪考中的首名进士,也是婺州最早的进士。据旧邑志载,自隋实行科举以来,迄清光绪十五年,兰溪历代科举取选人数1269人。唐、五代期间,兰溪共有进士12名。宋代金华府有进士583人,兰溪籍者112人,占19.2%。明代有进士66人,占金华府进士总数的29.6%。从唐至明清,兰溪合计有进士217名,武进士12名,举人206名,武举人22名,可谓人才辈出。清乾隆年间,兰溪知县左士吉《重修云山书院记》里称:“兰之科第蝉联勋名烂朝野者,指不胜屈。是故浙东为郡八、为县五十有四,实学名儒,巍科显仕未有出兰之左右者,猗欤盛哉!”
兰溪人杰地灵,才墨之薮,见诸《中国名人大辞典》的历代兰溪人物有50人之多。2016年金华五百滩名人雕塑园开园,金华入选人物总共是75人。其中兰溪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有13位,他们分别是:贯休、李渔、金履祥、曹聚仁、柳贯、范浚、范锺、赵志皋、唐汝楫、舒元舆、胡应麟、倪仁吉、郎静山。兰溪盛唐以来,商埠经济长盛不衰。强劲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脉传承,造就古代兰溪教育根深叶茂。兰溪文学之风云蒸霞蔚,誉为婺州文献之邦。硕儒学士代出不叠,经籍艺文著作如林。
诗人和各种人才的产生,教育是最基本的。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期兰溪境内的教育活动的记载已有好多见诸古代文献典籍。南朝齐的徐伯珍,是邑人徐安贞的先祖,设馆九峰山讲学,一生授徒千余人,著有《周易问答》。南朝梁天监八年,刘峻筑室于紫岩山,收徒讲学。书院始于五代而盛于宋,是传道授业的讲学之所,有史可稽者不下20处。朱熹、吕祖谦、金履祥、宋濂、王阳明等几位大理学家或者在这些书院里短期讲学,或者长期居住并主持这些书院。元统治者亦大力提倡书院,故元代书院亦盛,著名书院就有17家。宋庆历间在县城东隅先圣庙设立学宫。唐初,县城东隅建祭祀孔子的先圣庙。以庙立学,称为庙学 。宋崇宁间,奉诏建县学。元至治元年改为州学。明以后复为县学。乡、村、里大兴社学,广设私塾、“义学”,兴办经馆。兰溪理学盛行,名家辈出,书院林立,名儒讲学蔚成风气。文风盛,诗人层见迭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学家"之一的胡应麟,精通经史,博学多才,著述达百余集。王世贞为其集序:"元瑞,其诗气雄格高,鸿畅瑰丽,博学精思,数十年如一日,世难其人"。和同代李维贞、屠隆、魏允中、赵用贤并称“明末五子"。他于城筑室,名"二酉山房",藏书4万余卷,终日考勘校雠。被《中国藏书家》列传。他每每遇到好书,便倾囊而购。遇到手头不宽裕时,竟然卖掉妻子的首饰、典掉自己的衣服而去换书。史载,十余年间,此公典尽家产,共得书42380卷,就藏书而言可谓富甲一方。徐介寿,徐与参子。明崇祯年间以贡生任祁县知县。家富藏书。其父宦迹半天下,极喜图籍,在福建闽侯任职时,仅以图书自随。不惜重资购得古书甚多,历30余年,典籍之富为浙东之首。父子志好相同,介寿益广购书卷。天启六年年,父子同建“百城别墅”,建藏书楼“百城楼”,图书、文物藏于其中。父子俩平时经常分头外出购书,到年底时摆开家庭擂台:谁藏的书多。每当父子俩赛书时,十里八村的人们都去观看,犹如庙会一般,热闹非凡。如是七年,所藏图书共计5万余卷。至崇祯五年,藏书楼遇大火,图籍化为飞尘。其父至此卧病而卒。大火后,他择其残缺编有《百城楼藏书目》,自作序言。陆瑞家是 明代藏书家。隆庆六年左右,建有藏书楼名“万书楼”,藏书数万卷,一说达十万卷。当时婺州藏书之盛,独以兰溪为首。与胡应麟“二酉山房”、徐介寿“百城楼”,并称三大藏书楼。清代刘焜也喜好藏书。他在杭州求学期间,经龙泉县教谕程芷春推荐,到杭州著名藏书家丁丙的八千卷藏书楼工作。为其补录整理、编目,使他眼界大开,认识到藏书的重要性。他在杭州游学前后整整18年,省吃俭用,把所剩积余全部用于购书,运回老家厚同收藏。刘焜无论教书还是从政,当时的俸禄都非常丰厚,他从不置田产,所余唯一用于购书。自从在兰城购置了东园以后,刘焜就很少回厚同老家了,此后所购的书籍都藏在东园由此可见,刘焜的藏书分两地,一藏于厚同老家的“藕峒山馆”,二藏于兰城“东园”。东园藏书有五、六千册,厚同厅楼上藏书有大小书箱140余只,大书架18只。藏书量计一万六千余卷。明《金华诗录》云"婺州藏书独盛于兰溪,胡应麟有'二酉山房',徐介寿'百城楼'与陆瑞家'万书楼',一时角立。"除上述三家外,尚有元柳贯'静轩楼',明黄仕高'云山书楼'、方太古'寒溪书屋'"等20多家。
藏书,一种是为了读书而藏书,一种是为了藏书而藏书。但至少可以说明,当时刊行和在市面上流行的书已经不少,一般的人都可以轻易得到自己想读的书籍。竹林里情韵悠长,书林里智慧闪光。书籍的丰富,也为诗人的才华得到升华,容易让诗人预支五百年新意而大发诗兴。
刻书印书业的发展也为诗词的保存和传承提供了载体。南宋以来,兰溪的经济、社会文化有了明显的跨越发展,当时婺州各县包括兰溪在内,刻书印书业相当发达。新版《兰溪市志》转引《浙江省出版志》的记述:宋代“婺州所辖诸县,除金华外,兰溪、东阳、义乌皆刻书,兰溪尤盛,通称婺本”。唐代名僧贯休的《禅月集》注明“此本为宋嘉熙四年(1240)兰溪兜率寺僧可灿所刊”,此为兰溪最早的刊本。宋范俊《香溪集》22卷为其侄范端臣刊刻。明清兰溪地方经济进入相对昌盛阶段,兰溪刻印业也很繁荣。《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记载明万历年间,兰溪人章有成的“片玉斋”刻印《枫山章先生文集》9卷。《嘉庆兰溪县志》为双柳轩所刻。浙兰裕源堂、浙兰五风楼、南京小酉山房等私刻印书处所相继开业。建于清光绪兰溪西门慎言堂,直到解放初仍然经营雕刻。其时兰溪仅诗集专著就有93部,还有散见于方志、宗谱中的数量更大、作者更多的诗歌作品。兰溪诗坛盛而不衰,名人佳作相望辈出。
在谈及兰溪诗词的时候,一个我们不该遗忘的名字是范处义。他在兰溪知名度不高,但在全国范围,确是大名鼎鼎的。好多人在研究他的《诗传》《诗补传》。南宋的范处义(1132-1203),字逸斋、由中,里范村人。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榜进士,历官大理簿国子丞太府少卿,知建宁府,终右文殿修撰中奉大夫。著有《诗传》一卷、《解颐新语》十四卷、《诗补传》三十卷。他对《诗经》有独到的简介。这种独立思考在《诗序》的问题上表现得更为充分。他的《诗补传》和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成为南宋之初尊序的经典。这三十卷书,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解读《诗经》又多有突破,对诗意的理解也时有精微独到之处,名物训诂也多有发明,故而在《诗经》的研究史上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胡应麟的《诗薮》是古代中国诗歌的另一部理论著作。应该是我们目前读到的对明代以前诗歌最为细致详尽的分析了。胡氏继承了严羽《沧浪诗话》突出风神,高标意象的思想,只不过他更为细致,严沧浪高标盛唐,胡则并推汉乐府的质朴雄浑,缺点是他过于拔高了他所处的明末。此书值得反复阅读,对很多诗人诗派风格的评析很有见地。胡应麟《诗薮》广泛而系统地评论了自《诗经》至明嘉靖二千多年内的中国诗歌,进行了非常详尽而深刻的评论。书中还对每一种诗体的创作原则,进行了确立和规范化,对每一时期的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也进行了广泛的比较,指出他们之间的优劣得失。《诗薮》是一部很不错的思想贯穿于其中的诗歌发展史,在中国的诗评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地位。
兰溪这小小的县城,竟然有这样二位极具影响诗评家,这与兰溪诗歌流传几千年来,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不少是有一点渊源的。

1310年,兰溪人吴师道写了一本《敬乡录》,记述从梁朝以来的婺州人物故事。吴师道写这本书的初始动机源自兰溪人的自豪感。他说兰溪有千年的历史,而洪尊在1154年写的婺州地方志里面只提到6个兰溪人,其中3个还是和尚。
明崇祯元年(1628),邑学者江伯容自刻本《青罗馆集》五卷问世。卷一诗九十六首,卷二诗七十三首,卷三咏史诗一百零四首、又杂咏二十八首,卷四序、祭文、传四篇,卷五家状四篇,卷六谱考(未刻)。青罗馆是伯容之读书处。《金华经籍志》卷二十三载胡宗按云:“万历筑室瀫滨之东,曰青罗馆。”其集卷二“瀫滨小筑”四首即为咏青罗馆。此集卷三有“咏史诗”一百零四首。和兰溪名胜有关的主要在“徐伯阳兰溪杂咏”二十八首。
明崇祯十七年(1644),由邑学者江伯容所编《兰皋风雅》付梓,这是八婺较早的邑属诗总集、兰溪首本历朝诗选,辑录诗的数量也最多。集唐、宋、元、明四朝诗作者232人,作品1775首。即使通观省内,也算比较早的,比收入《四库全书》的黄宗羲编的余姚"姚江逸诗"以及沈季友编的平湖"槜李诗系"也稍早。
明阮元声、戴应鳌辑编的《金华诗粹》是一部古籍,共十二卷,于浙江汪启淑家藏。阮元声,字无声,号霞屿,书法家,马龙州(现马龙县)人,天启辛酉(1621年)科举人,崇祯戊辰(1628年)科进士,与明末名臣史可法同列三甲,历任金华府推官、吏部文选司、稽勋司员外、陕西典试等,阮元声当时才华横溢,名满天下。《金华诗粹》序:"金华之诗起于义乌,盛于浦江,振于兰溪,承于东阳,而金华、永康、汤溪、武义应和于其间。"兰溪籍诗人178人,占全部作品的28%。紫岩逸士诗人于石,学多通解,一意于诗,文风豪宕激发,气骨苍劲,常与寺僧为友,吟诗作词。明万历《金华诗粹》,一人独辑入诗38首,为全集253名诗家之首。
胡凤丹编纂《金华诗录》起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完成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总纂者为丽正书院掌教朱琰(朱笠亭)山长(院长)”,但在八十多年后因“咸丰兵燹,被毁无存”。后来,胡凤丹“自楚归,欲征一代文献,幸有尚存旧本,先付重雕”,“复请金华程芷春,东阳张春珊、卢宝三,义乌张带耕”等“博采诗文以为续编”,“辑遗诗四十卷”,才有了现存的《金华诗录》。朱琰在《金华诗录》序例中坦言,《诗录》的前身,是明崇祯初年金华阮元声“集金华一郡之诗”所编的《金华诗粹》。《金华诗录》中入选的兰溪诗人有99位,入选诗作639首(若加附录的元代徐君善1首,则刚好是100人,640首诗)。对于金华诗,朱琰有一段极有见地的论述:“余谓金华之诗,起于义乌、盛于浦江、振于兰溪、承于东阳,而金华、永康、汤溪、武义应和于其间也。”。
清同治年间,永康人胡凤丹决心汇编金华先贤留下的作品,并从《四库存目》中录出金华籍名人遗著书目165种。按经、史、子、集四部编纂刻印成《金华丛书》,共340册。之后,胡凤丹之子胡宗懋继承其未竟之业,辑刻乡先贤著作共58种,修成《续金华丛书》,共120册。两部书合计收录著作112种,460册,约4600万字。《续金华丛书》收集了吴师道、童品、杜旃、吴景奎、胡应麟等人的诗作。
1985年,兰溪县志编纂委员会文史出了一本由陈永源题写书名的《兰溪诗选》,32K86页,其中收了兰溪诗人44 人的 87 首诗,非兰溪籍诗人 25 人的 31 首诗,合计118 首诗。
2012年兰溪市地方志办公室完成了《金华诗录》中兰溪诗作与诗人传记的标点工作,纂成《兰溪历代诗辑———〈金华诗录〉中的兰溪诗人与诗作》一书。在使人们窥见兰溪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一斑的同时,也留住曾经的《金华诗粹》余韵。
北山逶迤更添其丽,九峰巍巍愈增其媚,白露顾盼益显其秀,肇峰耸天尤衬其姿。兰水多情笼晓雾,横山一脉枕清流。佛占宝地,诗咏胜境。读着前贤的佳篇佳句,眼前浮现的是历代诗人的身影和足迹,以及兰江的湖光塔影,兰江的烟波舟楫。读来胜意盎然,韵味悠长,一首首诗作,或光彩夺目,或芳波荡漾,或甘醴绵延,或川流恣肆,或峰峦突兀,这些作品感情激越起伏,格调劲拔苍凉,体式自由灵活,表达婉曲含蓄,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力透纸背。诗歌是人的情志的抒发,是愉悦身心的乐章,人在诗境中,诗情伴我行。云山荫孙扬祖德,兰江胜水毓来贤。愿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歌声和快乐,踏着时代的韵律,拨动大自然的琴弦,寻觅游荡于喧闹红尘中的灵感和冥冥天际间的诗意。 

《兰溪棹歌》原序及译文

《兰溪棹歌——诗路兰溪文化寻踪》解读汪启淑

诗意兰溪 | 1.兰溪的古地名是否属于姑篾

诗意兰溪 | 2、爱煞溪山凝碧处

兰溪棹歌 | 3、慎独斋前的那棵树

兰溪棹歌 | 4、城南那片临水高楼

兰溪棹歌 | 5、有关胡应麟的一段公案

兰溪棹歌 | 6、兰溪的篆刻艺术

兰溪棹歌 | 7、中洲寻芳触乡思

兰溪棹歌 | 8、兰江边上的那些风景

兰溪棹歌 | 9、兰溪的传统节日民俗记忆

兰溪棹歌 | 10、兰溪的造船业

兰溪棹歌 | 11、灵洞山房今何在

兰溪棹歌 | 12、望江楼上的梦橹声

兰溪棹歌 | 13、福建会馆的天妃宫

兰溪棹歌 | 14、石门槛的唐家花园

兰溪棹歌 | 15、西门外,只见官舫不见官

兰溪棹歌 | 16、孟婆庙里的香火

兰溪棹歌 | 17、一瓣余香出和安

兰溪棹歌 | 18、幽居庵的戏曲文化

兰溪棹歌 | 19、一百年前的兰溪水果

兰溪棹歌 | 20、兰阴深处兰阴寺

兰溪棹歌 | 21、南山的同仁塔

兰溪棹歌 | 22、横山上的浪漫诗意与艰难记忆

兰溪棹歌 | 23、大云山东南峰“山意亭”考

兰溪棹歌 | 24、兰溪的道家高峰和大仙传说

兰溪棹歌 | 25、高眉山的故事

兰溪棹歌 | 26、新安阁与兰溪的徽商朋友圈

兰溪棹歌 | 27、金龙庙与板桥

兰溪棹歌 | 28、兰江边上的武安王庙

兰溪棹歌 | 29、女人最爱去的花园巷解元坊

兰溪棹歌 | 30、桃花坞里乐颜斋

兰溪棹歌 | 31、兰溪自古小苏州

兰溪棹歌 | 32、灵泉寺与告天台

兰溪棹歌 | 33、香菇(菰)老板退妾生子

兰溪棹歌 | 34、瀫水驿与鸬鸟船

兰溪棹歌 | 35、马鞍徐的美味

兰溪棹歌 | 36、仁惠寺前的灯会

兰溪棹歌 | 37、中秋日的偷瓜习俗

兰溪棹歌 | 38、横山殿求雨记

兰溪棹歌 | 39、寒食节的红杜鹃

兰溪棹歌 | 40、栖真寺畔的“三苏墓”之谜

兰溪棹歌 | 41、大云山、挂榜山、大寺山那些充满乡愁的地名

兰溪棹歌 | 42、东门外的五贤祠

兰溪棹歌 | 43、兰溪历史上的老“教育局长”李白夫

兰溪棹歌 | 44、摄胜楼前的猫竹

兰溪棹歌 | 45、洞源栖真院枯木复荣记

兰溪棹歌 | 46、胡应麟的二酉山房

兰溪棹歌 | 47、兴教禅寺豢龙潭

兰溪棹歌 | 48、东南西北中,兰溪在心中

兰溪棹歌 | 49、神池里的红蟹与仙人洞的云

兰溪棹歌 | 50、密山观音岩

兰溪棹歌 | 51、说说石关与嵩山两个古战场

兰溪棹歌 | 52、能仁塔院草深深

兰溪棹歌 | 53、杨家堰外打鸳鸯

兰溪棹歌 | 54、聚星楼里忆风流

兰溪棹歌 | 55、杨家堰外打鸳鸯

兰溪棹歌 | 56、范公墓与望云桥

兰溪棹歌 | 57、面朝蛟湖 菊圃花开

兰溪棹歌 | 58、永昌水流塔山西

兰溪棹歌 | 59、灵洞灵湖灵不爽

兰溪棹歌 | 60、钱王古井游埠茶

兰溪棹歌 | 61、陆鹤山的气节

兰溪棹歌 | 62、横山进士应浩

兰溪棹歌 | 63、金履祥吴师道诗学

兰溪棹歌 | 64、汇潭更比九曲多三曲

兰溪棹歌 | 65、杜秉彝的暮春行部诗

兰溪棹歌 | 66、磊渎坑边桃源景

兰溪棹歌 | 67、兰江上的悦济浮桥

兰溪棹歌 | 68、一自雪堂蝉蜕去,吟风嘲月更何人?

兰溪棹歌 | 69、县令汪国楠的纵囚事件

兰溪棹歌 | 70、山灵度荒观音粉

兰溪棹歌 | 71、神奇的官井水

兰溪棹歌 | 72、范氏奎章何处寻

兰溪棹歌 | 73、杨船山兰溪传道

兰溪棹歌 | 74、兰溪范氏与范增之谜

兰溪棹歌 | 75、见山楼上吃松鱼

兰溪棹歌 | 76、看花闲过万坛溪

兰溪棹歌 | 77、想起了柳家巷的盛夬博士

兰溪棹歌 | 78、忠孝克全三孝子

兰溪棹歌 | 79、兰溪让汪启淑百般寻觅的两件宝物

兰溪棹歌 | 80、元末烈妇谢芾的传奇故事

兰溪棹歌 | 81、圣罗山诗絮

兰溪棹歌 | 82、时时应有梦飞来

兰溪棹歌 | 83、郭宅巷桂花坟和郭氏桂花酒的往事

兰溪棹歌 | 84、赏读禅石诗 探幽金兰寺

兰溪棹歌 | 84、金峰寺坐禅石

兰溪棹歌 | 85、闽商会馆福兴庵

兰溪棹歌 | 86、兰溪皇回寺与明程编修墓

兰溪棹歌 | 87、白鹤山的沧桑往事

兰溪棹歌 | 88、柱竿山范增庙

兰溪棹歌 | 89、瑞山往事入梦来

兰溪棹歌 | 90、范端臣宝惠寺题诗

兰溪棹歌 | 91、逸老阁与明因教院

兰溪棹歌 | 92、唐龙与唐汝楫父子的命运

兰溪棹歌 | 93、孙老善画王郎工书

兰溪棹歌 | 94、章枫山后继有人

兰溪棹歌 | 95、唐元章大战黄湓滩

兰溪棹歌 | 96、方太古与寒溪

兰溪棹歌 | 97、徐见心《咏史诗》

兰溪棹歌 | 98、苍漪阁

兰溪棹歌 | 99、石塘洪与樊榭翁

三白草堂小李渔
他向世界白了三眼,一白为人须清白,简单点好;二白为市须傻白,糊涂点好;三白为文须明白,通俗点好。正所谓白一眼不足为奇,白两眼怦然心动,白三眼引人入胜,此为自由呼吸之三白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