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4
觉海行踪绝草痕,
人言禅坐石犹存。
遗风举国还如醉,
时礼金身两足尊。
坐禅石在金峰寺侧,相传觉海曾坐禅于此石之上,四围有行迹,至今无草,故唐贯休有诗云,人言觉海老宗师,隐绝层巅世莫知。青草不生行道迹,白云常护坐禅矶。六环金锡飞来后,一派银河泻落时。借问大心能济物,龙门风雹卷天池。
如果拿我们当今人的常识,得道、坐禅之类一定划入传说故事,认为不足凭也。殊不知,在民国时代这些都是人间真事。特别是文革以后,修道坐禅,被斥之为迷信,且根深菧固,不在被人接受之列。所以要考证这篇东西,除了是否有金峰寺及坐禅矶,别无所寻。觉海也归之于传说中人,或者说有其人而无其事罢。但事实是唐代,得道之人很多,而且修道之说十分平常。至于坐禅之类更是比比皆是。
从汪启淑整个一百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汪启淑于佛道并不排斥,甚至带有礼敬的极大成份。他可以把兰荫山上“十笏”的楞严庵,堪比于“香入云”。
翻开惟一能找到蛛丝马迹的古籍,当然是我市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县志《正德兰溪县志》,在卷四寺观条目下,有宝峰教院的记载:宝峰教院,在灵泉乡五都。初名“金峰”,后更今名。汉乾祐中建,后有海觉禅师墓,并祠堂。
由以上记载可以得出结论,金峰寺的名字也不是一定的,或者说曾经叫金峰教院,或者叫金峰寺,起初有海觉禅师的墓及祠堂,如今这些都已不复存在。
再查《光绪兰溪县志》,在卷三寺观条目,也叫宝峰教院。在五都,汉乾祐建,初名金峰。有觉海禅师墓,(前志存疑),墓旁有石名坐禅石,四围行迹尺许,不生草。相传海觉尝于此坐禅故名。
对比正德志,光绪志多了坐禅石的记载,而且对墓存疑,没有了祠堂的记录。
“汉乾祐”应该是五代后汉隐帝刘知远的年号,从948年到956年共九年。也就是说金峰寺建于五代,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当初有觉海禅师的墓,且有他的祠堂。灵泉乡五都就是现在的马涧。汪启淑所写的“金峰寺”就是指马涧上吴村的金台寺遗址。
“狮子岩”是一座山,高耸入云,气势雄伟,位于上吴村东北方,从上吴村东面的山路某处看该山顶部,越看越像狮子头,“狮子岩”名称来源于此。在上吴村东南方,还有皇封岩、点将台、金台瀑布、金台寺遗址、上徐庵遗址等名胜古迹。据吴恒生介绍,在生产队时期,金台寺遗址所在地属于他们生产队,社员劳动时,曾挖到18斤锡,以及碗、盘、铜锁等,在遗址下方几十米处,还出土过一枚石质印章。该遗址可能是唐末五代的金峰寺(宝峰教院)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