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 | 70、山灵度荒观音粉

文摘   2024-10-28 00:02   浙江  

No.70

往岁无禾耕父骄,

特留天庾截吴舟召

谁知圣泽山灵助,

石粉天生取不劳。

观音土

陈星

诗原注乾隆十六年(1751)浙东大旱,兰邑为更甚,诏截漕运以济民食,得免流亡,而山间又产石髓,土人名曰观音粉,洁白如面,可作饼饵,穷人多杂米屑充腹。

光绪《兰溪县志》记载:乾隆十六年夏旱,自五月时(五月时遇闰)至六月不雨,民大饥,时县令张逢尧具牍上闻,朝廷降旨动粟动帑以赈。复倡率邑人捐赀,得银三万余两,转运平糶,民赖以生。手撰《士民好义乐输赈糶碑》,以记当时善举。

观音粉即观音土,又名高岭土,兰溪也有出产,为制瓷原料,极洁白细腻者称为糯米土,饥荒年岁,贫民取以充饥,可暂时消除饥饿感,但多食者往往腹胀如鼔而憋死。

    舟召,船也,此处指漕运船。诗中云“耕父骄”,不知何意,可能是指皇帝诏令戴漕运赈济灾民,农夫感到自傲。汪公此诗不免有颂圣之嫌,但客观揭示了所谓乾隆盛世如遇饥荒,穷人仍不免以观音土充腹的悲惨事实。《兰溪文化志》载有《乾隆皇帝十六年》民间歌谣,有句云:深山冷坞掘蕨根,草根树皮都吃光十月节哎无指望,一家大小泪汪汪,饿死大人还犹可,饿死囡囡痛断肠。十一月节哎催皇粮,县衙差役如虎狼,字字心酸,可与汪诗相资对照。

山灵度荒观音粉

蒋建华

灾荒幸有观音粉,充饥虽胀犹裹腹。乾隆十六年(1671)季夏,旱鬼作祟,骄阳似火。此年五月、闰五月、六月,老天连续三月滴雨未下,浙东大地旱情告急,特别是兰溪县灾情尤为严重。干旱致使田地龟裂,禾苗枯死,庄稼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必须把储备于皇家粮仓应急灾荒的粮食漕运至灾区,赈济难民,免得灾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沿途关津不得随便截留检查,以免贻误赈灾时机。谁知皇恩浩荡,泽惠群黎的举措感动天地,得到了山神之灵的相助。上天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境内山间多有洁白如面的天生石粉,人们称之为观音粉。取来之后,经过沉淀等处理,虽是灾荒之年,但百姓的家庭条件不一,拌入(或做馅)的也是各不相同的可充饥之杂料,有野菜或树皮或糠麸或米屑等,碾碎杂料,和面做成饼子充饥。虽是难咽,为了苟延残喘,维系生机,不得已而为之。

据《兰溪县志》记载:自宋朝绍圣四年(1097)起至清光绪五年(1897)止,783年之间共发生特大旱灾47次,平均16年发生一次。其中,康熙十年(1671)大旱,夏秋无收,人多流离,食观音粉。乾隆十六年(1751)五月至六月,三月不雨,是八十年来最大的旱灾,乾隆皇帝下旨赈恤。

观音粉即观音土,也称高岭土、石髓土、白鳝泥、白隔泥、白司泥、石窝蛋、膨土岩、斑脱石,又名甘土、皂土、陶土、白泥等,因地域不同叫法各异。一般出现在表土下18-45cm之间,厚度7-34cm,或在石头间隙裂缝层。呈白色、灰色、粉红、紫红等不同的颜色,质地为壤质粘土,细腻有面粉感,味微甘苦,呈酸性至中性反应。旧时大灾之年百姓断粮,为了维系生命,灾民们常用来充饥,食后不能消化,也没有营养,容易腹胀,导致大便困难,少吃虽无大碍,吃多了则有生命之危。主要成份是硅、锌、镁、铝等矿物质,是粘土矿物,其化学成分相当稳定,被誉为“万能石”。以蒙脱石为主的粘土矿物,是陶瓷制品的坯体和釉料以及粘土质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观音土现在已成为全世界制瓷原料的通用术语。也就是说 “观音土”已是世界同类粘土的统一名称,这是中国瓷工对世界的一个大贡献。在兰溪境内观音粉(石髓土)质量最好的是柏社乡洪塘里铁甲山。此山红石岩易风化断裂,裂层较多,年长日久缝隙间产生的石髓白隔泥质优。数量最多的(陶土)要数柏社乡的嵩山(又名崧山,海拔500米),此山曾于五代至北宋年间建有著名的婺州窑窑口之一“嵩山窑”(青瓷窑)。观音粉不仅用作制造瓷器或化工或医药等原料,也可解虫毒,逐水肿,明目,疗湿黄等疗效之用。在旧社会粮食缺乏的情况下,还用作酿酒的主要原料,现以谷粉代之。

观音粉名称来自于民间,据传有一年,大旱灾荒,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饥寒交迫,濒临死亡,于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拯救苍生,便指点灾民以该黏土(石粉)充饥,许多人才度过了灾荒。因此救了不少黎民百姓的生命,于是就把这种粉土叫做观音粉了。

兰溪市柏社乡洪塘里村附近有座“铁甲山”,海拔315米,山多石,易风化,色紫黑,酷似铁,峰峦如宝塔,层叠如介甲,故名。山脚有个村庄叫洪塘,村里有户做土烟丝行当的,姓蒋名本溪,上过蒋氏义塾,为人风趣幽默。他曾自嘲:阎王叫他来投胎说,到浦兰之地,看见有一座城门进去,你就在那城里做官,并且给他一付朝骨、一个官帽、一把大刀、一付夹板。等他长大从事做烟丝行业才明白,他急急忙忙的来投生,原来是进错了城门,浦兰之地成了浦兰交界,城里变成了洪塘里,城门变成了砖洞(明洪武年间,为纪念保境安民的先祖,明朝开国元勋蒋镛而建造的石城门,城门上题有“大明元帅”),做官原来是做烟馆(烟叶加工成烟丝的作坊),朝骨原来是扁担(挑做烟工具用),官帽原来是烟刨,大刀原来是烟刀,夹板原来不是刑具,而是用来夹紧烟叶的。

蒋本溪,敦厚诚实,与人为善,口碑甚佳,大家都叫他为“溪溪”。有一次,家中不幸起火,房产尽毁,无奈之下,栖身于铁甲山脚的一座庙宇之中,此庙叫章山殿(钱王庙),由洪塘水阁等八社筹资,据传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清初(后有多次修缮及重建),为纪念兴修农田水利、治理水患,有功于民的吴越国王钱镠。章山殿建有主楼三进,前进门楼戏台(戏台后拆除)、中进大雄宝殿、后进钱王等塑像。及左右两庑,其中左庑为“观音堂”。蒋本溪居此之后,成为了章山殿第一代“殿司”(守庙人),在章山殿扫院烧水,晨钟暮鼓,为香客服务。殿司的职责与出家的和尚有别,由于章山殿没有庙产,闲暇之余仍为附近村民做做土烟丝之活,贴补庙用。

戊申年前连旱三秋,小溪断流,池塘干涸,农田龟裂。大旱致使庄稼枯萎,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忍饥受饿。六月初一,灾民纷纷涌入章山殿,一是前来祈祷求雨,再是庙宇赈灾施粥。殿司蒋本溪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如此长往灾民们定会活活饿死。由于心力憔悴,过度疲劳,蒋本溪在打扫观音堂时,晕晕乎乎睡着了。此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托梦于他:天下大旱,民不聊生,上天有好生之德,庙后铁甲山上,红石塔缝隙之间的白鳝泥可用作充饥,愿天下苍生度过此劫。话毕本溪惊醒,回想观音之语。于是本溪将观音托梦,指点迷津之言告诉灾民。灾民以此泥充饥,度过了灾荒。尽管吃了白鳝泥(白隔泥)腹胀如鼓,排泄困难,但饥饿难忍,为了活命也只能拼而食之。由于观音拯救苍生之举,黎民百姓便将白鳝泥(白隔泥)叫做观音土,把此土晒干碾粉称之为观音粉。

此后,每遇饥荒或青黄不接时,村民常用观音粉与蕨萁粉或米皮糠等和面做饼充饥。民间流传“食过观音土,万事皆无阻”。意思是:吃过观音土(量多)容易腹胀而死,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事能阻挡。铁甲山的观音粉,量不多,品极佳,是真正的石髓土。同时,洪塘水阁等八社及铁甲山脚附近村庄,把“六月初一”作为一年一度的祈雨庙会节日,洪塘里还用面粉代替观音粉做成饼(麦餣)作为祭品,传统至今延续。

《兰溪棹歌》原序及译文

《兰溪棹歌——诗路兰溪文化寻踪》解读汪启淑

诗意兰溪 | 1.兰溪的古地名是否属于姑篾

诗意兰溪 | 2、爱煞溪山凝碧处

兰溪棹歌 | 3、慎独斋前的那棵树

兰溪棹歌 | 4、城南那片临水高楼

兰溪棹歌 | 5、有关胡应麟的一段公案

兰溪棹歌 | 6、兰溪的篆刻艺术

兰溪棹歌 | 7、中洲寻芳触乡思

兰溪棹歌 | 8、兰江边上的那些风景

兰溪棹歌 | 9、兰溪的传统节日民俗记忆

兰溪棹歌 | 10、兰溪的造船业

兰溪棹歌 | 11、灵洞山房今何在

兰溪棹歌 | 12、望江楼上的梦橹声

兰溪棹歌 | 13、福建会馆的天妃宫

兰溪棹歌 | 14、石门槛的唐家花园

兰溪棹歌 | 15、西门外,只见官舫不见官

兰溪棹歌 | 16、孟婆庙里的香火

兰溪棹歌 | 17、一瓣余香出和安

兰溪棹歌 | 18、幽居庵的戏曲文化

兰溪棹歌 | 19、一百年前的兰溪水果

兰溪棹歌 | 20、兰阴深处兰阴寺

兰溪棹歌 | 21、南山的同仁塔

兰溪棹歌 | 22、横山上的浪漫诗意与艰难记忆

兰溪棹歌 | 23、大云山东南峰“山意亭”考

兰溪棹歌 | 24、兰溪的道家高峰和大仙传说

兰溪棹歌 | 25、高眉山的故事

兰溪棹歌 | 26、新安阁与兰溪的徽商朋友圈

兰溪棹歌 | 27、金龙庙与板桥

兰溪棹歌 | 28、兰江边上的武安王庙

兰溪棹歌 | 29、女人最爱去的花园巷解元坊

兰溪棹歌 | 30、桃花坞里乐颜斋

兰溪棹歌 | 31、兰溪自古小苏州

兰溪棹歌 | 32、灵泉寺与告天台

兰溪棹歌 | 33、香菇(菰)老板退妾生子

兰溪棹歌 | 34、瀫水驿与鸬鸟船

兰溪棹歌 | 35、马鞍徐的美味

兰溪棹歌 | 36、仁惠寺前的灯会

兰溪棹歌 | 37、中秋日的偷瓜习俗

兰溪棹歌 | 38、横山殿求雨记

兰溪棹歌 | 39、寒食节的红杜鹃

兰溪棹歌 | 40、栖真寺畔的“三苏墓”之谜

兰溪棹歌 | 41、大云山、挂榜山、大寺山那些充满乡愁的地名

兰溪棹歌 | 42、东门外的五贤祠

兰溪棹歌 | 43、兰溪历史上的老“教育局长”李白夫

兰溪棹歌 | 44、摄胜楼前的猫竹

兰溪棹歌 | 45、洞源栖真院枯木复荣记

兰溪棹歌 | 46、胡应麟的二酉山房

兰溪棹歌 | 47、兴教禅寺豢龙潭

兰溪棹歌 | 48、东南西北中,兰溪在心中

兰溪棹歌 | 49、神池里的红蟹与仙人洞的云

兰溪棹歌 | 50、密山观音岩

兰溪棹歌 | 51、说说石关与嵩山两个古战场

兰溪棹歌 | 52、能仁塔院草深深

兰溪棹歌 | 53、杨家堰外打鸳鸯

兰溪棹歌 | 54、聚星楼里忆风流

兰溪棹歌 | 55、杨家堰外打鸳鸯

兰溪棹歌 | 56、范公墓与望云桥

兰溪棹歌 | 57、面朝蛟湖 菊圃花开

兰溪棹歌 | 58、永昌水流塔山西

兰溪棹歌 | 59、灵洞灵湖灵不爽

兰溪棹歌 | 60、钱王古井游埠茶

兰溪棹歌 | 61、陆鹤山的气节

兰溪棹歌 | 62、横山进士应浩

兰溪棹歌 | 63、金履祥吴师道诗学

兰溪棹歌 | 64、汇潭更比九曲多三曲

兰溪棹歌 | 65、杜秉彝的暮春行部诗

兰溪棹歌 | 66、磊渎坑边桃源景

兰溪棹歌 | 67、兰江上的悦济浮桥

兰溪棹歌 | 68、一自雪堂蝉蜕去,吟风嘲月更何人?

兰溪棹歌 | 69、县令汪国楠的纵囚事件

三白草堂小李渔
他向世界白了三眼,一白为人须清白,简单点好;二白为市须傻白,糊涂点好;三白为文须明白,通俗点好。正所谓白一眼不足为奇,白两眼怦然心动,白三眼引人入胜,此为自由呼吸之三白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