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5
见山楼上畅遐观,
好客王孙屡授餐。
淹滞徙教逾匝岁,
松鱼虽好未登盘。
诗原注:见山楼在予所寓赵君宗潮院中,即予所题也。其族叔楠邻秀才屡馈盘餐。,松鱼见于旧志云,属土产,然未一日暏。
松鱼即鳙鱼。兰溪人称鳙鱼为松鱼,又俗称松鱼头、胖头鱼、大头鱼,头部脑髓鲜嫩肥美,俗称鱼馄饨。可做鱼头豆腐汤,为兰江名菜。外来食客无不大快朵颐。自古以来鱼类即为老百姓的珍馐,蒸、炒、煎、炸、烤、红烧、清炖无不相宜。相传唐代皇室姓李,鲤鱼养殖,捕捞,销售均被禁,故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开始大量应市。这四大家鱼本为长江洄游鱼类,旧时本地不能繁殖。均由莲塘岗、上戴一带村民于鱼产卵繁殖季节到江西九江长江中捕来鱼苗,利用村边池塘人工精养,培育成夏花仔口鱼种,供应兰溪和金华、龙游、建德等地农村饲养,世代相传,未曾间断,俗称贩鱼花。其方法是,用极细极韧竹丝编织成鱼篓,内外用绵纸一层层裱糊,用桐油反复油透,干后即成为又薄又轻,盛水滴水不洒的鱼篓,一肩挑两篓,到九江后捞取得即将孵化的鱼卵连水放入篓中,即马不停蹄,人不息肩,辗转千里,赶回兰溪。路途中,鱼苗不断长大,则不断换水,分篓。基本以步行为主,风餐露宿,十分辛苦,所以须结伴而行。笔者小时还曾见过此种鱼篓,现在恐怕早已绝迹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采用科学养鱼新法,本市人工孵化鲢、鳙、草鱼等成功,年生产鱼苗可达千万尾。
后官塘水自南门流入兰江。少年时曾听老画家夏家丞先生说:“古时兰城天仙溪、后沙溪水自北门水阙门流入后官塘,至桃花坞口一带汇大云山、荷花塘之水,西折在南门流入兰江,在风水上称为北水南流,为最贵最富风水。”对此几十年来一直将信将疑。今观集中有诗云:“新安阁里晚凉赊,苑树青葱集乱鸦。更向黄公桥上望,雨余漂出内城花。”注云:“新安阁据南山巅,吾徽人会馆也,黄公桥相距约二百步,(今二百五十米左右)城河从此泄水。”则知夏老所言不虚。此诗信息量十分丰富,新安会馆在城南塔岭背同仁塔下,汪启淑游兰即居于城南塔山其友赵宗潮家,园中有见山楼,邻近又有佳山水亭遗迹,平日常登见山楼远眺,故又有“见山楼上畅遐观”之句。按清光绪《兰溪县志》之《县城图》,黄公桥在四坊龙神庙下,传昔日县令黄公所建,在今南门码头之上,云山路与解放路交汇处的川味馆门外,引后官塘水从此处分流汇入兰江。推测北门原三拱桥头应有活动堰坝蓄水,可见古人设计之妙。“雨余漂出内城花”,内城与外城相对,指古子城,兰溪宋时有子城设置,城河,明确指出后官塘实际为子城的护城河。至于“内城花”是指什么花,是桃花坞的桃花,还是后官塘的荷花?然古时桃花坞在城墙外,这里应该是指后官塘飘落的荷花。
赵宗潮,为汪公启淑友人,汪公旅兰,即寓居其家。楠邻,秀才,为其族叔。又曾居袁氏宅,在佳山水亭遗址附近。亭在城南塔山,吴师道有诗云:百年老屋半苍苔,一日佳奇旧观回。浮世何曾改川岳,高怀聊復寄亭台。夜深渔艇檐间宿,日落山窗竹里开。此去京华踏尘土,时时应有梦飞来。亭已久废。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