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 | 74、兰溪范氏与范增之谜

文摘   2024-11-02 14:57   浙江  

No.74

莫以成败论英雄,

亚父韬谋史尊崇。

有宋以降人辈出,

景行仰止范氏公。

范姓是兰溪望族,文风昌盛,名家奕世。目前兰溪范姓总人口约 8000 人,主要是两大支派“香溪范氏”和“龙门范氏”。香溪范氏祠厅上的两幅对联高度总结了这一支范氏历史成就与荣耀:“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而龙门范氏祠厅上也有一幅对联彰显着这支范氏的显赫历史:“虎丘大学士,龙门宰相家”。两支范姓,其实同宗,可见兰溪范氏历史上有很高的成就,真得非常了不起。

唐朝末年,丞相范履冰六世孙汴人(今开封)范隋为丽水县丞。时值中原离乱,遂留居江南苏州。隋生二子,长子梦龄,居苏州,即范文正公仲淹曾祖,称为“北宅”;次子均,均子怀,徙居闽,又自闽出浙,居于兰溪城南坞口,称为“南宅”。

范怀是香溪范氏迁兰溪的始祖。宋咸平元年(998),其孙范大録自城南坞口迁居香溪,为香溪始迁祖。“南宅”的范大録和“北宅”的范仲淹实为堂兄弟。

范仲淹登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参知政事。他的孙范正路在熙宁十年(1077)由苏州游历兰溪,娶上竺坞(今兰溪黄店镇与建德大洋镇交界的塔坦岭下)鲍氏,遂落户兰溪。后其裔孙范锺官至宰相,宋理宗赐号“龙门”,冠于姓首,于是称“龙门范氏”。

兰溪范氏在宋代真称得上“科第蝉联,簪缨奕世”,“文风极盛,才俊如云”。家谱记载香溪范氏自第四世范锷开始,到第七世范端光止,四代之内共出进士 18 人,此后又有进士7人,合计25个进士。四世祖范锷,皇祐五年(1053)进士,历官七州四漕,开封府尹,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府少卿,封长社郡公。范筠,锷子,元祐三年(1088)进士,历官浙江提举,累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少保,资政殿大学士,进封荣国公,谥文清。范筠十子中:溶、渭、浒、浩、泳、洵、澂、溉等八子全为进士。第八子范浚举贤良方正,辞不就。这就是范氏厅联中“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的意思。

南宋一朝,“龙门范氏”共有进士5 名,他们是:范嗣蠡、范处义、范镕、范、范士表。其中范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另有举人 19 人。 宋、元、明、清四朝,龙门范氏为官入流者共 59 人,其中三品以上 3 人。

兰溪范姓共计有进士 30人,占兰溪全市进士总数十分之一强。历代入流官吏 157 人,其中三品以上 8 人,宰相 1 人。

兰溪范氏不仅科举成绩斐然,更为重要的是诞生了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范浚。

范浚,范筠第八子。自幼嗜学,笃志求道,虽兄弟尽居高位,而他绝无仕进之意。凡六经、国史、诸子百家之书,无不研究精详。立论辨博峻整,所见多出人意表。绍兴二年(1132),范浚举贤良方正,朝廷七次征聘,但他鄙视奸相秦桧弄权,朝纲混乱,坚辞不就。绍兴四年(1134),抒雄才大略,作《进策》二十五篇,所列皆当时经国之切务,凿凿可见诸施行。惜推行议和,《进策》无法上进。

此后,他在宝惠书院设帐授徒,播扬理学思想,关注国家大事,远近负笈而至者,至数百人,直到去世。朱熹 18 岁和 20 岁时两次拜访他,可惜均未见面。其中第二次拜访时,“因录屏书《心箴》而去”,几十年后原文载入《孟子集注》“心之官则思”语下。范浚逝世后,朱熹由范端臣陪同亲临凭吊,他写道:“余尝三谒未遇。厥后再至,而先生已逝。其从子右史蒙斋延余于先生讲学处,观其言论文章,悉本洙泗渊源(洙水 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洙泗渊源意为孔学),而《心箴》一篇尤得千圣不传之秘。惜入其室而未获亲见其人。瞻仰门墙,留连不忍去。”这就是“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的来历。

范浚生当南北宋之交的社会剧变时期,他的理学思想有明显特点:一是提倡修身,笃学,慎独,养性;二是关心民瘼,忧患国是;以史为鉴,指点时弊;建言献策,弘济时艰。范浚是第一位建立自己独特的理学体系的浙江人,他的理学思想对金华地区,乃至浙江全省的理学发展和演进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历时数百年。范浚死后,历代对他的人格和理学思想评价很高。宋代,朱熹于范浚死后 32 年亲作《香溪范子小传》。元代,金履祥题词:“忠贤名世,道统流芳”,把范浚纳入程、朱理学的“道统”。明代,嘉靖六年(1527),御注《心箴》与程子《四箴》注,颁布翰林院、国子监并天下学宫;嘉靖十九年(1540),敕建专祠于兰溪城南仓岭之侧,给帑春秋二祭,诏赐“崇儒”。清乾隆十九年(1754),浙江督学使雷铉题“婺学开宗”四字额于祠,“以明婺之道学由于先生,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也”。

在为官廉洁方面,龙门范氏“无地起楼台丞相”范锺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范锺11711248),字仲和,里范村人,嘉定二年(1209)进士。历官武学博士、太平州判,知徽州。召赴朝廷,迁刑部郎官,尚书右郎官兼崇政殿说书。一次朝见时,理宗皇帝说:“仁宗时甚多事。”对此,范锺回答说:“仁宗始虽多事,乃忧勤致治;徽宗始虽无事,余患至于今日。”宋徽宗赵佶在位 19 年,是一位书画高手,政治庸才,昏庸无能的北宋亡国之君。宋理宗听了范锺的回答,心中大悦,于嘉熙四年(1240)授他为参知政事,职同副宰相。范锺向皇帝进《时政十疏》,提出 10 件兴国大事:“正君心,定国本,别人才,谨王言,节邦用,计军实,敦士习,清仕涂,结人心,应天命”,博得理宗采纳。淳祐五年(1245),任左丞相兼枢密院使(最高军事机关首领),正式拜相。南宗理宗时期,是一个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时期。金、夏继续侵扰于西北,蒙古族又迅速崛起,直接威胁华中和西南。而朝中一些权臣专事揣摩理宗心理,恶意迎逢,特别是奸臣贾似道的受宠、扈,更使为相的范锺日夜不安。于是一再请辞,直到第四次,淳祐六年(1246)才以临安洞霄宫提举这一闲职准辞。之后,理宗忆及任内数十位宰相,独赠诗范锺“隔水闻香远更幽,冰姿消瘦为谁愁。天教独向春前发,不与凡花混一流。”对他的品格操行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与香溪范氏、龙门范氏这些之竹帛的赫赫历史相比,兰溪柱杆山上福祐庙所祭祀的范增则更为遥远、模糊。身为西楚霸王的亚父,差一小步就辅佐项羽夺得天下,见识谋略被历代史学家所称道,汪启淑就评道:“莫以成败论英雄,亚父韬谋史尊崇。”元代括苍(今丽水)人王淮拜谒柱杆庙时不仅对范增寄予了同样的惋惜,而且提出了一个更为玄妙的疑问:范增自从在鸿门宴上未能劝动项羽杀了刘邦,便认定此人不足以成大事黯然离去,“一去鸿门不可寻”。他去了哪里?王淮说:“千古英雄死遗恨,封侯庙食更何心?”普天之下还能找出几处范增的庙?而在兰溪还有人祭祀他,并且从唐末开始延续至今,这倒底是为什么呢?

历史无法揣测,时光无法倒流。两大范氏的后裔承继家风缔造着新的辉煌,柱杆山上的香火也依然烟雾缭绕……

《兰溪棹歌》原序及译文

《兰溪棹歌——诗路兰溪文化寻踪》解读汪启淑

诗意兰溪 | 1.兰溪的古地名是否属于姑篾

诗意兰溪 | 2、爱煞溪山凝碧处

兰溪棹歌 | 3、慎独斋前的那棵树

兰溪棹歌 | 4、城南那片临水高楼

兰溪棹歌 | 5、有关胡应麟的一段公案

兰溪棹歌 | 6、兰溪的篆刻艺术

兰溪棹歌 | 7、中洲寻芳触乡思

兰溪棹歌 | 8、兰江边上的那些风景

兰溪棹歌 | 9、兰溪的传统节日民俗记忆

兰溪棹歌 | 10、兰溪的造船业

兰溪棹歌 | 11、灵洞山房今何在

兰溪棹歌 | 12、望江楼上的梦橹声

兰溪棹歌 | 13、福建会馆的天妃宫

兰溪棹歌 | 14、石门槛的唐家花园

兰溪棹歌 | 15、西门外,只见官舫不见官

兰溪棹歌 | 16、孟婆庙里的香火

兰溪棹歌 | 17、一瓣余香出和安

兰溪棹歌 | 18、幽居庵的戏曲文化

兰溪棹歌 | 19、一百年前的兰溪水果

兰溪棹歌 | 20、兰阴深处兰阴寺

兰溪棹歌 | 21、南山的同仁塔

兰溪棹歌 | 22、横山上的浪漫诗意与艰难记忆

兰溪棹歌 | 23、大云山东南峰“山意亭”考

兰溪棹歌 | 24、兰溪的道家高峰和大仙传说

兰溪棹歌 | 25、高眉山的故事

兰溪棹歌 | 26、新安阁与兰溪的徽商朋友圈

兰溪棹歌 | 27、金龙庙与板桥

兰溪棹歌 | 28、兰江边上的武安王庙

兰溪棹歌 | 29、女人最爱去的花园巷解元坊

兰溪棹歌 | 30、桃花坞里乐颜斋

兰溪棹歌 | 31、兰溪自古小苏州

兰溪棹歌 | 32、灵泉寺与告天台

兰溪棹歌 | 33、香菇(菰)老板退妾生子

兰溪棹歌 | 34、瀫水驿与鸬鸟船

兰溪棹歌 | 35、马鞍徐的美味

兰溪棹歌 | 36、仁惠寺前的灯会

兰溪棹歌 | 37、中秋日的偷瓜习俗

兰溪棹歌 | 38、横山殿求雨记

兰溪棹歌 | 39、寒食节的红杜鹃

兰溪棹歌 | 40、栖真寺畔的“三苏墓”之谜

兰溪棹歌 | 41、大云山、挂榜山、大寺山那些充满乡愁的地名

兰溪棹歌 | 42、东门外的五贤祠

兰溪棹歌 | 43、兰溪历史上的老“教育局长”李白夫

兰溪棹歌 | 44、摄胜楼前的猫竹

兰溪棹歌 | 45、洞源栖真院枯木复荣记

兰溪棹歌 | 46、胡应麟的二酉山房

兰溪棹歌 | 47、兴教禅寺豢龙潭

兰溪棹歌 | 48、东南西北中,兰溪在心中

兰溪棹歌 | 49、神池里的红蟹与仙人洞的云

兰溪棹歌 | 50、密山观音岩

兰溪棹歌 | 51、说说石关与嵩山两个古战场

兰溪棹歌 | 52、能仁塔院草深深

兰溪棹歌 | 53、杨家堰外打鸳鸯

兰溪棹歌 | 54、聚星楼里忆风流

兰溪棹歌 | 55、杨家堰外打鸳鸯

兰溪棹歌 | 56、范公墓与望云桥

兰溪棹歌 | 57、面朝蛟湖 菊圃花开

兰溪棹歌 | 58、永昌水流塔山西

兰溪棹歌 | 59、灵洞灵湖灵不爽

兰溪棹歌 | 60、钱王古井游埠茶

兰溪棹歌 | 61、陆鹤山的气节

兰溪棹歌 | 62、横山进士应浩

兰溪棹歌 | 63、金履祥吴师道诗学

兰溪棹歌 | 64、汇潭更比九曲多三曲

兰溪棹歌 | 65、杜秉彝的暮春行部诗

兰溪棹歌 | 66、磊渎坑边桃源景

兰溪棹歌 | 67、兰江上的悦济浮桥

兰溪棹歌 | 68、一自雪堂蝉蜕去,吟风嘲月更何人?

兰溪棹歌 | 69、县令汪国楠的纵囚事件

兰溪棹歌 | 70、山灵度荒观音粉

兰溪棹歌 | 71、神奇的官井水

兰溪棹歌 | 72、范氏奎章何处寻

兰溪棹歌 | 73、杨船山兰溪传道

三白草堂小李渔
他向世界白了三眼,一白为人须清白,简单点好;二白为市须傻白,糊涂点好;三白为文须明白,通俗点好。正所谓白一眼不足为奇,白两眼怦然心动,白三眼引人入胜,此为自由呼吸之三白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