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7
诗末自注“白鹤山去县四十里俗传白鹤真人炼丹之处也”,白鹤山去县四十里显然估大里程。
正德志山川篇载:白鹤山去县西北四十里,俗传以为白鹤仙人炼丹之所也。“西北方位”无误,其“四十里”也估大里程。
又据光绪兰溪县志载:东姚庄南。(前志)县西北二十五里,白鹤山寓焉。《明胜志》传为白鹤仙人炼丹处。明陆震诗曰:雨洗长空染出秋,逼人清气试霜裘。山输秀色满平野,月送夜凉归小楼。薑荐黄芽蒪赛酪,豆垂青角酒登篘。平生谁似程夫子,不逐晚山相对愁。
光绪志记白鹤山在东姚庄南,县西北二十五里,今应属兰江街道位于东姚南,何尖岗东。
白鹤山,白鹤仙观俗又称“白鹤经堂”与我家颇有交往,伯父曾与我说过,我胡氏道家每逢启建大型道场时都要去白鹤观道友处借法器设坛,听前辈们传说白鹤观曾出了个百岁白鹤真人,得道成仙后,乘白鹤升天,于是在此建了一座真人殿,供奉白鹤真人塑像,其真人姓名今已无人知晓。也有传说,白鹤真人本是天上仙鹤,因爱慕这里的山清水秀,环境幽雅,化身道人下凡,在人间炼制丹药,传道医疾,救苦解难,百年功德圆满显现真身返回了天庭,留下了不少强身祛病,延年益寿的仙方妙药。这些美丽的传说犹如长了翅膀的白鹤,在民间百姓中飞舞盘旋,也令我情不自禁的前往探究。
白鹤寿命较长,形象高雅,常于云天翱翔,不仅道教视为仙禽,百姓也非常喜爱,在民间常被当作吉祥与长寿的象征。这白鹤山的山名也许由此而得名吧!
据兰江街道何尖岗村何昌寿收藏的民国版《鹤麓何氏宗谱》,共十一册,含田地谱一册,其中《阳基图说》一文:“何氏之居在兰溪之西瑞山乡太平里白鹤山之右,去邑治二十五里,自柱竿山右龙落脉 ,至吴宅口、历莲塘,从蟠龙后山分支蜿蜒而行一里许,到后方递东姚为本族之阳龙,重重剥换,宛转过峡而来,到头顿起,尖岗成金星,体为后屏,翻身逆水,作巽巳山,朝乾亥向,左首外翁山到观音阁为内护;右首青龙山连带塘山为内护。敬六公始迁‘白鹤山’下金村湾,至五世清三公始卜居于尖岗,岁久族繁,因姓其地曰‘何尖岗’。南到永昌四里;北至东姚二里;东去戴阳后陆四里;西去下凌三里;兹绘阳基一图载于谱,以志卜宅之形,腾云图见左方。”图略。
地理方位清晰,去邑治二十五里与《光绪兰溪县志》所载吻合,四至、里程明确,及墓图也可为旁证。
宋南渡的鹤麓何氏三世祖讳六十号顺翁传记又载:“居本邑河西东井水阁隐居,读书於“白鹤山庵”……
又据兰江街道包村《鹤峰包氏宗谱》显然又以“白鹤山”而取名。元代时由包观魁迁至于此居住,里居图、墓图亦有白鹤山方位显示。
1943年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七)畈口之战,“白鹤山”成了附近一带的制高点,东可直下厚仁、西可俯瞰永昌、南可瞭望兰城、北可控制莲塘岗、东姚延伸至瑞溪数十个大小村落的大片低地平原。日军侵占兰城后,这里成了前沿阵地。
国军105师在王铁店村被偷袭后,另遣26师76团的一个连在“白鹤经堂”重建前哨,将连部驻扎在经堂,时年6月12日(农历五月初十)凌晨,日军企图重演偷袭王铁店的故伎,结果仓皇撤进畈口村。
此时,76团指挥部也从水亭移至“白鹤山”经堂,迅速调遣附近驻军合围畈口村。枪声四起,并有炮弹落入畈口村,后得知村民围困在内,只好又将炮弹打到村外,双方对峙战斗十分激烈。
下午2时许,日军弹药将尽,对外射击渐稀日军开始掩埋尸体并抓夫以作劳工18名,后被诬为战俘报功,将这十八名无辜农民绑到城东曹家福兴庵壕坑边,逐个砍头推入坑内。
村民闻讯被害之事,也曾延请我祖父胡修春设坛招魂归家乡。并在“白鹤山”西南麓斩草破土,堆筑衣冠冢一座,供被害者家属祭祀。
岁月沧桑,时至1993年6月,中央“851”电台在曹家原福兴庵地块发掘一堆骷髅白骨,并通知畈口村村委将其死骨运回。在原址往东二三百米处立碑安葬,坟碑额书“被日寇所害十八人墓。”碑石上款“公元一九四三年五月初十遇难”,又镂刻18名受害人姓名。此墓是日军在畈口村犯下不可抵赖罪行的铁证。
“白鹤山”也成了十八位无辜被害村民的长眠之地,愿苦难的冤魂在白鹤仙及山神的护佑下早日脱离苦海,仙化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