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6
风流艳说方玄素,
到处名山有马蹄。
怪道遗篇清如水,
原来高卧在寒溪。
这首诗寥寥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勾画出明代兰溪乡土诗人、布衣学者方太古栩栩如生的形象。诗后自注:
“明方太古,字玄素,家住寒溪上,因以为号,遊三吴,与杨循吉、都穆、文征明结社唱和。历八闽、匡庐、秣陵诸名胜,到处名士相引重。晚岁好道,建棲真楼居之,数年不入城市而卒。”
载于《市志》的传介,稍详于此记:
“方太古(1471-1547),字元素,自号寒溪子,一壶生,女埠人,幼时警敏,爱好吟咏。早年曾从章懋学,通《诗经》、《周易》、《春秋》。十八岁入太学,补为博士弟子员。后弃科举业,不应征召,致力读诗写诗。30岁出游三吴,又与姑苏杨循吉、徐桢卿、沈周、文征明等唱和,继又南游入闽,与名士林埜成莫逆交。出闽后,又遍历匡庐、九华、秣陵等名胜,乃侨居吴中。嘉靖初年(元年是1522),隐居于兰溪解石山(今马涧穆澄境),‘迹不出山,影不入俗。’晚年返居女埠故里,建寒溪书屋。地方潘杲与郡邑官吏,以及乡绅士人皆来求教。王阳明寓兰时,与其交往甚契。子孙三代俱工诗。方太古诗书好古,其诗颇似唐代孟郊、贾岛,大抵以感时愤俗之意之多。著有《易经发明》、《治学提纲》、《寒溪子集》。”
载于《鑑湖方氏宗谱》上的方太古传略,则与此传介完全相同。
从以上“记”、“传”可以知晓:生于明成化七年的方太古,一生中历经了宪宗朱见深(成化)、孝宗朱佑樘(弘治)、武宗朱厚照(正德)、世宗朱厚熜(嘉靖)四个皇帝,后世对其间除在位十八年的弘治朝稍有点赞语外,其他各朝都是没多少正面评价存世的。所以他十八岁入太学后,参加过了二次科举考试,就“弃科举之业”,不再参加科考,也不接受官府的征召去做什么事,就是“致力于读诗写诗”。三十岁后出去游历和交友,中年一段时间侨居于吴中,即今江苏苏州地方。《棹歌》诗后小记(下称“记”)与《市志》传介(下称“传”)载述不一致的地方是“记”称他“晚岁好道,建楼其楼居之,数年不入城市而卒。”好象是方太古晚年信好道教,造了个颇带道家色彩的“棲真楼”,作为隐居之所,“数年”以后就辞世“卒”于斯。而这“棲真楼”之址,有考称在今马涧解石山即穆澄源境内。而“传”则述称“嘉靖初年,隐居于解石山,‘跡不出山,影不入俗’”但后有“晚年返居女埠,建寒溪书屋”的记述,笔者意见,还是“传”所述为确。因嘉靖初年,方太古刚五十出头,(如嘉靖嘉靖元年,即1522年,方太古为五十一岁),与他七十七岁的寿命相比,实在难以说他为“晚年”,更难以说他“数年”后“卒”,最后也应是在女埠辞世。
本诗中首句及附记中对方太古的“字”,均写为“玄”,而《传》则写为“元”,对此,笔者则以为“玄”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较之“元”,“玄”的道家气息更浓一些。
本诗中“到处名山有马蹄”句,说的是方太古游历之处留下的印迹,也间接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方太古那个时代,方太古这一阶层的人们,出行主要的工具就是骑马或马拉车驾。“怪道遗篇清如水,原来高卧在寒溪”则是形象地形容了方太古的诗作,以及环境(居住等)对诗人诗作的影响。不可忽略的是:从志传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家族不同凡响的一点:方太古后“子孙三代俱工诗”。方太古子方选,字万中,号青崖,正德年生,著有《青崖集》。侄方侨(1506-1554),现尚存于家谱中诗尚有十数首。孙方尧治(1549-1612),字六如,明处士、诗人,著有《天绅集》。曾孙方登良(1589-1667),字元甫,著有《乐余居集》。
《鑑湖方氏宗谱》记载女埠濒临江滨,因多次发大洪水,诸诗录及前多宗谱为洪水淹毁,现有存于《四库全书》、《光绪兰溪县志》者,及《方氏宗谱》所载,都仅小部分,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