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1
逸老阁荒余碧草,
明因院古暗金沙。
御风且向东岩去,
闲依虬松看落霞。
《兰溪光绪县志》载:“明因教院,在瑞山乡西岩,旧名石佛。唐贞观中建。宋治平初改今额。(宋叶谦记)云:兰江之瑞山有山二,院者三。东曰广岩,中曰无垢,明因枕其西,林壑尤邃。山之穴于其中,可二百余丈。宅幽而势阻。沿麓而上,古木千章,坚筠万箇,环翠交阴,日月吐吞,云烟偃薄。居其下者,漫步不知寒暑,尝试登而览焉。高出云端,下闻泉流,挹山光之廻旋,蒞群木之俯仰。人迹罕至,鸟鸣更幽,精蓝胜概,信未有出其右者。(于石诗):丹崖翠壁数千尺,绝顶僧房三四间。老树倚岩岩倚屋,白云飞去又飞还。寺久废。岩下石佛尤存。(桉):寺在今二十都三图。俗称西岩寺。前志作县北三十都,误”。
叶谦生平不知。
于石,(1250——?)字介翁,号紫岩,晚更号两溪,兰溪人紫岩乡人(今灵洞一带)。生于宋理宗淳佑十年,卒年不详。貌古气刚,自负甚高。宋亡,隐居不出。为诗多哀厉之音,有紫岩诗选三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明因教院,今诸葛镇殿后朱村与仁塘村,永昌街道社塘村,百凤林村交界处。旧名石佛寺,俗称西岩寺。其地理形胜宋代叶谦和于石已有诗文介绍。近年,张晓敏君对其附近的丹霞地貌的多个石宕(采石场)做过仔细的探访,引起了轰动。如果再继续深入挖掘,探寻,其数量和面积或可超过龙游石窟。我推测,这大型的采石场也许是吴越战争时越国的藏兵和训练之所。
东岩寺,在童店村。昔日称于濲西诸寺之甲。宋乾德初,兰溪下方村方氏祖先清晏上人因爱其泉石在此创建,治平年间由皇帝赐额“广岩教院”。期间,多次续建。清同治间又重建。建国后逐渐败落。至“文革”时毁。十多年前,由当地善男信女重塑佛像,慢慢扩大。近年来,以童店村人俗名童冬水的释善智为首,重光庙宇,又成为一方宝刹。据《光绪兰溪县志》载:“广严教院,在瑞山乡。俗名东岩寺。宋乾德间建。治平中赐额(正德邑志)。乾道六年,教授包概为之记。宋末唐元章,明章迈俱有记。明凌瀚诗:古刹无人到,山门有客开。三春自芳草,二月落残梅。簷矮云底度,松高鹤远来。乾坤足生意,深院浸苍苔。章适诗:悬岩仄径几经穿,竹篠籘枝手自牵,残雪乱峰寒照日。暝云高树溼生烟。游频更爱交情澹,兴发那如就离颠。我亦心中无住著,喜君枯淡伴癯禅。
唐元章,兰溪三泉村人,一名太初,字子焕。唐韶弟。为文思院官,元兵入犯,与兄子唐良嗣守兰溪。战于黄盆滩,斩元将并破之,进兵扼守严州。擢为朝请大夫、知严州。与元兵相持二年,因粮援不继,力战死。
包概、章迈、凌瀚都为兰溪历史上较为知名的官员。
咸丰年间,太平军从建德寿昌一带欲攻打兰溪,寺中崇春和尚带了一帮和尚与附近村民,在建德小番岭和民团奋勇阻击太平军,成了兰溪建德两县民众至今传说的一大战事。
西岩寺、东岩寺,都为兰溪西乡的名刹,其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肯定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史迹,由于年代的久远,或为寺院的特殊性,那些风云之事已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了,我们只能从这些有限的诗文中去遥想。
在汪启淑的这首诗中,最为值得后人去追寻的是遗老阁中的主人,那个与在宋史中占据一定篇幅的方腊有交集的唐荛卿。
遗老阁,《光绪兰溪县志》有详细记载,有必要全文照录:遗老阁,在柱杆山北。宋宣和间唐荛卿建。(黄從彦记):唐公舜宾,养高物表,有年于兹。一日,大坐西茔(西边的坟墓)之上,慨然叹曰:“夫人之生,幼而随,长而弛,老而隳贼,躬于声利之机而不知其非者,比比皆是。吾将老矣!吾将怡吾情,适吾性,乐吾天真。其于选胜,筑幽以敞吾燕息之所者,诚不可缓”。逡巡却顾,得簷牙(应为檐牙,为檐际翘出如牙的部分)之西,審(审)方面势,架虚为阁,名曰遗老,遂前志也。观其直欗横槛,虚檽(梁上短柱)邃户(幽深的门户),与叉负揠植子材皆质而不华,雅而不鄙。玩用之物,亦皆称是。阁之内设胡床(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又称交床)肆,棐(疑为琹)几二。几之南,袭而挂者,则无絃琴。几之北,挺而直者,则灵寿杖。几之上,圆而轴者,则离骚经。方而注者,则铜雀砚。锐而纖者,则毛颖先生(毛颖,中山人。此指毛笔产自中山。毛颖,毛笔的别名,文中借作人名。毛,指兔毛。颖,指毛笔的锋毫。中山,战国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定县一带,以产紫毫毛笔出名)。劑而剡者,陈元居士(有解释说绛州松烟墨,从前句分析,似乎是裁纸刀一类)。几之下,石甕(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可以储山泉,石铫(铫,便携小金属锅。此指石锅)可以煮溪茗,石榼(古代盛酒的器具)可以提村醪(浊酒)。阁之外,其左,则方甃(以砖瓦砌的井),寒碧湛湛然,如青铜镜。其右,则石齿,漱清冷冷然,如苍玉佩。其前,则古木,干云霄,阴风击之,如翻云涛。其后,则重门曲扃(是指从外面关门的闩、钩等;上闩,关门;门户),俗夫扣之,如隔云天。公常鸡鸣而起,逍遥阁上,燕坐终日,维意所适,夜分乃寐,未尝少厌。若乃春昼舒长,幽葩吐芳,静捲珠簾,远迳清香,公方吟锦绣而倾诗肠,又安能穿红绿为少年狂者耶?秋霄凄凄,山月辉辉,玉露下滴,驚鸟南飞,公方挹素华而饮琼巵(一种古代酒器),又安能嗟摇落而为客子之悲者耶?夏暑如焚,公方灌凉飚而歌,南薰冬雪漫漫。公则披鹤氅而烹龙团,四时之间,出冰壶,入玉竇,胸襟空洞,无毫发尘埃气。其视莘野耕夫、磻溪钓叟、商山芝客、竹林酒友,垂白纷纷,无一日之暇。为何如公之兹止,其亦天赞之,休歟何者追胥之事,付应门之。佳儿金榖之事,付掌计之。愿吏、故衣青紫者,不得以势干。奋胆气者,不得以勇干。挟左道者,不得以术干。騁游说者,不得以辨干。有能穷古今外死生忘荣辱了万里于目击之外者,始可雍容外户,公方进之,解颜一笑,若夫怡神适性,乐天真于无涯之域,又孰得睥睨之。予讲学于望云之阴,与公数款,知其建阁之意,谨再拜以书焉。
2016年7月,我与本地爱好文史研究的拓碑能手陈小龙一起,在厚仁胡村捶拓明代祠堂碑时,发现其中记载了胡氏祖先与方腊的一段秘事,从而得知遗老阁的主人唐荛卿曾与胡氏祖先胡本初一起为保境安民组织当地民众抗击方腊的一段风云之事。
淳安人方腊(公元1048-1121年),于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10月举行起义,几乎摇动了宋庭的根基。
胡氏祠堂碑碑记中,记载他们的祖先组织抗击方腊的事件仅有23字,但《厚仁胡氏宗谱》有较为详尽的记载:忠翊郎茂十二公,宋宣和间偕唐荛卿举义旅捍御腊寇,以功授本职。在卷一《先宗外传》(世次未明,不宜妄缀,作外传以别之)有“忠翊公,讳本初。宋宣和二年,偕乡达唐公尭卿共起义兵,以拒方腊。贼降,至京师诬二家实同为乱。廷议,欲发兵屠之。潘大卿杲{潘杲(1088~?),字雉鸣,现兰溪女埠街道下潘村人(光绪兰溪县志记载,为纯孝乡大堰口,後徙桃花坞)。大观三年(1109)进士。历官光禄寺大卿。}以百口保其不反。时授荛卿成忠郎,授公忠翊郎。(起义兵事见郡县志)。
《光绪兰溪县志》卷三《义行》,对此事又有一些更为详细的记述:潘杲,字雉鸣,纯孝乡人,大观三年进士。历官光禄寺大卿直秘阁。徐贤良称其不合于时,而安于静。退,食贫以卒。士大夫皆称其贤。宣和初,方腊之乱,邑大姓唐氏胡氏纠义兵捍卫乡井有功。寇降,其党羽怨,诬二姓实同为乱。廷议,欲发兵屠戮。杲力为之辩,愿以百口相保。由是获免。二姓谢以金帛,一无所受。后子孙以宦显。
有资料表明,在组织民众抗击方腊的大事中,同时的董少舒(兰溪三孝子之一,因他与同乡陈天隐、金景文二人的孝行,宋廷曾敕“八行”,将望云乡改为纯孝乡,建业里改为循义里)也曾组织万家抗击。
董少舒(1092~1164),字师仲(府志作思仲)。兰溪望云乡鲁营坂(今女埠街道渡渎董店村)人,与陈天隐同乡里,世业儒笃行,著于乡党。父亡,负土筑茔,庐其左有灵芝生,盖紫干黄。时睦寇压境,妄称圣公,能役阴兵,愚民相咻归之。少舒援唐永徽中陈硕真(建德寿昌更楼人,又有说是淳安人)兴妖伏诛事,缀文示众,众悟。后捐资率乡人万家结义营曰鲁营,共同抗贼,保全万余户。宣和五年(1123),郡守范之才表闻于朝,诏恤其家。淳熙六年(1179),郡守韩元吉以乡有三孝行乃表其乡曰纯孝,里曰循义,以孝悌睦婣任恤忠和八字旌其门。咸淳四年(1268),知县沈应龙以金景文、及陈天隐、董少舒名请于朝,在县学后建祠合祀,名三贤堂。仍以其德应八行立八行碑。
按常理推,董少舒抗击方腊应与胡、唐二家联合一起抗击,但不知何故,董少舒结万家与方腊抗衡事,兰溪县志没有记载,而金华府志却有记载。这是历史的疑点,有待后来的史料发现。
最后,还是回到遗老阁的主人唐荛卿身上来。唐荛卿,身高八尺,差不多接近二米,能文能武,是当时兰溪著名的富户。山、田万顷,现今建德大慈岩镇的李村白山岩、唱歌山(赤姑坪,即赤姑山)一带都是他家的土地。与他家有姻亲关系的潘杲死后,唐家赠送土地给其安葬。离篁屿村东六、七里地的夏唐村都是唐荛卿家的范围,其逸老阁就在现今的甘溪附近的夏唐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