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正阳关的国民教育
高峰
一、
七七抗战爆发,短短几个月战火迅速蔓延到淮河之畔,1937年底,古城寿州上空突然出现肚子上贴有“膏药”的日军轰炸机,所谓国难,真正当头,人们拖家带口踏上了九死一生的逃亡之路。
1938年6月,县城第一次沦陷,所幸日军很快撤离。这年12月,县政府对全县的教育机构停办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全县乡镇71个(沦陷24个),保720个(沦陷231个),有县立小学94所,私立小学13所,短期小学93所,县立初中1所,社教机关2所,合计203所,全县无论沦陷区或非沦陷区,所有学校均已停办。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正阳关因其特殊的水陆地理位置,为日寇特别关注,县城每次遭到攻击,几乎同时,正阳关也没幸免于难。“日本飞机撂炸弹”,这是老一辈正阳关人刻骨铭心的苦难记忆。1938年农历四月初一,也就是寿县城第一次沦陷之时,日军第一次轰炸了正阳关。
这时,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为阻击日寇进犯华中重镇武汉,驻军大别山区。当他得知日军轰炸正阳关,料想大事不好,因为正阳关系淮上重镇,水陆枢纽,交汇淮、淠、颍,扼守鄂、豫、皖,这里正是日军妄图进军河南再夺取武汉的重要通道。于是,立即给蒋介石发去电报:“武昌委员长蒋3030密。据报本日10:07分有敌轰炸机3架在正阳关西、南、北三门共投弹十六、七枚,毁民房50余间,死70余人,伤120余人,内有兵三名,尚有两弹未爆发……中华民国27年5 月2日。”
文史专家汪洋老师寻访到今年已经90岁的赵永孝老先生,他说,四月初一日军轰炸正阳关他受的伤,曾到正阳关“卍字会”去“瞧病”,那两颗没有爆炸的炮弹至今还在南门外小河沟里。
农历四月初一仅隔一天,初三,日军又卷土重来,第二次轰炸千年古镇,人员死伤惨重,财产损失巨大。
所幸日寇攻下正阳关,旋而撤离,不知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样,正阳关顶多算是半沦陷区,相对安全,不像县城,三次沦陷后占领达5年多之久。因此,正阳关跑“鬼子反”的人们得知消息后,很快又返回家园。
二、
今年96岁的王护平老人回忆,(跑鬼子反)从重庆回到正阳关后,听说日本鬼子的飞机也轰炸了正阳,但没有派部队驻守。这时,镇子上跑鬼子反的都陆续回来了,人们的生活又归于了平静。
“我仍回到镇北小学,那时学校抗战气氛十分浓厚,宣传抗日、演抗日剧整天都轰轰烈烈的。为了筹办元旦晚会,白亚玲老师把她在南京音乐学院的同学,从大后方到正阳关探亲的音乐界专家请来当指导,主题曲《在太行山上》这支歌唱起来气势磅礴,开头、中间还有一段非常有激情的朗诵。在重庆时我就跟邻居姐姐哼过唱过。进队不久我就被选中担任了领唱与朗诵,因此情绪极为高昂。那位指导白老师都很高兴。”
元旦晚会实际也是一次文娱活动比赛。当时正阳关有三所小学,除镇北,镇南外,还有一所差一点的学校,结果镇北小学得了第一名。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二姐考入了安徽商业会计学校,大姐被镇北小学聘为教师。
那时,老师除白老师,时老师外,还有赵素娥老师、张百龄老师。其中还有一位叫梅伯英的老师,据说他参加过共产党,还是地下党的领导人,坐过国民党的大牢。梅老师看起来是个大大咧咧、诙谐幽默的人,他与同事们闲聊时说,被捕前,他做了一个梦,见到两只狗面对面在讲话,“二犬对话”那就是一个“獄”字啊,于是他便猜到了要坐牢,说得大家都笑了。
王护平老人提到的镇南、镇北学校,正是战时的正阳区国民学校。
三、
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绝续之秋,学校教育也遭受极度的摧残,校舍毁损,教师流离,儿童失学,战前推行的义务教育计划受到重创。为配合战时“新县制”的实施,当局对初等教育推行国民教育制度。将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与失学民众的补习教育合一,就是从幼儿园办到小学6年级,再办成人班和妇女班,学校分乡中心学校、保国民学校,“把儿童义务教育与成年补习教育两者合并为国民基础教育,在制度上也就把小学与民众学校合并为国民基础学校”,国民学校兼负“管、教、养、卫”的多重职能。
我手头有一份资料,是民国32年6月省教育厅分别对我县国民教育进行视导,其中涉及正阳区共5所国民学校,十分罕见,同时说明,在战时,这个“七十二水交汇”之地也不减繁华喧嚣。
一、寿县正南镇中心学校,校址位于正阳镇三元街,原为正阳镇三元街小学,民国28年改为正南镇小学,民国30年改为正南镇中心学校,民国33年改为正阳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时有1至6年级共8班,成人班94人,妇女班47人,全校共491人。校长翟耀华,教导主任王景桓,教师时佩明、秦俊民、时钟莲、李毓芬、王文锦、吕莲城、王静之。视导组认为,该校校舍宏敞清洁,学生普遍能注意听讲,“听者无倦容”,校长“教学经验虽差,而办学才能正富。所聘教员尚大致不差……”。
二、寿县正北镇中心学校,位于正阳关北门外城隍庙,原来是商业私立小学,民国28年秋实行政、教、卫合一制度,改为寿县正北镇小学,本年改为专任校长,与镇政府脱离隶属关系,民国33年改为正阳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有1-6年级7班共245人,成人班78人,妇女班45人。校长时钟嘏,教导主任杨寿田,教师李锦簃、徐宏春、周锦华、郑琰、王韫才。视导组认为“该校办学认真,校员多数称职,校舍敷用。
三、寿县正阳镇清真寺小学,位于正阳大东门内,成立于民国元年,原名正本小学。民国2年改为国民第二初级小学,民国18年改为寿县第八初级小学,民国23年恢复为正本小学,民国30年改为今名。校长陶绳武,教导主任胡擎宇,教师赵元九、杨少亭、周一鸣、杨剑秋。视导组建议“为学校配备公粮,以示回汉一视同仁”。
四、寿县正北镇北外四保联立国民学校,民国31年8月由四保联合成立,校址系用正阳关税(大)关旧址,有1至4年级4班共130人,无成人班和妇女班。校长李仲良,教导主任时企堂,教师杨署初、李治平、王宁平、张耀中,胡浦云、周德厚。民国36年校长为胡浦云。
五、寿县正南镇南外四保联立国民学校,位于正阳南门外鲁班庙,民国35年9月核准设立,有教职员工3人,1-3年级学生109人,分为两班教学,校长陈养廉。
十分遗憾的是,在民国32年(1943年)的《寿县正北镇中心学校》视导表中,没有找到王护平老人说的“那时,老师除白老师,时老师外,还有赵素娥老师、张百龄老师。其中还有一位叫梅伯英的老师”。
王护平老人不经意说到的这位梅伯英的老师可是大有头,他是中共早期党员,1932年受党组织秘密派遣,以正阳关小学老师身分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重建正阳关党组织,成立“正阳关特别支部”,任支部书记。遗憾的是,后来他自首了,从省反省院出来后,一边重操教师旧业,一边从事军统工作。解放后,接受管教,隐名埋姓,在家族“和春药房”抓药看病,直至老死。
1943年,父亲调离正阳关,王护平随家人去了立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