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诗歌创作年谱(1930-1949)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金克木是个中外融通的大师级人物,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等领域他皆有涉猎,他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学者,从1930年开始,金克木勤于诗歌创作和诗论探索,在《现代》《新诗》等一些刊物上发表过许多诗歌(后编为诗集《蝙蝠集》《雨雪集》),为国内“现代派”重要诗人之一。
评论家罗小凤认为:金克木在20世纪30年代对“纯诗”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释、建构与践行,其话语中的“纯诗”是使诗之为诗的一种质素,是新诗与旧诗、中国诗与外国诗共通的“诗”.具体而言,金克木认为纯诗是必然难懂的、主智的、小众的、有“无定形的形式”,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以智情合一的智慧诗、“不能一读即了解”的含蓄和外自由而内严密的韵律对其建构的“纯诗论”进行实践,反拨了初期新诗只注重“新”与“白话”而不注重“诗”的误区,切入问题的本体层面,发现了中国新诗建设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对1930年代及后来诗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912-1922年1-11岁
1912年8月14日,金克木出生于江西省万载县。
1岁多举家从江西省搬家到安徽省安庆市,5岁多回到故乡寿县。
3岁开始识字,背诵《三字经》,5岁前后背《论语》,上小学赶上“五四”念白话文。读过《新青年》合订本,小学开始接触新诗和唐诗三百首,兄长和老师讲授《诗经》,小时候去私塾读书,读过鲁迅作品《呐喊》,也读过杜甫、李商隐、吴伟业、黄景仁的旧诗,新学识开始读物是《饮冰室文集》《新民丛报》等。
1923年12岁
小学毕业,看过冰心的《繁星》《春水》,开始模仿写新诗,诗题是《荷花》,被教员抄在壁报上。
1930年19岁
7月,离开家乡到达北平,在窘迫中开始艰难的“北漂”生活,作新诗《觅醉》。
1931年20岁
辗转于免费的北平公立图书馆、开放的大学课堂,并结识周围各式各样的青年友人。在《益世报》发表了译诗《梦景》,为第一篇刊出之文。
1932年21岁
冬,经济难以为继,前往山东德县师范讲习所当过教员,教语文。
正式开始写新诗,寄往杂志。遥识戴望舒、施蛰存。“在黯淡的煤油灯光下,我提笔写出了诗《秋思》。随后又连写了几首都寄给北平(北京)的友人……结果是几首诗在当时唯一能继续出版的大型文学杂志《现代》上刊登了出来”。
和徐迟一起向《现代》投稿,《秋思》六首发表却没有稿费。
1933年22岁
暑期,回北平。至北大旁听德文、日文、法文课。读沙玄文章,迷上天文学。
年底,施蛰存写信介绍,得识徐迟。
新诗陆续刊于《现代》。《诗四首》(秋思、晚眺、古意、眢井)刊《现代》1933年第3卷第1期。《诗二章》(黄昏、灯前)刊《现代》1933年第3卷第6期。《旅人外四章》(旅人、愁春、生命、年华、默讼)刊《现代》1933年第4卷第1期。
1934年23岁
开始“柏拉图式爱情”,金克木在北大法语课堂上认识初见“保险朋友”卢希微,为她写了一句诗:“记得我们并肩走过百级阶梯,记得你那时的笑,那时的春衣。”后来,金克木怀念卢希微,还先后于1934年《现代》第6卷第1期上发表了《镜铭》,在1936年《新诗》上发表《雨雪》;旧诗集《拙庵诗拾》收录旧诗《得卢君书却寄》《有忆》。《文艺风暴》第1卷第2期发表《黑衣女》。同年12月,金克木翻译出版了世界语著作《海滨别墅与公墓》。
《诗选》(镜铭、十月之夜)刊《现代》1934年第6卷第1期。
1935年24岁
经沙鸥介绍,入北大图书馆任馆员,从事创作与翻译。
在《现代诗风》第1期上发表《春病十首》(淹留、雪意、有遇、晨兴、听琴、风夜、灾祸、羞涩、夜行、神诰),在《文史春秋》第3期上发表《少年行(甲)》。同年3月,金克木在《文饭小品》上发表了诗论《论诗的灭亡及其他》。
1936年25岁
从北京大学图书馆辞职,赴南京。
由南京赴杭州,戴望舒来见。把《通俗天文学》稿子托上海曹未风去卖给商务印书馆。戴望舒来杭见我译天文学,大为惊异,写出一首《赠克木》,其实是“嘲克木”。我也写了一首《答望舒》,刊登在徐迟和路易士主编的《诗志》上。
《美人辑第一》(美人、老牛)刊《绿洲》第1卷第1期。《亡魂》(美人辑第二)刊《绿洲》第1卷第2期。《答望舒》刊《诗志》1936年创刊号。《情诗习作》(雨雪、肖像、邻女、招隐)刊《新诗》第1期。《忏情诗》刊《新诗》1936年第2期。《知识》刊《论语》第83期。
同年春天,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诗集《蝙蝠集》,收录了金克木1930年到1936年所作的新诗。
陆续在《新诗》第1期发表《雨雪》《肖像》《邻女》《招隐》;在第2期上发表《忏情诗》;在第3期上发表了《鸠唤雨》。
1937年26岁
抗战爆发,金克木从北京出发前往武汉珞珈山,加入何容主编的《抗到底》杂志社当编辑。1月,在《新诗》第4期发表诗论《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署名柯可。7月,在《新诗》第2卷3、4期合刊上,发表诗论《杂论新诗》。《论书评》刊《益世报》1937年7月8日“读书周刊”。
1938年27岁
经曹未风介绍前往香港《立报》任国际新闻编辑,在香港将近住了一年。在《广西日报》的南方副刊上发表政治讽刺诗《乌鸦》。
1939年28岁
任教于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学和湖南大学,教法文,自学拉丁文,夏天到达昆明。
1940年29岁
去重庆赶上大轰炸,秋天到达贵州遵义。
1941年30岁
6月,经昆明,从缅甸转往印度,任《印度日报》编辑,后又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
《拟寓言诗五章》(风信鸡、知了与蚂蚁、青蛙与黄牛、城里的狗、乌鸦与狐狸)刊《抗战文艺》第7卷第4、5期。《诗二首》(《澜沧江上》《怒江》)刊《贵州日报》1941年9月12日。《昆明作二章——赠北汜、文涛》刊《贵州日报》1941年10月6日。
1942-1945年31-34岁
在《印度日报》当编辑,1943年到达鹿野苑随印度大学者㤭赏弥读梵文、巴利文,学习研究印度文学。
1943年,出版印度文学专著《甘地论》,署名止默。同年,金克木将译诗《泰戈尔诗一章》送给诗人徐迟,于《时代生活》第1卷第5期发表。
1945年翻译了泰戈尔回忆录《我的童年》,同年在《诗文学》上发表《风雨天竺序曲》。
1946年35岁
回国,在武汉大学教书,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同年和武汉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唐长孺的妹妹唐季雍女士结为伉俪。
诗《医生》《云》发表于10月1日《大公报》。12月2日在《侨声报》发表《小夜曲》。
1947年36岁
遭遇“六一”惨案。“学生宿舍突然深夜被军队包围,开枪打死三个学生,捕去五位教授:工学院机械系的刘颖,外文系的缪朗山、朱君允(女),历史系的梁园东,哲学系的金克木。”(《珞珈山下四人行》)。
《少年行·丙》于《诗音丛刊》第1期发表;《心病》于《书报精华》第35期发表;《古庙》于《大公报》4月29日发表;《春夜》于《大公报》7月6日发表。《秋歌》《留给我的孩子》《记事珠》《窗》四首诗未发表,收录在《雨雪集》。
1948年37岁
从武汉大学转到北京大学,任东方语文系教授。
《散章辑》于《中国新诗》第3期发表,《流星》于《新诗潮》第1期发表。同年出版译书《高卢日耳曼风俗记》,《秋歌》刊《文讯》新9第3期。
1949年38岁
1月17日《默祷》在《益世报》上发表。后,停止新诗创作。
1950年39岁
3月5日,参加戴望舒追悼会。
11月7日,联合发表“北京诗歌工作者抗美援朝宣言”。
1986年75岁
出版诗集《雨雪集》,收录1936-1985年间发表的和未发表的诗歌。
1990年79岁
《中国新诗库:金克木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1999年88岁
《挂剑空垄》(新旧诗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2000年89岁
因病在北京去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