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城记

百科   2024-11-18 13:15   安徽  

寻城记
—以丰庄地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高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寿县丰庄铺地名演变以及对丰庄境内旧志中所载的寿春城、苍陵城、刘备城遗址进行探析,以文化随笔的形式,揭示地名文化中的蕴藏淮楚文化因子,通过整理考证,钩沉古今,释放地名文化价值,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从而以淮楚地域历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关键词丰庄铺、寿春城、苍陵城、刘备城遗址

寿县丰庄镇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处,东临涧沟镇,东南与双桥镇一渠之隔,南、西南与正阳关镇毗邻,西接正阳关农场,西北及北濒临淮河,与颍上县、凤台县相望。丰庄镇境内素有“一滩(淮河河滩)五湖(肖严湖、袁家湖、丁家湖、薛家湖、寿西湖)四岗(牛尾岗、试网岗、柴岗、刘岗)”之称。如果从空中俯瞰,国道328从中穿越,南墩北圩,堆坊庄台,被寿西淮堤紧抱怀中,而淮水在苍陵故城处曲折东去。金秋十月,沿着淮堤向南,左手稻菽飘香,右手淮水汤汤,四望岗头、五里铺里,正阳关隘,近在眼前。

寿县丰庄镇是淮畔古铺,地名演变,旧志里说,丰庄铺源于烽村,烽村又出自烽水。后来,又演称为“荒庄”,直到现在的“丰庄”,正反之变,按照现代说法,最能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好,也实现了美好的向往。丰庄之谓,岁稔年丰。乡野之中,我们寻访历史深处的寿春城、苍陵城、刘备城遗址,揭开藏匿在乡野中的文化密码。

一、

丰庄铺为寿州城与正阳关之间古代递铺。正阳关位于淮河南岸,扼守淮河、颍河、淠河三水交汇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和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铁打的寿州城”的屏障,历史上攻打寿州的战争,首先必夺或必守正阳关。

如今,丰庄毗邻正阳关,境内苍陵城、刘备城、张飞台等遗迹等,正是历史上从正阳关攻取寿州,必经丰庄铺的明证。丰庄既是递铺,又是传递战争信息的烽火台,更是古战场。因此,丰庄史上称为烽村。

宋代以来,丰庄设递铺,明代称荒庄铺、清代又称丰庄铺、方丈铺等。古代从寿州到达六安州有三条古道,这里是西线古道。清朝光绪年间,寿县设三乡,东乡长丰乡,南乡裕民乡,西乡保义乡。丰庄铺属西乡保义乡。据退休干部朱传香早年寻访,丰庄铺原位于国道G328路北五里的寿西湖洼地,是州城西南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集市。原有一座寺庙,现已不存。庙的方丈叫释布远,此人慈悲为怀,广施善行,爱心普济,深受敬待,久而久之,周围的人们就把丰庄铺称为“方丈铺”。现在,庙前的那棵百年银杏,至今犹在,干高丈余,两人合抱,枝叶繁茂,秋日金黄,白果累累。20世纪80年代初,据祖居于丰庄铺的一位80多岁的纪老奶奶说,她小时候就见过这棵银杏树,当时,树干细小,不盈一握,迄今已逾百年。或许年代悠久的缘由,附近村民,视为神圣,倍加保护,人们在树前礼拜,供以鸡蛋、果品等,焚香鸣炮,其中有来自颍上县、凤台县一带的群众。

丰庄作为乡镇一级的行政建制较迟。1964年为十字路公社,1969年并入正阳人民公社,1970年由原正阳公社的刘帝、合庙、瓦房、魏庙、薛湖、花圩、五里、马圩、十字路大队,菱角公社的丰庄、康圩、吴圩、曹洼大队重新组成十字路公社,公社驻地是离丰庄铺五里外的张家圩。

1972年十字路公社更名为丰庄公社,1983年丰庄公社改社为乡,1992年撤区并乡,丰庄镇建制未动。同年增设丰庄街道,同时还保留丰庄村,驻地丰庄铺。也就是说,那时,由古丰庄铺衍生了三个“丰庄”地名,即丰庄镇、丰庄村、丰庄街道同时存在。1996年3月撤乡设镇至今。2008年丰庄街道、丰庄村并入薛湖街道,现在的镇政府驻地为薛湖村。

国道G328前身为寿霍路,是民国时期修建的蚌(埠)叶(集)路的一段,先为土路,晴通雨阻,崎岖狭窄,日渐损坏,建国初期,得到重建。1970年寿霍路作为07030国防公路进行全线改建,进行截弯取直,加宽抬高路基,修成渣油路,1976年9月底竣工通车。

1972年十字路公社更名为丰庄公社的时候,寿霍路穿境而过,路南和路北的大片地域纳入丰庄公社管辖,原来公社驻地张家圩已不处于公社的中心地带。又因为张家圩地处沿淮洼地,易受涝灾,交通不便,1972年丰庄公社搬迁至现在的国防公路南坡,在一片田地和水塘中兴建新址。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陆续迁来,远近居民,来此经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政府加大集镇建设力度,集市街区,发展迅速,工贸活跃,市场繁荣,曾经的古代递铺,如今,省道临叶路升格为G328国道,丰庄镇已经成为国道旁的一颗亮丽明珠。

丰庄镇古老地名在漫长的演变中,不论原先的烽村,还是后来的荒庄铺、方丈铺,直至最后的丰庄铺,既有谐音的演称,更寄托了人们丰物岁成的美好向往。

二、

寿春地名,最早见于《史记·楚世家》:“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寿春,命曰郢。”

郢都寿春城遗址在哪里?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寿春人就开启了真正的寻“郢”历程。茫茫史海,学者们经过考古,最初梳理出“县西四十里说、丰庄铺说、和今县治说”等几种说法。

“县西四十里说”来自《太平寰宇记》:“淮南道寿州,废西寿春县在县西四十里。”《寿春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北临淮水,西寿春中有楚王祭淮坛。” 《水经》:“淮水北迳苍陵北,又东北流迳寿春故城西即是也。”文献种种说法,都提到寿春城北临淮水,位于苍陵城东北,具体地点,一时无法确定。

这种猜想到了清朝嘉庆十三年,与寿州同城而治的凤台县知县李兆洛将寿春城遗址明确锁定在今天的丰庄镇。

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江苏阳湖(今武进市)人,嘉庆乙丑(1805)进士,清代中期的著名学者,阳湖文派的代表作家。创立"养一学派",被当世推为"通儒",影响尤大。李兆洛又是一位文献家。嘉庆十三年(1808)至十九年(1814),李兆洛任安徽凤台县知县(兼理寿州事),政绩卓著。为政之暇,李兆洛积极从事文献活动,纂修《凤台县志》十二卷,编辑《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十六卷、《小山嗣音》四卷,对寿州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李兆洛在《凤台县志》上说:“以今地考之,废西寿春县当在今寿州境距域西南四十里之丰庄铺,值淮水东北曲处。《水经注》所谓烽火受淮于烽村南即北,丰或即烽之讹,今其城亦无迹矣。”这个说法一直持续到160多年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3年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寿县博物馆派员组成楚都寿春城遗址调查小组,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寿春城考古工作。先后调查了当时的丰庄乡涧注村、梨树乡团城村、瓦埠镇、城关镇、东津乡、城南乡、八公乡,凤台县城关镇,淮南市蔡家岗等地,最后确定寿县城及城东南地区可能是楚寿春城遗址,通过钻探试掘等,寿春城地望及范围呼之欲出。

李兆洛误将丰庄铺定为寿春城遗址是犯了两个错误。第一,误解了《水经注》肥水条:“(羊头溪)北迳熨湖,左会烽水渎,渎受淮于烽村南,下注羊头溪,侧迳寿春城西,又北历象门,自沙门北出金城西门逍遥楼,北注肥渎。”郦道元是说烽水于村南受淮,烽村应在淮北,丰庄铺处淮河南,自非烽村,观察这段淮水,未曾有过大的摆动,可以排除烽村原在淮河之南的假设, 而且《水经注》明说烽水于烽村南受淮后,下注羊头溪,羊头溪经熨湖,又经寿春城西,可以断定,寿春城不在烽水流侧,更不会在烽水受淮处。第二,误将苍陵城当作寿春城。

李兆洛的“西四十里丰庄铺说”自然被否定。

然而,李兆洛一句“《水经注》烽火受淮于烽村南即北,丰或即烽之讹”,衍生出烽村、丰庄铺、荒庄铺、方丈铺等。其中饶有趣味的是,后来,荒庄铺又对立反转为丰庄铺,一个“荒”字变为“丰“字,体现了地名文化深䆳的内涵。

三、

当我登上丰庄镇涧洼村境内宽阔的寿西淮堤,堤顶之上,惊现一座四方校舍,门口挂着“颂淮小学”的牌子,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命名。

此刻,从校园内传出阵阵朗诵声:“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

一代文宗韩愈的《嗟哉董生行》名为写安丰董召南,实在是在颂扬淮水之畔的寿春啊。

这些美好的文字出自“颂淮小学”学生之口,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又意义非凡。

颂淮小学创建于1956年,原名涧洼小学。1998年寿西淮堤工程指挥部重新选址,在春秋时期古寿春苍陵城遗址上新建了颂淮小学,正是出自颂扬母亲河,追寻古苍陵城,发扬淮河儿女的优良传统的主旨。

校园绿地,以休闲小道的方式,标注和重现了淮水、颍水、淠水的流向图。

1958年寿县文物普查工作组在冯小庙村淮河南岸发现苍陵城遗址。城址东西残长约1500米,南北宽700米,海拔28米,与淮河大坝同高。城址北面因临淮水,长期受冲刷,在断面出现了大量的筒瓦、板瓦、半瓦当和陶井圈等残片。

1983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试开探方,出土遗物有陶豆、陶钵、筒瓦、板瓦等,初步判定为战国晚期或西汉前期。据《水经》记载:“淮水北经苍陵城北,又东北流迳寿春故城西即是也。”《水经注》载:“淮水又东流与颍口会,东南经苍陵城北,又东北流经寿春故城西,即楚考烈王自陈徙此……” 明确指出苍陵城在北魏年间的具体位置,这是苍陵城位置的最早记载。

神奇的是,附近百姓,口口相传,代代相袭,也称为苍陵古城。

遗憾的是,2001年7月淮河河道拓宽工程,苍陵城城址大部分被淮河淹没,没有来得及再次考古。无址可寻,苍陵城修建时间成为谜团。

历史有时只是开个玩笑,正如为你“关上一道门的同时,又给你开了一扇窗”,在后来的淮河退建工程施工中,苍陵城又被挖出来了,出土多件青铜器。苍陵城出土商代铜器的意义,为寿县地区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把寿县地区人类文明史再次向前提了近千年。

其中一件商代饕餮纹铜铙至为珍贵,是寿县地区出土的年代最 久远的青铜打击乐器。铙又称为钲或执钟,古代用于军旅、祭祀、宴乐等,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说文》:“饶,小钰也。军法,卒长执饶",又有《周礼》:"以金锐止鼓。"说明饶是退军的一种器械,击饶用来警示停止战鼓,似后来战斗中的鸣锣收兵。

苍陵城遗址位于淮水、淠水与颍水交汇三岔口处,是水道的交通要塞,战略重地。据此,上可拒上游来犯之敌,下可震慑淮河下游平原,跃马平川,一统淮河两岸。古人傍水而居,临水而城,客观的水利自然环境,为苍陵城的筑造提供了客观条件。

四、

行政区划的变更,有时是不讲道理的。“正阳八景”之一“刘备城遗址”,现在脱离了正阳关辖区,属于丰庄镇湖沿村。

明嘉靖《寿州志》上有刘、关、张三城的记载。王湘《安徽寿县史前遗址调查报告》上说:“正阳关附近,又沿着淮河的南岸寻访到刘备城、关城、张飞台等古代遗址三处。”

有人考证,历史上的东正阳城即今天正阳关镇,西正阳则是淮河对岸,颍河入口处的颍上县八里垛。还有人提出“刘备城遗址”从地理上来考察,应是东正阳城城址。

湖沿村过去曾为十字路公社刘帝大队、丰庄乡刘帝村,2008年与瓦黄村合并成立湖沿村后仍沿称刘备城,群众俗称“刘备城子”。

“刘备城遗址”位于正阳关东南4-5里,遗址突兀,形似庄台,四周低洼,良田沃野,远远望去,绿树中隐现屋舍栋栋,颇为雄壮。刘备城呈东西长、南北窄的船型形状,城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55米至约170米不等,周长约为1500米。

“张飞打个盹,刘备修个城”。

相传,蜀魏两军鏖战,杀得昏天黑地,刘备最终兵败,被曹军一路追至刘备城。当时,人困马乏,又无处屯兵,张飞和将士们只好席地而卧。就在他们小憩的工夫,刘备撒土成城。张飞和将士们一觉醒来,觉得鞋内岗土硌脚,纷纷脱靴倒土,堆成高台,即是张飞台。

有这样的民间传说故事,我们就不要再费劲去探讨此城是不是真的为刘备所筑了。

从历史资料看,寿春大地,三国遗址处处,百炉镇、团城子、邓艾庙、荀彧墓等。但是,《三国志》《三国演义》上从来没有刘备到过寿春的记载。

王湘《安徽寿县史前遗址调查报告》:“刘备城村东北距寿县城约21公里,西北距正阳关约2公里。正马公路在村南通过。相传此为刘备屯兵之处,环绕村周,尚有土城遗迹。废城是一个东西走向的长方形,最长处约490公尺,最高处尚有14公尺,宽约190公尺,东南西北两角,各有十余公尺宽之缺口一处,颇似城门。废城之内有近似汉代的陶片及砖瓦,但为数极少。从废城至西北角起,到西北部之缺口处,这一段的城墙上以及城墙下,都有近似龙山文化的陶片,并且在城墙外边上还可以看见露出的文化层,文化层位在是段城墙高度的中部厚约1、2公尺,其上有厚约2公尺不含遗物之黄灰土一层,其下是黄褐土。据文化层堆积之情形,可以判定它绝不是筑城时从他处搬来的灰土,出现于城墙中的缘故,是因为筑城时城墙就是依着先前就在的遗址高台筑成。”

张飞台在刘备城的西北,是一个高约4公尺,直径约80公尺的土台子,其上多为荒田,并且有很多近代的墓葬,台上及近台角处,都有近似龙山文化或近似殷代的遗物。

看来,刘备城遗址与淮淠沿岸洼地的庄台子是有区别的,它是固有的史前文化遗址。

刘备城遗址最高处,旧时有一座古庙,俗称“小庙子”,不知何时何人所建,今遗有“庙埂子、庙架子”。大水冲坏了龙王庙,千年以往,祖辈人家,依然固守高台,屋舍相连,鸡犬相闻。城内城外,到处都能捡到灰陶瓦片,断砖残碣,如家常便饭。老人说,20世纪七十年代庄台上挖出大量子弹及弹壳,说明这里不仅远在三国时期,近代北伐战争,也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传说中的“南洋打北洋”,至今被村民津津乐道。

地名文化是长期积淀而成的,这种自然的积淀不仅漫长且有很大的偶然性。丰庄地名文化的产生和演变是淮楚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它地处战国晚期楚国都城附近和毗邻淮河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产生的。特定的方位、范围及形态的地理空间给予共同约定的文化符号,真实反映丰庄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经济特征、宗教神话、生活方式和风俗等。把千百年来积淀在地名上的文化能量释放出来,反哺乡村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介绍:高峰,男,1965年6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政协文史专员,原寿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寿县文史资料》执行主编。


水泊寿州
文学创作和地方文史研究发布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