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蓄谋已久”的诗歌雅集
高峰
今年5月的一天,“老汪带你逛古镇”抖音发了一条“弄璋唱和诗稿”的视频,画面呈现的是:一册古旧发黄的线装诗集,一位花甲又五老人的“弄璋之喜”,一网打尽民国晚期从蚌埠到正阳关淮河沿岸的诗家。民间孤本,不可多得,此等雅事,出现在文武兼修的正阳关也属正常。看我兴趣极大,汪老师顺水推舟,请我帮忙谋求复印。这样,我可以正儿八经拿来“研究研究”。
4个多月的炎天沸地终于熬过去了,寒露时节,我和葛厚军、王晓珂来到正阳关,在《正阳关镇志》修志办公室李天仁主任、汪洋老师陪同下,在寻访了“正阳关石锁”“十八番锣鼓”后,最后得见《弄璋唱和诗集》的“庐山真面目”。
一、
如果从空中俯瞰,正阳关地势的险要,像是卧在淮水右岸的一条大鱼,露出灰黑的脊背,城垒之中,绵密的瓦脊就是大鱼的鳞片。目光从沘口颍尾向东转移,南湖晴光之外,就是正阳八景之一的“刘备古城” ,洼地之上,堆坊座座,牛家堆坊、宋家堆坊、汪家堆坊、孙家堆坊、石堆坊、南皮家堆坊、东皮家堆坊、老堆坊和新堆坊……
“堆坊”就是“堆房”,是为贮藏之所。现在所称的“堆坊”是指堆放粮食谷物的仓库,聚族而居,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再在“堆坊”前冠以姓氏。据老辈人说,久而久之,“堆坊”由原来堆放粮食谷物的仓库变成了某些有一定财力、势力的大家族的代名词。
寿县牛氏,于明成化年间因避祸乱自河南汝州鲁山迁正阳关东牛家堆坊。迁居以来,以羊石自况。始有兄弟姊妹9人。当初避难时,其祖将铁锅砸为九片,各执一片,以待乱平寻会时合锅为证,故称‘破锅牛’。今天的牛家堆坊位于丰庄镇前圩村解放前,牛家堆坊是地主庄园,过去宅地百余亩,屋宇井然,厅堂富丽,庭院花卉,四季绽放。沟塘环绕,土坝高墙,固若金汤。
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牛家堆坊第十五世传人牛小村,还愿时出资修建凤台县茅仙古洞中殿,因种种原因没有完工。时隔42年后,即清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其子牛亮臣继承父志,重招工人,“庀柴于林,辇石于山”“使中殿葺而新之。”今天的茅仙洞中殿前仍然屹立着“重修中殿”石碑。
牛德朋告诉我,他的太太(曾祖父)牛亮臣育有七子,不知怎的,缺少老二。按顺序分别是:长子,牛友苔,字克崟。次子缺。三子牛仰青,字克嵚。四子牛景伦,字克崑。五子牛鲁瞻,字克嵘。六子牛幼丞,字克巌。七子牛慕西,字克㟆。崟、嵚、崑、嵘、巌、㟆,哪一个字不是寄望于高峻超拔?
牛家堆坊第一位名人就出现在正阳关,他是牛亮臣之子牛克嚴,号幼丞,以号行世。牛幼丞民国年间任“安徽正阳关商会”会长。《寿县志》记载:“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视察淮河来寿县,抵正阳关……由当
地商会会长牛幼丞、缙绅代表皮寿山等人陪同……”“私立淮南初级中学,校址在正阳关。民国34年(公元1945年)秋开学。该校系正阳镇商会会长牛幼丞倡办,县拨枸杞园湖荒地670亩,以其岁租收入补助之。初设两班,后保持6班,在校学生200名左右,教职员工15名。1949年初停办。”
这本《弄璋唱和诗稿》的主人就是来自牛家堆坊、大名鼎鼎的正阳关商会会长牛幼丞的哥哥牛仰青。
二、
古人有“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这样不凡的胸襟。牛仰青排行老三,同样也不输其弟,把生意从正阳关一直做到蚌埠街。
牛仰青生于清光绪8年(1882年)。他和弟弟、老六牛幼丞弟兄俩当时都在正阳关经商,开有粮行、盐行和商铺。1937年6月20日,牛仰青还曾作为正阳关绅商代表,和时企周等人乘轮船赶赴蚌埠,会同各县代表转京,到铁道部请愿,要求早日动工修筑蚌(埠)正(阳)铁路。
上世纪四十年代,牛仰青旅居蚌埠经商,开有亨达公司和中李盐粮行,生意越做越大。
江淮中学(今蚌埠市第二中学),为蚌埠转运业同业公会捐资创建于1928年。“蚌埠转运公会,有鉴于此,爰不揣绵薄,慨然以捐资兴学,为地方倡。于民国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复由大会票选牛仰青,王佩之,史雅亭,李沛生,李拱宸,胡汉卿,侯干卿,高少兴,高月峰,张献廷,项允诚,刘华轩,萧达夫,等十三人为筹备委员,以宜为识途之马,勉効驰驱,参与筹备……划定蚌山西南旷地六亩六分,为本校校址,背山面野,风景清幽,最宜读书讲学之所。
然后“公推李沛生为主席,复举孙元甫,董京生,时荫伯,为财务股,王佩之,牛仰青,胡汉卿,为视察股。刘华轩,萧远夫,张近愚为事务股。于是校董会之组织,益臻完备;本校之进展,亦与时俱增。于二十三年秋季,增设高中本年秋即设幼稚园。将来蚌埠子弟,自吚唔学语,以迄高中毕业,可不出国门一步。所以为青年学子计者,固无微弗至也。”
羊石牛仰青慷慨急义,捐资助学,他是私立江淮中学的筹备委员和董事。
私立江淮中学不光历史悠久,还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1930年10,中共长淮特委(蚌埠特委)在蚌埠成立后,重视在学生开展运动。“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消息传到蚌埠后,江淮中学的学生更是一马当先,学校团员和部分进步学生遵照长淮特委通知,迅速行动起来,他们走上街头,进行抗日宣传,开展抵制日货活动,发起支援东北义勇军的演剧募捐。成立江淮中学“抗日救国会”,尤其是组织的义勇军“援黑队”北上东北,奔赴黑土地,参加抗日,名噪一时。
三、
1947年11月8日,65岁的牛仰青老来得子,成就弄璋之喜。一位叫靳错盦的“后学”为《弄璋唱和诗稿》作序,以骈文的工整奇丽道出这一场““蓄谋已久”的诗歌雅集”的由来:
“牛君仰青,抱伯道之痛,花甲逾五举一子。贺客盈门,先生吟七律二章以志盛。一时和者甚众,盖因先生之喜,而喜其所喜也。先生惧其散失,裒为一帙,付诸手民,以垂奕世。停轩寿城时,嘱㒒片言,弁诸卷首,嗟嗟、莺鸣求友,蝉噪连枝。叔孙得子,恰当胜适之年;司马诞生,早符英啼之瑞。东鲁诗礼,西台箕裘,可预卜矣!㒒也稽琴阮啸,岛瘦郊寒。高山流水,虽见赏于钟期,而抱璞怀真,难徵信于郢国。既承青眼相加;敢以白眉自秽。玑辞瑰句,齐祝长年。下里巴人,愿为短引。”
夜半十分,一封电报从正阳关插翅飞到蚌埠,侄子牛铁如代为译出电文,原来是得子佳讯,主人宾朋,满座欢喜……牛仰青自己说:十一月八日幸生一子,阖家欣喜过望……率赋二律,直抒胸臆:
一、
一电飞来夜半时,竟教犹子手先披。
连声佳讯刚传至,满座宾朋喜不支。
口口自应遵节约,联欢聊以赋新诗。
藐躬敢与仓山比,六五生儿未觉迟。
二
汤饼筵开天爵堂,多情中表快称觞。
爻占一索真堪庆,酒饮千杯醉欲狂。
曾记祥麟呈孕育,敢夸威凤继书香。
待看赤子成婚日,还冀天年假我长。
四、
一时亲友,和者甚众,林林总总,不下120余篇,遍及蚌埠、阜阳、怀远、定远、五河、凤阳、凤台、霍邱、颍上等沿淮市县,其中不乏寿县、正阳关的名士,比如常蕃侯、耿仲夷、芥航、吕眠佛、徐治平、盛剑虹、郝耕耘等。依我之想,唯独缺少不应该缺的其兄牛幼丞,但也情有可原,这位赫赫有名的正阳关商会会长,此时,也许已经隐约听到了解放战争的隆隆枪炮声从淮海战役传来,政商出身的他,前路迷茫,可能没有写诗的心思了。
但是,悠哉游哉的雅士还是大有人在,比如正阳关吕眠佛先生是不可或缺的。此人做过官,发了财,有文采,后以佛门居士,捐施寺院,以社会贤达,建校办学。此时,他和牛幼丞等在正阳关大王庙共同创办的私立淮南中学第一届学生刚刚毕业。“麟凤待占玄语记,熊罴叶梦太人诗。复兴事业需年少,莫道蓝田玉种迟。”他在诗中提到国家复兴大业正需后起少年的担荷,的确令人振奋。
正阳关名人辈出,俞扶九算是一颗巨星,因此,俞姓也是大户,俞季和与牛仰青称为“中表”亲戚,牛兄生子,俞兄做起了“干爸”。 在唱和诗人中,俞季和是个意外,牛仰青老来得子,他忙得最是欢快。
牛仰青原诗有“汤饼筵开天爵堂,多情中表快称觞。”之句,说到自己做起了“摔手老板”,把孩子寄名于俞季和兄膝下,且以俞季和的名义在蚌埠代开“汤饼会”以示庆贺。俞洋洋得意地吟出:“晚获娇儿宜寄养,忝居继父可无诗。将来我必叨余沐,扬显何须问早迟。”这个干爸当得好不得意啊。
据传,沿淮有“寄名”习俗:也就是自己生的儿子却给别人做崽,过去还有的给和尚、尼姑、叫花子做寄子,甚至给石头、水井、树、猪狗当干儿子的。古代医疗水平低下,孩子成活率低,尤其是老年得子,更是担心。只也求神拜佛,给孩子寄名,以得到菩萨、神灵的保佑,逢凶化吉,消灾祛难。寄名认干亲,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是一种原始的“社交”方式,满足社会的“求助心理”。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这种古老的习俗也在快速消失。
后来,我们得知,牛仰青这个晚来之子取名“广钥”。以我猜测,这是另外又加一道“保险”,大概是出生时辰算出“五行”中缺“金”,起名加“金”字旁,钥者,锁住也,真是煞费苦心。
就名气而言,众友之和,唯保义集常蕃侯声震国内,是为大伽。堪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也是安徽辛亥革命与柏文蔚等齐名的领导中坚。他历经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最后,他回到城关居住,任职安徽文献委员会,致力文史发展教育事业,筹办淮南煤矿专科学校(今合肥工业大学前身),亲自选聘校长毕仲翰。
唱和诗友中有个叫芥航的人特别显眼,他就是出家人芥航法师。出家人一般不被要求生子,因为佛家讲究个人修行轮回,家庭和后代均是束缚和牵绊。芥航原名月淓,俗姓马,霍邱县人。他是报恩寺最后一任主持,颇有文采。民国时报恩寺屡遭军阀和日本鬼子的炮火,断垣残壁。芥航《劫后归来书感》:“断塔荒凉夕照残,西风古寺凌秋寒。生尘大佛三尊在,无火东厨一饭难。礼拜还敲闲暮鼓,参禅聊坐旧蒲团。经文多是油污页,雨蚀苔侵不可看。”
传芥航法师与耿仲夷士绅、朱玉成(朱鸿震祖父)交好,互有酬唱。耿清被张树侯先生收入《淮南耆旧小传》。唱和诗集中,朱鸿兰、朱鸿震姐弟均有原韵贺诗。后来成为寿州吟坛巨擘的朱鸿震,时名为朱震,后来笔名江雨,他从小与姐姐跟随耿仲夷学习诗词,时年19岁的他刚从寿县县立中学毕业,就与耆旧名宿同坛吟出:“珠胎合入仙人掌,门阀终须宝树支”“天生麟凤胥关德,瓜瓞绵绵相继长”之句。
五、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按照世俗的理解,牛仰青六十有五,屡而不育,实在让人着急。天意弄人,花甲六五,喜得一子,他把时间卡得恰到好处,回头来看,这真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雅集。
容我孤陋寡闻,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添一句,牛德朋告诉我,三爹牛仰青娶有三房夫人,这无疑是一桩“老夫配”的美谈。牛仰青虽然是生意人,但他为人急功好义,为人慷慨,待人接物,以诚相见。唱和诗中,也是众口一词,没有像今天,网络发达,看到老夫少妻,如韩美林、范曾、靳尚谊,张纪中之流,白发苍苍,迎娶娇妻,怀抱婴儿,一副“羡慕嫉妒恨”的嘴脸。
唱和诗稿,通篇充斥的是比作随园老叟,仓山举子,极尽老蚌新珠、梅花香晚、 晚霞异彩、黄花香晚、余霞返照,老树著花祝福之能事。一个生意人,家财万贯,花甲之年,嗣续犹虚,六五之龄,始得弄璋。值此喜庆时刻,凭借个人魅力,一呼百应,把文人骚客召至麾下,发为诗歌,不能不说神奇。虽然是酬唱应答之作,各人从交游相处出以,却也写得行云流水,龙章凤函,民国晚期寿州及周边诗词的整体水平,由此可窥一斑。有了真情流露,算作一场雅集也是说得过去的,毕竟网罗了这么多的诗词名家。但是,由于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当初所生之子,也是平淡度日,没有想像那样飞黄腾达。
一个偶尔的机会,牛仰青的侄孙牛德朋从一位新戚处得到这本诗集,看到淮畔民国诗词名家,尽在囊括。出于家族荣光,更是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出发,个人出资印行。民国寿州、正阳,文风鼎盛,诗词名家遗稿,却留存不多。
我们看重的是唱和诗稿文字背后的那个时代,那些诗词名家,他们虽然被岁月隐去,仿佛故意只留下这么一点点线索供我们探寻,这就是这本诗集的价值所在。县诗词学会基于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民国地方诗词文稿和文史资料,给予鼎力相助,共襄文事。
从正阳关取回诗集后,由葛后军、洪祖东两位方家快速完成扫描、翻译、编辑、设计和印刷,作为寿县诗词学会会刊《寿县诗词百家》内部赠阅。葛后军告诉我,诗集中还夹杂一些零星手写稿,大概是唱和者灵感乍现,以纸头烟盒写完,递给主人,交差大吉。然后再由主人誊抄成册。就书法而言,如此蝇头行楷,在古旧发黄的宣纸上,或游丝缥缈,或虫穿蠹蚀,意态静穆,妍润闲雅,高妙幽韵,溢于字行,实是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