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禅寺志》前言:佛教在寿县的传播和发展
一、
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初年即传至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地区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安徽地区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清末民国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始终是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寿县处于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佛教何时传入,未见史书记载。光绪《寿州志》记载有“梁寿阳八公山庙碑”,可见寿县地区早在南朝之前就有佛教活动。两晋之际,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开始南移,江淮一带佛教的传播开始加快,安徽境内陆续出现佛教寺庙十余座,包括太湖的佛图寺、舒州的太平寺、宿松的忠节寺、芜湖的吉祥寺、泾县的永安寺、宣城的净国寺、庐江的金城寺,和州的六坟寺,寿州的石涧寺、八公东山寺、六安的埠塔寺等(《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安徽佛门龙象传》补笺记载:南朝宋时,寿春石涧寺僧人僧导,京兆人,10岁出家,师教以观音经,又授给《法华》一部,昼夜阅读。因贫穷无油烛,常采薪自照。至18岁,博读诸经,翻译经论,著有《成实三论义疏》《空有二谛论》等。宋高祖伐长安后与僧导相见。高祖东归,留子桂阳公义真镇守关中。临别时对僧导说,儿年小留镇,愿法师时能顾怀。后来,西虏勃勃赫连以骑兵追赶义真,僧导率弟子阻截在路途之中,救了义真。宋武帝刘裕于晋元熙元年(公元419年) 镇寿阳,高祖为报答僧导的救子之情,为他在寿春建东山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上升时期,也是安徽佛教的兴盛时期。南北两朝,尤其是南朝大力推行佛教,使佛教得到长足的发展,译经事业成就显著。继西域僧人卑摩罗叉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石涧寺译出了最早的律藏《十诵律》后,中国成实论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僧导在寿春创立了东山寺,成为南方派成实论师的先导者,他先后译出了《成实论疏》《三论义疏》及《空有二谛论》等成实派的代表作。
由于北方动荡,佛教传播受阻,僧人纷纷南下。南下寿春的僧导对佛教在安徽的传播影响最大。随从其南下寿春的僧人达数百名,他们聚集在寿春东山寺,讲经说法,名闻遐迩,有上千人之众,形成了皖中地区佛教传播中心,并波及江南地区。随从僧导来皖的僧人中,还有同为罗什弟子的昙无谶、慧严等人,他们在寿春讲经著述,传播佛法。僧导于寿春石涧寺讲说经论,受业千余人。孝武时,僧导曾应诏至京 师中兴寺,后辞还寿春,卒于石涧寺,年九十六岁。
僧导创立寿春石涧寺,史称"寿春系",被认为是安徽省佛教建筑活动的源头。
齐梁时,寿春佛教颇为盛行。梁武帝萧衍 (502-549)三次舍身,并把佛教定为国教,在寿春五珠山南高滩上建西昌寺,有力地推动了寿春佛教的发展。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二“北入于淮”条:“肥水左渎,又西迳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外有石梁渡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三面阻水。佛堂设三像,真容妙相。相服精炜,是萧武帝所立也。寺西即船官坊。”嘉庆《凤台县志》卷十:“按:石梁即今北门外石堤,北洲即盛家湖北五株山南之高滩,西昌寺、船官坊,皆当在其地。”
二、
隋唐时期,寿州佛教延为禅宗,并受玄奘法师所创的法相宗的极大影响。唐三峰山释道树为禅宗神秀宗裔,与神秀并列的另一支为慧能为禅宗六祖,其下分五个较大支派,其一为南岳怀让,经马祖道至百仗怀海,又分为山灵佑和黄檗希云两分支,黄檗希云后,即临济义玄,开临济宗派。
唐贞观年间始建报恩禅寺,明代黄普纲《报恩寺重修碑记》“寺昔东禅,肇自李唐,玄奘法师首建佛刹”。
史载: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法师西去取经,历时19年,途经110多个国家,行程五万多里,至贞观19年(公元645年)带着657部佛经回到大唐。如果寿州报恩禅寺为玄奘法师所建,当在贞观19年后。治世贞观,文教复兴,社会安定繁荣,寿地佛教兴起,报恩禅寺的创建也在情理之中。
唐代寿地佛教为惠能所创禅宗,故报恩民禅寺初名:东禅寺、崇教禅院。如寿州释智通、三峰山释道树、紫金山释玄宗均为禅宗,晚唐末五代时延为临济义玄所开临济宗派。
据《树权文存》记载,1985年秋,见四顶山奶奶庙庙基乱石中有“中华民国七年十五日”残碑一角,中行尚有“……传临济正宗第十八世香火堂圆寂恩师祖海渚阔公”等字。如果以三、四十年为一世,自民国初上推可至元代中叶,说明元代寿县地佛教即为临济宗派;清乾隆时,准提庵僧际清属临济三十七世宗裔。清同治年时,报恩禅寺主持西华系临济三十九世等。安徽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方力军曾在考查岳西县司空山“二祖寺”遗址时,见有临济宗第三十三、三十五代传人墓碑两方,说明寿县报恩寺曾与二祖寺是源源相系的。
《寿县宗教志》:“世宗克寿州后又迁州治于淮北,寿地佛教受挫。至宋天圣,塔体无饰,地宫石刻草率,尚见冷落情形。”故吕夷简《天花寺》诗曰:“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闲能有几人来。”此时,寿地佛教徒有两种,一是以佛教为业,如智广、义琛、义广、义志、义真等,称“火宅僧”;二是“出家”不离家,如“皇甫淮并妻薛氏”、“刘守忠并妻戴氏”等。
三、
报恩禅寺佛塔创建于宋天圣时年间,其名“阿育王塔”。我国古代建塔之风极盛,“唐武后”时国家竟然征收“浮图税”。故目前统计全国尚存有塔类建筑四万余座,但就建造为"阿育王塔"者、举国仅有数十座,故报恩禅寺的“阿育王塔”当时应是江淮名塔之首。
北宋天圣七年《寿州寿春县崇教禅院新建舍利砖塔地宫壁记》记载:北宋天圣四年,寿州富绅皇甫淮等人敬仰僧送舍利,于崇教禅院内筹建舍利砖塔一座。该塔历时10年始成,高150尺,共九级,蔚为壮观。
李兆洛嘉庆《凤台县志》载《宋天圣院佛会人名碑》,李兆洛附记曰:“报恩寺塔明普纲碑以为建于唐时,亦无他书可证。得此碑,始知此塔修于宋天圣时,则其为唐时所建可无疑也。后又得古砖,其旁有文曰“天圣院修塔砖”,则此寺因天圣时重修,遂名曰天圣院。余故遂题此记曰《天圣院佛会人名碑》。
李兆洛据《天圣佛会人名碑》描绘出寿州当时佛教盛行的情景:“碑所载有可资考证者,曰寿州寿春县,曰寿州安丰县,曰寿州下蔡县、霍邱县,当时皆属寿州也。曰卢州定远县,卢或庐之讹。曰亳州定远县、毫字当亦讹,宋初定远属濠州也。其乡则寿春有仙犊乡、二乡、隽造乡、金明乡、崇义乡、长寿乡、礼泉乡、礼教乡、黄万乡、淝泉乡、万载乡。安丰县有望仙乡、金城乡、栖亩乡、高丰乡、永宁乡。定远有千秋乡。
其村坊则仙犊乡有泡涧村、北赵村、仓陵村、秦墅村、井湖村、张直村、石墅村、八仙坊、西城坊、市内坊,二乡则有子阳坊,隽造乡则有北蔡村、胡陂村、廉公坊、东台坊、春申坊,金明乡则有东闾陂村,崇义乡则有金明坊,长寿乡则有围城村、三沟村,礼泉乡则有郭家庄,礼教乡则有东赵村,黄万乡则有西艾村、高方村,淝泉乡则有泉水庄、廉公坊,万载乡则有同柱村,栖亩乡则有竹子村、秦墅村。安丰则有锦城村,霍邱则有孝义坊,合肥则有神龙村。不知所属者则有南蔡村、北蔡村、河塘村、王村、五明坊、车公坊、城西坊、城南厢。其镇则有橱涧镇、史源镇、南庐镇、庐塘镇。
其门则有永安门。市则有草市。寺院则有永庆寺、开元寺、药师院、消灾院、石经院、罗汉院、草庵院、永寿馆。
其人则有押司、录事、知仓、佐史、医术士、讲经、座主、院主、都首、比邱、行者、女弟子、疏首。其所舍则有舍木、舍米、舍手、作斋食。乡坊之名与今时相合者惟春申坊。其仙犊乡或即留犊坊,以时苗留犊而名也。金城乡或即紫金坊,以旧时子城名也。廉公坊或即指今之廉将军墓,近时州县所治别无廉姓也。其余地名询之土人尚可十得三五,大约多在寿州境。余以是刻报恩寺施钱人姓名,亦俱载其乡里,冀亦为后来考地志者之证焉。”
四、
李家景《寿县佛教发展简述》:元朝虽以藏传佛教为国教,但对其它宗教如汉地儒释道等教,取宽容姿态。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有许多共同点,均为朝廷所崇尚。元代汉地佛教以禅宗为主流,寿州概莫能外。光绪《寿州志》载:“圆通寺,在北门内。至正元年建,正德十四年修。”至正为元惠宗年号,此年号使用达三十年,圆通寺建于至正元年(1341年),可见寿地佛教于元末已有较大恢复。
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后,怀着一种感恩之情,大修皇觉寺,并改名龙兴寺。与此同时,安徽境内许多毁于战争或常年失修废弃的寺庙,在明代也都得到了修复或重建,如阜阳的资福寺、蒙城的慈氏寺、寿县的报恩寺、滁州琅琊山的开化寺、潜山天柱山的天柱寺和三祖寺、枞阳浮山的华严寺、六安的观音寺和响山寺、庐江县的冶父寺、含山县的太湖寺、安庆的迎江寺、歙县的圣僧庵、宣城的广教寺、泾县的宝胜寺和泾县的白云寺等(《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寿州崇教禅院或东禅寺,于“洪武改元之初,更寺名曰报恩”,“报恩寺”由此得名,且沿袭至今。明嘉靖《寿州志》记载的寿州时代佛寺有:报恩寺、水月寺、栖贤寺、报恩寺(指正阳关塌房寺)、兴福寺、青莲寺、妙觉寺、净戒寺、文殊寺、释迦寺、罗汉寺、黑石寺、黄溪塔寺,圣福塔寺、硖石寺、驻驾寺、顺天寺等。
从清乾隆年间张佩芳《重修报恩寺碑》可以看出,寿地佛教兴盛,从地方官员到士绅,从僧侣到百姓,都十分支持寺院建设。碑记中说:“报恩寺旧名东禅寺,在寿州城东北隅。寿州后分治凤台县,今在县境……乾隆三十三年毁于火。越八年丙申,准提庵僧际清请曰:兹寺不治已久,佥以际清能胜此,则曷敢废。然治之需万金,愿得一言以募。余姑应之。越三年,殿工竣,楼阁堂寮,工作方兴,适余迁泗州,际清又请曰:兹役赖公言已就半矣,愿及公之未去,为文以记。余曰:记者记其成也,记其半可乎?……际清系出临济三十七世,敝衲粗食,戒律甚严,一旦毅然为此,往来乞募,人皆响应。盖诸法有以楼阁庄严为佛事者,其此是矣。然方其未为也,吾不敢必其能至斯,亦既至斯矣,犹不自力,是自堕厥功也。患莫大于自堕,而畏难者次之。畏难者不为自堕者,虽为而不见成功,苟其不自隳也,天下事安有难成者哉?而际清又言:异时僧以是居其徒侣,如一家之子孙,故寺易废。愿落成之后,选十方道行之高者迭为法嗣,广临济之传。余曰:此尔祖法也,昔五祖会僧众五百,独授衣钵于卢行者,是为南宗。今尔振起于灰烬之余,兴坠举废、功同创始。又不自私,传之其人,抑可以为宗矣。若夫讫工月日与捐输姓氏、财用之多寡,今无由悉,异日其书之碑阴。”
报恩禅寺在清乾隆年间修复后,由际清和尚创为十方丛林寺院。清乾隆四十四年张佩芳《报恩寺十方碑》:“寿州报恩寺建自唐初,历今已久,不知几重整辉煌也,至我圣朝三十三年毁于火,越八年始创重修,葺经数载,旧刹复新,更为丛林十方,国恩永垂香火,故石之以志可久。”
由子孙丛林改为十方丛林,这是报恩禅寺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际清功莫大焉。
清雍正11年寿州分置凤台县,同城治理,即寿州城内西、南两门属州,北门属凤台县,东门为州、县分理,县衙设在今寿县城东北角报恩禅寺前面。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当时凤台知县李兆洛与寿春镇总兵陈广宁、署寿州知州许鸿盘等在报恩寺恭贺嘉庆帝万寿节。正是由于这次祝拜,才有了兴修报恩禅寺的话题,是终,从清嘉庆十六年至十九年由凤台知县李兆洛主持报恩禅寺历史上时间最长最重要的一次维修:建毗卢阁于殿后,移山门于中,形成以佛堂、二佛堂、大殿、毗卢阁为一直线序列,三进重院,基础渐次升高,布局严谨,主次分明。
安徽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考证:报恩禅寺自唐代贞观年间创建后,历代虽多有修缮,但均超不过清嘉庆十六年《重修报恩寺》碑文所述,故该碑文是深入研究报恩禅寺历史及建筑的珍贵资料。碑文中提及的建筑名词共有:"新建山门三间、照壁一座、五祖殿三间、伽兰殿、天龙祠三间、毗庐阁五间、承恩堂三间、僧库四间、僧厨三
间;(另)拆修天王殿三间、东廊五间、西廊五间、僧会司住房十二间;补修原山门三间、盘古殿三间、华祖殿三间、土地祠三间、大殿五间、观音殿三间、僧祖堂三间、方丈堂六间、宝塔石根一座;添建围墙一道高一丈,周围一百五十二丈,殿前月台一层"等,该碑在背面还阴刻有'报恩寺总图'一幅。
清嘉庆年间重修后的报恩禅寺基本具备"伽兰七堂"和"五山十刹"的佛寺古制,只是不甚完备。缺藏经、钟鼓及净浴等建筑,原寺院中至少有两条建筑 "轴线",将"佛、道"两类建筑分别建造。其中土地祠、华祖殿、天龙祠、盘古殿、为东轴线;面山门、塔、天王殿、大雄宝殿、伽兰殿、五祖殿、毗庐阁为另一轴线,且为该寺的主轴线,原报恩禅寺的"道观"功能现已不存。
王建国《树权文存》记述了寿县道、佛共存的宗教现象。这种道、佛神像同存在寿县寺庙中多见。反映出此间寿县地区道、佛既互相排斥又相融合的历史。比如四顶山元君庙,正殿供奶奶木胎神像,即道教的碧霞元君。旁边供观音铜像及十八罗汉等,先为道教,东院方丈平山,西院方丈本玉。后为佛僧主持,东院和尚僧名慈周,西苑和尚本姓徐,真名不详,人称徐和尚。新中国成立后还俗。元君庙被火烧后,慈舟多住城内报恩寺,每逢三月十五庙会时上山维持庙寺。1947年,其将袈裟宝盖等做佛事的整套用具全部转卖给准提庵尼惠修、能如师徒使用。“1984年秋,我(作者王建国)与徐维侃同志在四顶山庙基乱石中见一断碑,经考,该碑是佛教禅宗的临济宗佛徒为其恩师所立的享受香火的排位碑。此碑可证,该庙在元代中后期即转为佛尊守堂”。
其它如隐贤集的泰山古庵先供大山奶奶、三霄娘娘,后供观音菩萨等等。从《1946年10月寿县佛教支会监事会名册》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迎河大王庙、正阳关玄帝庙、正阳关南堤大王庙等主持均是佛僧。
五、
李家景《寿县佛教发展简述》:“光绪末年维新变法,各地兴办学校,多改寺院作为校舍,寿州僧众奋起护教,香火得续。民国之后,寿县虽屡遭战火,但佛法于此处不绝如缕,一直维系至抗战。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寇三陷寿县,人民遭受空前灾难。寺庙普遍被毁坏,僧尼人心涣散,四处逃难,呈现日益衰落的情景。战局稍稳,1941年寿县成立佛教协会。1944年,果真和尚任报恩寺副事,与监院芥航于《佛学半月刊》发表募经启事,以求‘救沉溺诸众生’。与此同时,芥航等42人发起寿县念佛会,其《创建寿县念佛会缘起》一文中说:‘惟兹净土,迥异诸宗,虽带惑亦可往生,既往生即不退转,何以故?佛力自力,感应道交故。盖往生乃弥陀本愿所期,而佛性则人人生来皆有也’,可知旨趣。”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二千多年来的封建思想开始动摇,西方现代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各个角落。外来的传教士在民众中传播西方宗教文化,教堂林立。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双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开明的人士开始倡导民主、科学思想,佛教与人民的关系变得疏远,尤其是在反迷信,求科学的现代文化中,佛教所宣扬的一些理论被当成了封建迷信思想,进入生存的夹缝。但是,这个古老的宗教以它强大的生命力,依旧在艰难中坚持。
王建国先生说:“近代,寿县佛教活动受到资产阶级改良家们的影响,如康、梁、谭、章等人的‘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章太炎),‘舍己救人之大业,唯佛教足以当之’( 梁启超),寿地的一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孙少侯、柏文蔚、袁子金等,先后归信佛教。特别是孙少侯,他在政治上失意傍徨之时,接受了‘筹安会’同案人杨度‘新佛教’教义,潜心佛法,想把佛教与科学融为一体,谓‘佛教理论至圆至妙’,幻想从宗教中找到应时救世的精神武器。
寿州柏文蔚是辛亥革命的元勋,民国肇造的功臣,被誉为“东南砥柱”,与孙中山、黄兴、李烈钧并称为“辛亥四杰”,又与李烈钧、胡汉民、谭延闿并称为“讨袁四督”。1932年—1937年,柏文蔚以笃志学佛、一心参禅躲避蒋介石的谋害,在昆山、枞阳和南京之间搬来搬去,隐蔽居住,56岁开始学佛,读印度法师《傅大土传》《仰光文抄》,在“宗教世界真诚而不欺妄”,开始吃斋念佛,从此不问政治。
民主革命志士袁家声参与寿州光复,后任淮上军副总司令,历任国民军第二军十五混成旅旅长、第三十三军一师师长、第二十七军军长等职。1933年起皈依慧明法师,从此潜心研究佛学,1946年任寿县佛教支会理事,解放后任安徽佛教会会长。
六、
据郑家庄郑以禄老先生说,抗战前,报恩禅寺香火盛极一时,不愧为江淮之间的十方丛林,光是挂单的和尚就有40多位。后来任安徽省佛教协会和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九华山祇园寺第四十八任方丈仁德大和尚曾经在报恩禅寺挂单数月,与寿县邹乔修等人建立了深厚友谊。
抗战烽起,寿县城三次沦陷,国难当头,硝烟炮火中,佛事活动举步维艰。如正阳关塌房寺,也是一座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千年古寺。传塌房寺是报恩禅寺的下院,或者群众干脆就叫它报恩寺,有了分院,可以想见当时报恩禅寺的规模。抗战胜利,正阳关士绅时钧韶、张石泉、牛幼丞、吕眠佛、释春山等发起《重修正阳关塌房寺募捐启》:“塌房寺者正阳关之古刹也。丛林杰构,历史久长。在昔盛世,琳宫辉煌,梵宇巍峨,宝殿耸云,金容曜日。两堂圣众,坐立俨然,二六梵声,澈于空际。戒坛之花时绽,讲座之众常严,作众福田,为清净土。惜红羊劫后,法运倾颓,抗战来临,刹杆益废。胜地鞠为茂草,道场变作丘墟。同人等劫后归来,以法炬之不然,痛昏途之黑暗,爰集清众共议复兴,创念佛之林,组整理之会,并为缘启,求结善缘。庇材鸠工,择良选吉,山门重建,大殿复兴,旁廨寮房,以次待举。惜乎工未及半力已难支。为山惧一篑之亏,入海恐中途之止。用特再为呼吁,乞解义囊。效长者铺金,仿迦叶饰佛,岂为楼成天上,变乃报感金身。况今世界,猜嫌杀机弥漫。原子战争之惨,非佛化何以救其灾,人类残杀之凶,非佛慈何以消其劫。是必倡东方之文化,济物质终穷,依世雄之慈悲,造大同之运会。同情物类,救苦海之茫茫,共履康途,诵佛声之浩浩。一毫终成甘露,万行尽向菩提。当仁谁肯让人,为善宜知时节,匆谓炉书火屋,破迷信于新时,须知挽劫指迷,唯佛光是赖用,掬诚悃敢企宏施,作善降祥,不虚报福。”
民国35年(1946年)8月筹组的寿县佛教会65名发起人中,有国民党县党部计划委员王济川,县府书记长赵诱然、司法书记王锡周、财政科长金纯、财委主任王滋元、商会主席孙卓伦、寿光报社社长孙多植等。寿县佛教分会会员92人中,党政绅商界31人,释5人,道6人,会员中的国民党员27人。
1949年前,报恩禅寺佛事活动尚存。佛事是举行佛忌、祈祷、追福等法会的佛教仪式,报恩寺佛事活动,历来庄重肃穆,有每日常规的朝暮课诵,有初一、十五的定期佛事,有每年为佛、菩萨节日举行的法会,也有随缘佛事、和平祈祷法会等等。尤其是“放焰口”,比如农历七月十五举办盂兰会,备办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演唱类似古代寺院中的“俗讲”(又称宣卷、宝卷)等佛教乐曲。今存《叹骷髅》曲,便是寿地佛乐中的一种。它以佛教教义填词,僧人领唱,吸引听众,宣传因果报应。此段时间“出家”不离家的佛徒更为普遍。
七、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巨变,百废待兴,寿县佛教活动停止,佛教面临新的挑战。
1953年寿县人袁家声移居合肥,被聘为省文史馆研究员,又担任明教寺佛教理事长,省佛教会会长。1953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在北京广济寺召开,袁家声作为华东区三十三位代表到北京出席大会。
“十年动乱”,风暴横扫之下,佛教被视为“四旧”,寿县佛教陷入灭顶之灾,绝大多数寺庙佛像被毁,僧尼遣散批斗,无数价值连城的佛教文物被破坏。比如正阳关传说的“七二座半庙宇”几乎毁坏殆尽。隐贤集传说有“三十六座庙宇”也只有泰山古庵硕果仅存。
1987年寿县民族事务科组织编撰的《寿县宗教志》记载:解放后“有些寺庙虽名存实亡,但在群众中尚喜传说,或有庙会,故摘而记之……报恩寺、卧佛寺、圆通寺、水月寺、塌房寺、七华寺、五福寺、驻驾寺、霞佩寺、罗汉寺、城墩寺、福寿庵、泰山庵、彭城寺、三觉寺、三圣庵、准提庵、现瑞庵、南岳庵。”现在,大多已经无址无寻。《寿县志》(1996年版)记载:尼姑能如今在副食加工厂工作,龙成,元昌在青蔬社。圣德、果成师徒在隐贤镇泰山庵,朗月在正阳镇玄女庙,由街道和旅社包养。报恩寺和尚玉海俗姓贾,霍邱人,作为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个和尚,1982年圆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拨乱反正,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寿县佛教才得以劫后重生。1986年,隐贤镇开始举办正月十五泰山庵古庙会,除物资交流,在淠河沙滩上举行“九曲黄河”灯展、舞龙、锣鼓、花鼓灯等民间艺术表演。2002年寿县博物馆从报恩禅寺迁出,县政府邀请九华山古拜经台来行监管,重新维修、规划和设计,逐步恢复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