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关清真寺碑读碑
高峰
今年端节后的一天,突然收到王顼短信,说他正在南门外敬西清真寺小坐,我当时有事困身,缘悭一面。
认识王顼,以诗为介,在“逍遥文艺沙龙”群里。80后的他,在合肥工作,老家是隔壁凤台县的,离我非常近,说小时候来寿县是“家常便饭”,难怪他对寿县更是熟悉到“连芝麻粒大的事”都知道。后来了解,他不光写诗,且在做一件宏大事,研究安徽回族史,已经收集了大量的回族史料。
寿县是回族大县,过去有“四十八坊”之设,城里的清真寺更称“华东清真大寺”。对于王顼来说,足迹踏遍,回族话题,如数家珍。
前此年,我和几个朋友几乎把周边的清真寺都跑遍了,感觉不光风景殊胜,更是隐于尘世的另一种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但是,我没有耐心,更没有毅力去把每一座清真寺的历史厘清摸透。正好有王顼收集整理安徽清真寺碑刻资料,我感兴趣的当然是寿县本地的,也被他一网打尽,可以直接到他的公号里去搜寻。
正阳关清真寺坐落于东门内,第一次去就被大门两旁的精雕细琢的门墩石惊艳到了,更有保存下来的原汁原味的梁柱斗拱,还有石柱石础古井古树等。移步院落,坐西朝东的大殿将一堵青砖累累的山墙耸立在我的面南,山墙顶上,浮雕盆花,令人称奇,见所未见。
我最感兴趣的是紧邻大殿北侧的碑墙,四块从清至民国的碑刻,四面朝东,一字排列。从南向北依次为:民国“张子云阿衡碑记”;大清光绪十年八月“德音宛在”;同治七年三月基界碑;乾隆十五年“功德流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反过来又反哺一方水土。正阳关的奇妙、隐秘和博大,一直以为,我们还没弄明白,说清楚。比如,当我在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清真寺的一角读到如此碑文,我即刻浑身颤抖,激动得不能自已:“旧闻淮水,流出颍寿之间,夹淮而东,有正阳镇,属寿州安丰界,则东正阳,其来尚矣,七十二道山河俱汇于此。渔火人烟,互相明灭,冠盖相望,商贾鳞集,壮哉!大都会也!”
突然想到了一代文宗韩愈为寿州董召南写的《嗟哉董生行》“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高手在民间啊,大有比肩不输之趣。
我仿佛找到了打开正阳关隐秘文脉的一把钥匙……闲话少说,还是一块块读碑吧。
第一块“张子云阿衡碑记”:
“我正阳,自有清真寺以来,叠延品学,名师启迪,后人历有,年所清季,宣统元年,有豫之温县张阿衡,子云者,来游斯土,寒暄之下,经学宏通,当即邀集,同人挽留,设帐四方,求学之士,负笈而来者,良不乏人兴。
阿衡朝夕问难者,仅八人焉,惟寺款奇绌,困于经济,致教育不能扩充为憾,而■衣钵得薪传者,惟直隷马龙波,为最先也。
阿衡素抱玄修之志,越年六月,撤帐西朝,讵一往而不返焉?所遗什物,留为寺用,经卷二十五本,寄存李君幼儒。今年春,幼儒当众检交王少兰、马龙波阿衡,临时保存,以为纪念,同人等缅怀贤哲,想望芳徽,是以■之,贞珉以志,不忘云而。
掌教 马龙波 王少兰 杨■武 庞华亭。教末 赵怡亭 成少棠 李少橙 陶善夫 散云亭 成席平 杨■齐 杨■才 陶仙舫 穆抚五 李幼山 陶直愚 花谨安 柏成之 马相辰 赵春■ 陶云亭 梅福齐 马■亭 李幼儒。岁次壬戌孟春 上浣 穀旦。”
此碑讲诉清宣统元年,河南温县张子云阿衡,设帐正阳关清真寺,越年六月撤帐时,留经卷二十五本寄存李幼儒处,立碑当年由李幼儒当众交王少兰、马龙波保存。读碑如读人,此碑记录了众多人名,为我们研究正阳关回族姓氏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第二块:“德音宛在”碑。直接以追忆缅怀的口吻,讲诉了山东籍掌教展义胜(字化南),在寺一年后,劝捐重修大殿并数月完工,执教二十年撤帐后,为劝捐南北讲堂,于癸未秋后,前往粤东劝捐,生死不明,撰文者推测,可能遇海上风浪,变生不测,殁年六十四。
“正阳淮南巨镇也,旧有清真寺一座,辉煌壮丽,甲于皖省。兵燹后,殿宇尽成焦土,迨四海永清,流难者渐复邦族爰,创草殿数间,延师展君。掌教师讳义胜,字化南,籍君山东嗣,因设帐于颍上县,遂家焉。为人心性成笃,品学兼优,遐迩相钦佩,谓其有古人风。居寺一载,竟慨然,以重修为己任,于是不辞跋涉各处,劝捐往返千余里,集腋成裘,庀才与作,不数月而大殿告成。念年来,经学昌明,蒸葵日盛,四方负笈来游者,获益良多。而师终,以南北讲堂未能建立为憾。癸未秋后,力疾往粤东劝捐,乘轮船浮海,讵意狂风覆舟,变生不测,殁年六十有四。呜呼,吾师,急心忘老,万里捐躯泽国,骑鲸而去而不返回,吾辈感激涕零,皆耿耿于怀而不能释,深恐年湮代远,淹没弗传,因述其始终功德,勒诸贞珉,垂之后世亦,永矢弗谖之意云。增生 ■泗杰 撰文 文生 陶树声 书丹 閤镇教末 公立 大清光绪十年八月吉日 敬立。”
第三块、“同治七年三月基界碑”,记载了位于清真寺周围,以及街道的十二处寺产,其位置、间数、院落、朝向均记载清晰,其中六处为个人捐施私有家产,捐施者姓名清晰。同时,为我们留存了一百多年前正阳关街巷格局和地名资料,如东街、皮塘巷、花园巷、广嗣宫巷、翟家巷、五坊大街、三府衙门等。
“为因清真寺众亲友捐施市房在,于各街均有房基边界,恐其远有失,后生无所考查,勒石同见,永垂不朽 基界列后。
东街口市房一所,坐东朝西,草门面三间,后房三间,小院一块。
东街路北市房一所,坐北朝南,共合草门面后房十八间,大小院四块。
柏金山捐施草市房三间,坐落东街,路北朝南。
云福林捐施草市房四间,坐落东街路北,柏姓联界。
皮塘巷内草市房一所,坐北(南)朝南(北)前后八间,院子二块。
花园巷内市房一所,坐北朝南,共合草房十六间,院子未计。
穆全生捐施广嗣宫巷内市房一所,坐南朝北,前后草房六间。
翟家巷内市房一所,共合草房五间,院子一块,走道一路。
五坊大街市房一所,坐东朝西,门面四间,后房十二间,院子二块。
杨王氏捐施市房一所,在于三府衙门对面,坐南朝北门面,三间后宅大院子,一块约有房基十二间。
陶福捐施东门外房地基四间,在于路北。梅桂捐施皮塘巷内,坐东朝西,草房六间,大门外空地一块,前后二院。
同治七年三月 立。”
第四块:“功德流芳”碑,记载了生员杨鸣岗,于乾隆十四年正月拾叁日临危时,嘱原配徐氏,捐施家产事宜。碑文未注撰者,但是,于记录琐事中惊现美辞金句。略曰:
“旧闻淮水,流出颍寿之间,夹淮而东,有正阳镇,属寿州安丰界,则东正阳,其来尚矣,七十二道山河俱汇于此。渔火人烟,互相明灭,冠盖相望,商贾鳞集,壮哉!大都会也!吾教之人,久处其间,清明两朝耆头,文武衣冠,代不乏人,其先蒙苦,盖披荆棘,以创建此寺前后两殿,栋宇八楹,两廊中有望月楼,门庭巍然,上供。
当今龙■■ 各宪匾额,前人之述备矣,予等恭承 先业兢兢奉持,亦时区书其间倾者,扶之圯者修之,虽不能远过前徽,亦庶乎不■■人之遗志矣,但寺中公用甚烦,经堂延师掌教,修脯向来併无供项,往往临时敢辨于众家,从来急趋者难为力■■■身为功以前镇中公议设为主麻日,每家捐钱七文,聚少成多,已迹百有余金,暂典市房二所,租利无多,方更等书作永■之■■料,有志者事竟成。
值 生员杨鸣岗,有病不能全生,于乾隆十四年正月拾叁日,临危时同元配徐氏,立愿将租■乡■天■遗■经分,原买高姓市楼房一所,当■族长文乡内戚朱鹏凌、徐治世、堂弟光耀等,写立契约遗言,捐送于清正寺内,作永远公费,其房约值时价银叁百伍拾两,言明只捐银贰百众,又公捐银壹百伍拾两,亦同亲族交付徐氏,作营业之费,日后妻女养瞻,彼时捐昭两清,并无葛藤,既捐之后,众姓重建■二层四间,修盖新草房三间,用银前后约费贰百贰拾伍两,倛修理整齐,已租与商客,其房房租公同议定,现在位三掌教师传,每年备支用银捌两正,其余付管事乡老执掌,为经堂师传■■寺中修理之用,此系寺中公产,不得视为己有,擅自主张,传为定例,以永垂不朽,是为记■。乾隆拾伍年岁次庚午孟夏 穀旦
管事掌教绅衿/乡老杨庶瞻穆景文胡天■满筠尚陶长乡公■杨畏岩王公■穆汗公王公■穆殿■杨绍先米元吉朱化业常伦英等 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