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庙小学教师金克木
高峰
一、
潘集区齐王庙是一片红色热土。
齐王庙北濒淮河,南望八公,在清雍正年前,这里属于寿州北郊。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凤台县后,为仁寿乡,现属潘集区架河镇王圩村。
齐王庙小学原是王氏家庙,校园内有一块《庙田碑》,所谓“供佛不如给僧,给僧莫若置田……”可以看出,王氏一门,虔诚敬佛,一旦遇到革命,则又是另一番赤诚。于是,弃庙办学,倡导新知,地处偏僻、历史悠久的齐王庙小学成为凤台县早期革命的策源地。
百年“齐小”,除了承载凤台县中共早期革命的光辉历史,流传着胡之光烈士的悲壮故事外,还有一个杰出校友—金克木。
1925年金克木小学毕业又随塾师训练两年,又下乡躲避兵灾一年,1928年春,为了生计,牛刀小试,任教寿县三十铺小学。半年后,心有不甘,哥哥资助二十元钱,和几个同乡少年一起来到凤阳报考免收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的师范。还没等到秋季报考,因学运停课,金克木无奈返家。
1929年暑假,金克木经凤台县民众教育馆熟人介绍,到齐王庙小学教书.
二、
从寿州城到凤台县齐王庙,中间隔着一座绵延的八公山脉,金克木每次都步行绕道位于凤台县大山乡八公山脚下的祖居地“山金家”。
去齐王庙小学教书,还因为“山金家”有位叫金道勋的亲戚也在那儿教书,他比金克木年龄大,却晚一辈,算是侄子,据说,由他从中穿针引线。
没有想到的是,虽然有头一年在三十铺小学教书的经历,到齐王庙小学教第一堂国文课还是弄了个“下马威”,课堂上学生竟然起哄。也是难怪,18岁的他,个头还很矮,看起来像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
金克木果断采用布置作文的方法平息了“风波”,以后,他的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不仅教国文,还兼教英语。一年很快过去了。放寒假时,“东家”挽留,不让搬东西,他只好人先回来,书箱子还是第二年开春才讨回来的。
三、
从1928年开始,金克木辗转于寿县三十铺、团城子、堰口集、瓦埠镇和凤台县白塘庙、齐王庙等地,在教书的同时,一个少年跃动的心和被一种信仰之火点燃的激情,他瞒着家人从事共产党外围组织的活动,而绝不是为了挣钱养活自己那么简单。
在经历了1928年夏天充当信使,秘密送信凤台县白塘庙小学后,当年即被党组织派到寿县三十铺小学任教,并担任三十铺团支部宣传委员。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中,短短的一个学期,他多次被派到到堰口小学、瓦埠小学替当时的“史样长”参加党的秘密会议。
在瓦埠参加会议时,他遇到城关的张老师,对他说:“若是革命很快成功,自然谈不到上学,可是现在情况不得拖下去,你自己同学生一样大,教什么书?你哥哥为什么不送你上中学?大学上不起,中学也上不起么?”
那时,信仰的火焰在金克木胸中正熊熊燃烧。
四、
民国初年,齐王庙王圩出了个热血青年王介佛,向往革命,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创办凤台县群众教育馆,自任馆长,宣扬赤色共产主义思想。1926年春,王介佛接任齐王庙小学校长。
1928年6月,王介佛、程东方成立了齐王庙第一个中共组织—王圩孜党小组。1929年齐王庙的平民夜校正式开办,以识字为掩护,宣传马列主义,号召人们,抱团斗争,翻身闹革命。
1930年6月凤台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齐王庙小学召开。1933年,王介佛被捕,随即变节。而他的妻子,共产党员胡之光却演绎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的悲壮之歌。
胡之光,河南省信阳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中共凤台特别支部成员的身份秘密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28年阜阳“4·9暴动”失败后,胡之光转移到寿县,后来受寿县县委派遣,抱着襁褓中的女儿来到白塘庙小学,以教师身份做掩护,积极传播革命思想。1929年秋,齐王庙小学开办平民夜校,胡之光到齐王庙小学,以教师身份开展党的工作。
王介佛被捕后叛变投敌后,胡之光虽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她与丈夫离婚,仍带着女儿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内战时期,胡之光又回到凤台县,以“丹阳县王介佛县长的夫人”的名义建立“长淮贸易公司”,利用原来的社会关系,开展对敌斗争。
1946年,“长淮贸易公司”遭袭,病中的胡之光被匪徒抓去。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严守机密,痛斥敌特。在毫无所获后,敌人恼羞成怒,残忍地把她杀害,装入麻袋沉尸淮河。
没有想到,胡之光英灵不泯,遗体顺流而下,又漂流到了齐王庙王圩村附近的河段,被冲上河滩,而这块河滩正是王家的土地,人们将胡之光安葬在王圩村头。
2007年4月,胡之光墓迁葬到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
五、
齐王庙小学也不是寻常之地,金克木教书的背后,也许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是在继续寻找投身革命的机会。
在这个偏僻乡野的齐王庙小学,居然有不同寻常的三位同事。金克木后来在《游学生涯》他说:“这一年也并未虚过,同事中有三个大学生,分别是上海大学、中山大学、武昌政治干部学校的学生,都受过一九二六到二七年的洗礼。三个人除了讲不少见闻给他听外,还一直鼓吹他出门上大学,而且确定要去北平,因为,一则那里有许多著名大学,二则生活费用便宜。”
这三个经受过“一九二六到二七年的洗礼”的同事极力鼓动他继续上学。
这是决定金克木命运的关键时刻,可以看出来,是继续革命还是外出求学?金克木突然转身,选择了后者。
辞别齐王庙小学教职,金克木已经决意离家了。这里,还有一件“退亲”往事。当时,家里已经为金克木在凤台县城定了亲事,女方姓吴,家境殷实。大山乡的乡长大哥带着他去告诉女方,要外出求学,如果愿意等就等。时间不能确定,也许三年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女方自然听出了弦外之音。
1930年,金克木离开寿县,离开相依为命的母亲,毅然决然地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