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刘之治祖父、父亲葬地探析

百科   2024-11-21 12:36   安徽  

忠贞权臣 金头遇葬

——晚明刘之治祖父、父亲葬地探析

方庆荣

集上柱国、光禄大夫、都督府事、九门提督、太子太傅等要职于一身的明末寿州人刘复生,金头遇葬在庐、寿边境的石狮岗,具体位置在如今合肥五十中高刘分校东800米处的瓦东干渠南岸堆土区。

清光绪《寿州志·舆地志·冢墓》记载:“礼部郎中,赠礼部尚书,祀乡贤刘继吴及其子提督刘复生墓,在州东南一百五十里高刘集庐寿交界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高刘集东边的石狮岗,实际上是刘复生父子的陵墓。

刘复生何许人也?清光绪《寿州志人物志忠节》记载:“刘复生,字长卿,仪部郎继吴子,少补廪膳生,见天下多事,思立功疆场,乃袭昭信校尉世职,盖其先世昭以明开国功所封世袭寿州卫中所百户也。旧志谓复生由廪生中天启甲子科(公元1624年)武解元,朱志删之,不知明制如此,未可即斥为误。历官狼山都司督标、副总兵。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永城总兵刘超及其弟越,据城叛,复生讨平之。福藩立(福藩即朱由崧,公元1644年冬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晋(刘复生为)光禄大夫、上柱国、都督府掌府事、提督九门军务、太子太傅。时马、阮当国,马士英与继吴同年,欲致复生,复生不为所礼,故所建白多沮抑。刘良佐之镇寿春也,颇虐其民,复生招至都督府鞭之,及良佐导大兵南下,复生方渡江招兵,遇之于江中,犹以偏裨待之,良佐麾下曹虎从旁刺复生,复生死,其母方氏,妻梁氏俱投江殉焉。复生所著有《塞上吟》一卷。子之志,幼慧,年十三入州庠,工书法,复生遇难后,亦佯狂发病死。旧志参刘氏家谱。按:州南门力田坊巷内祖庞寺,乃复生故宅也,之志舍以造寺,西厢塑复生坐像,旁侍立二人,盖当时从死者云。

这段400多字的史料,简述了刘复生的身世。史料告诉我们:刘复生家庭是寿州城内大户,“先世昭以明开国功所封世袭寿州卫中所百户也”。刘复生的父亲叫刘继吴,母方氏,妻梁氏,子之志。这位刘之志非常聪明,在淮西民间流传许多动听的故事。他为了规避株连,装疯卖傻,“复生遇难后,亦佯狂发病死。” 其实是诈死埋名,并且, “州南门力田坊巷内祖庞寺,乃复生故宅也,之志舍以造寺。”为何要将祖宅改称“祖庞寺”呢?是规避抄家,“庞”是“旁”的谐音,宅改成寺,说明家业已经捐献给社会,朝廷总不至于查抄寺庙吧?一说,“祖庞寺”的“庞”字是为了纪念刘之志的庞姓老师,因为以寺掩宅的点子是庞老师教给刘之志的。总之,刘之志用智慧保住了祖宅。

史料把刘复生的死因叙述得清清楚楚:“刘良佐之镇寿春也,颇虐其民,复生招至都督府鞭之,及良佐导大兵(清兵)南下,复生方渡江招兵,遇之于江中,犹以偏裨待之,良佐麾下曹虎从旁刺复生,复生死。由此可见,刘复生因为训斥降清的部下而惨遭杀害。

采访石狮岗守墓人后人和刘复生后人得知:“刘复生死后,头被刘良佐割去向清朝邀功。明朝皇帝(朱由崧)赐刘复生一个金头回乡安葬。因为当时江北已被清军占领,安葬场面不敢搞排场,要进行偷葬。“偷葬”讲法不好听,所以采用了丧葬传统上的一个术语,叫“遇葬”。什么是遇葬呢?就是抬着棺材随机找下葬的地方,当抬棺材的人被绊跌跤或者锁棺材的斤索断了,随即落穴安葬。因为是偷葬,当时没有堆坟头,所以后来人不知道他坟弇(读音yǎn,坟冢的方言)到底在什么位置。”

笔者推断:即使遇葬,刘氏族人也绝不会不顾祖坟风水格局而胡乱摆布,“遇葬”不过是对外宣传的障眼法,防止棺椁被人破坏。根据《刘继吴墓志铭》记载,刘复生之父刘继吴墓冢的来龙是“亥龙”,格局是“回龙顾祖”,山向为“乾山巽向”,再根据昭穆排序原则,刘复生坟穴位置应该在刘继吴墓的南方,地势稍下。从罗盘二十四山原理分析,刘继吴落穴巽山,占文曲位,刘复生应该落穴丙午丁三山之一,占右弼位。回龙顾祖风水格局有个口诀:“脉回顾祖迎堂结,龙颤衫势过头峡,朝揖玄微不必真,深开金井得真穴。”从口诀和防盗因素推测,刘复生的棺椁应该埋得很深。

寿县史志文献对刘复生父亲刘继吴的记载较多。《光绪寿州志·人物志·儒林》说:“明刘继吴,品端学纯,著述甚富,万历己未进士。历任江西安福、德兴县知县,钦取天下,清廉第一。授礼部祠祭司主事,升主客司员外郎、仪制司郎中,议礼有功。加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谥清介。崇祯丙子(公元1636年),以礼学名儒崇祀乡贤祠。”

1959年,瓦东干渠施工时,从石狮岗挖出刘继吴的棺椁和墓志铭。

《刘继吴墓志铭》原件收藏于合肥市文物收藏家王大海处。铭文记载:墓志铭制作于“崇祯十二年孟夏吉旦”,由“上柱国、光禄大夫、经运识官、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眷年第孔贞运撰文;中宪大夫、钦差提督、浙江学政、按察司副使,门生黎元宽篆额;钦差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晚眷门生方震孺书丹。”

墓志铭还记载:“公生于嘉靖庚午年(公元1580年)三月二十九日丑时,卒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四月二十日寅时,享年六十五岁……卜于己卯年(公元1639年)四月二十二日巳时,奉厝于南乡,新扦金牛村邓姓之地。依形冢言亥龙,发自土山,回龙顾祖,作乾山巽向。”“奉厝”是指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新扦”就是迁葬。“金牛村邓姓之地”,就是如今高刘街道陈桥居委会邓老庄。

2017526日,笔者在陈桥居委会桥头间自然庄附近的瓦东干渠南岸竹林内,发现一块民国五年立的刘继吴墓田碑。

这块碑除了缺角(以下缺字用×号代表),大部分碑文依稀可辨。碑额横刻“丙向”二字;右侧竖刻“××大夫礼部尚书刘公继吴,(另起行)××一品夫人方老太君,墓(居两行中)”;中间小字:“其墓周围水旱田地大小三十三丘,冲西三丘,共三十六丘。弓口三石零,大小草荒四块。每年收获永作祭扫之需,不许族人变卖。”左侧落款“民国五年合族裔孙重建”。墓碑上刻的“丙向”与《刘继吴墓志铭》记载的“巽向”方位相差15度,是因为刘氏后人没有见过刘继吴的墓志铭,只能根据地势风水推测陵墓的朝向。推测到这样的准度已经算不错了。

经调查,民国五年主持为刘继吴立墓田碑的人叫刘崇泉,字佐臣,是刘继吴的第九世孙。享有贡生、太学生功名,曾任晚清寿州衙司,民国寿县商会会长,国民党中央委员。

走访得知,墓主人的后裔现住寿县城关祖庞寺巷和三觉镇蚂蚱庙(八蜡庙)等地。本人通过电话、微信等通讯方式,联系到寿县文介刘第二十世孙刘家锋、刘家好等,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201768日,刘姓族人传来刘继吴墓志铭照片和铭文誊写资料。刘传好、刘家坤、刘彦贵、刘振军、刘福书等人于20146月在收藏家王大海处誊写的《资料说明》写道:该墓志铭“于1959年兴修淠史杭水利工程时在寿县与肥西县交界高刘镇石狮岗处出土。”

据刘继吴十二世孙刘家好回忆,当时瓦东干渠施工挖到棺椁时,水利部门曾通知他们家迁坟。时龄十几岁的刘家好随父辈前往,见到“墓碑、石狮、石香炉等被扔到了渠道堆土区南边,棺材太厚太重,根本抬不动,也无法打开。”于是,刘氏父子就放弃了迁坟之举。

经询问当地居民得知:“墓里值钱的东西都被政府收去了,不值钱的东西扔在一边。后来,新一生产队有人捡到两块刻字的方形石碑(墓志铭),抬回家当墙根。有一年,有个下乡收文物的人看见了那两块石头,给20块钱把石头买走了。”

刘传好、刘家坤等人誊写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刘继吴的身世:“……公讳继吴,姓刘氏,字征梦,号华南其先……明兴始祖讳昭,从太祖草昧中定天下,以功授寿州卫,世袭百户……代有隐德。母太宜人魏氏生公之夕,梦吴刚持丹桂自月中来,寐而生公,因以命名(继吴)……公年十八娶宜人方氏……万历庚子科(公元1600年),公年三十一岁,中式应天乡试,上春官不第。归,益下唯功苦,谢绝人事,研心性命之学,讲明良知之旨,创循理书院(现为寿县一中校址),与楚黄守拙(即黄奇士,时任寿州学政)先生聚徒讲学。御史方震孺、副使黎元宽、进士周瑞旭辈皆出其门。万历己未科(公元1619年),公年五十始登第,首江西安福县令……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升本部(礼部)主客司员外,本年升本部仪制司郎中令。上初登大宝,一应郊朝大典俱公赞襄礼成,覃恩封奉政大夫,赠父廷任如其官,母魏太安人赠太宜人,配方安人晋封宜人…… 大夫子三:长复生……次临生……三壮生…… 孙三:长之平……次之治……三之修。”

从墓志铭看,刘继吴生前只是“奉政大夫(正五品)、礼部仪制司郎中(掌管嘉礼、军礼、科举考试等)。”其后裔于民国五年立碑说他是“××大夫礼部尚书”,原因何在?清光绪《寿州志·选举志》给出了答案:“刘继吴,礼部仪制司郎中,以子复生赠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太子太傅……有传。”

读者是否注意到上述那个“赠”字?古文严谨,生前加官叫“封”,死后加官叫“赠”。也就是说,刘继吴生前只是“奉政大夫、礼部仪制司郎中”,属于正五品官员。死后才以子复生贵,被赠予光禄大夫、礼部尚书等官衔,享受正二品待遇。同理,母以子贵,刘复生之母方氏也被赠予一品夫人称号。这样一来,民国五年石碑关于刘继吴夫妇官爵位的记载就合情合理啦。

笔者走访过祖居六安村的90多岁老人唐家祥、刘秀英(20175月采访时96岁,刘继吴第十一世孙,其祖父刘佐臣领衔立刘继吴墓田碑)和祖居金牛村附近的孔祥宜(采访时80多岁,刘继吴墓田佃户后裔),他们听先辈说过,民国五年后,刘继吴后裔将石狮岗墓田委托当地孔姓居民耕种,免佃租,只要求佃户在每年清明节和年底,为前往石狮岗上坟的刘氏后人安排两桌饭。

笔者现场考察发现,瓦东干渠南岸堆土区之南,有一个5亩左右的平整地块叫“明塘窝”,其南面地形稍高,周边隐约可见数处土丘。明塘窝可能是按照“前有照、后有靠”风水原则设计的明堂,土丘可能是人工堆成的案山。根据《刘继吴墓志铭》记载的“回龙顾祖”风水格局判断,其陵墓以土山为祖山(与陵墓距离15公里),龙脉延庐、寿边界岗峦逶迤西行,至李南楼附近曲缓南行,其间长田埂与芦塘大冲为过峡,少祖山大概在骑龙集(4公里),石狮岗就是父母山。朝山可能是小蜀山(13公里)或大蜀山(23公里)。古代没有高大建筑,站在石狮岗向东南方望去,两座蜀山清晰可见。石狮岗灵气来自从过峡流下来的随龙水,小河南流至龙脉尽头马冲附近,蜿蜒迂回,又呈朱雀玉带之象。这样的风水格局征兆“代代读书声,富贵耀门庭。”

据当地居民反映,石狮岗尚有一块主墓碑(即刘复生的金头遇葬碑)被埋在瓦东干渠堆土之下,要揭开石狮岗陵墓全部真相,还有待于这块墓碑及其相关文物的出土。(副标为编者所加)

附图:(略)



水泊寿州
文学创作和地方文史研究发布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