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开
第二十八方——栀子干姜汤
太阳八十八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十四枚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半升,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大下败其中气,浊阴上逆,瘀生腐败,阻格君火,不得下降,故身热而心烦。栀子干姜汤,干姜降逆而温中,栀子吐瘀而除烦也。
1 大下败其中气,则胃逆上逆,阳不交阴。表阳外格则身热,君火上格则心烦。栀子干姜汤,干姜降逆而温中,栀子吐瘀而除烦也。
附:《长沙药解》干姜: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胃土不降,逆于火位,遂化火而为热,己土不升,陷于水位,遂化水而为寒,则水火分离(栀子干姜者,泻上热温中寒,交济水火也),戊土之燥热而己土之湿寒者,是其常也。而戊土之燥热,究不胜燥土之湿寒,盖水能胜火,则寒能胜热,是以十人之病,九患寒湿而不止也。干姜燥热之性,甚与湿寒相宜,而健运之力,又能助其推迁,复其旋转之旧。盖寒则凝而温则转,是以降逆升陷之功,两尽其妙。仲景理中用之,回旋上下之机,全在于此。干姜温中散寒,运其轮毂,复升降之常也。
2 栀子干姜汤——微烦
干姜附子汤——虚烦
甘草干姜汤——虚烦。钢琴,莫小芳,徐明,
1误下发热心烦——姬元璋医案
魏某,女,11岁,1993年10月6日初诊。其母代诉,3天前发热,某医认为有积,给肥儿片泻下3次,今日更不安,现发热37.9℃,心烦不安,并有肠鸣腹泻,舌质红,苔白,脉浮,此乃误下后的上热中寒,宜清上温中:炒栀子6克,干姜6克,炒白扁豆6克,炒山药6克。水煎2次,分服。10月7日二诊:已不腹泻,虚热已退,体温36.7C,依方再服1剂而愈。《解读张仲景医学》
论:本案发热,是外感发热,还是食积发热?就看泻后证,此应是外感发热。泻后发热,心烦不安,舌质红,苔白,脉浮,就是胸膈热盛之象。栀子干姜汤,温中而清上。
2腹泻心烦热——顾老师医案
先来看顾老师的一则医案。李某,男,42岁,2001年5月13日就诊。病史:10个月前因食不洁海鲜,发生严重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经西医应用输液疗法,给服小柴碱、诺氟沙星等治疗,5日后症状明显好转,但大便仍溏泻,且感胃中寒冷隐痛不止。近5日来常感心中烦热不安,胃中寒冷隐痛,大便溏泻,日3~4次。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胸部X线摄片及心电图均属正常,大便常规为白细胞少许。
西医诊断:急性胃肠炎(轻症)。中医辨证:上热中寒。治法:清上温中。
处方:栀子干姜汤:生栀子15克,淡干姜10克。每日1剂,以水350毫升,煎取150毫升,去渣,分早、中、晚3次服完,每次饭前半小时温服50毫升。
疗效:上方连服3剂,患者即感心中烦热去,胃中冷痛止,大便也成形。《经方讲习录》
论:心中烦热用栀子,胃中寒冷用干姜。
3胸腹痞胀——孙溥泉医案
黄某,男,大学生,福建省人。1977年夏病泄泻,服氯霉素后,利止而胸闷腹胀,食后加重,口苦欲呕,烦躁不安,苔微黄,大便正常,小便清利。分析病情,乃由泄泻伤脾胃,使寒湿积胃,造成食入则胸腹胀:舌质红、口苦、苔微黄,乃肝胆之热上扰胸膈,引起发热烦躁致呕。根据《伤寒论》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应用此汤:栀子9克,干姜9克,水煎服。栀子可清上焦胸膈烦热,干姜能温脾祛腹中之寒。服三剂后诸症减轻,又服六剂而愈。《经方研习》
论:栀子干姜汤,干姜救中气之虚寒,栀子清火逆之烦热。夏病泄泻,要么本气之虚寒,要么寒凉之伤阳,故干姜是对症用药,泄泻也是虚寒之象。
4胃痛——陈松筠医案
肖某,工人。壮年体健,初秋患胃脘剧痛,先服中药无效,后往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炎”。经注射镇静、镇痛药及配合针灸治疗,3日夜痛不稍止。诊其脉象弦数有力,舌赤苔黄,心烦,口苦,时欲呕,脘中剧痛不可按。此火郁中脘,胃气失和,法当清降。拟方:
栀子、川楝子各15克,炮姜3克,水煎服。午后3时许进药,黄昏痛减,午夜痛全止。
2剂获痊愈。《名医经方验案》
5胃痛心烦——张志民医案
患者男性,四十五岁。初诊:一九六四年六月九日。素有胃痛,时发时止。今日端午节,中午食粽子多只,又饮烈酒。醉后午睡,忽然大声呼胃痛。编者适在其邻家作客,即往诊治。患者面赤,唇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诉说胸中烦热疼痛,心烦急躁,向其爱人发脾气。腹痛欲大便,便溏。手不温,胸腹不拒按。据患者诉述,向来消化不良,大便日两次而稀清者居多数。患者面赤唇赤舌红等,宜苦寒之剂以清火:素体大便溏,手不温,似属脾阳虚,又宜温运剂。见患者家前晒着老生姜不少,受到启发:苦寒可用栀子,温脾阳可用干姜,止胃痛可用枳壳,醒酒可用葛花。遂急开一方,用此四药,各9克,嘱即往附近中药店买药。服后半小时,患者胸痛渐减,安然入睡,亦不欲大便。两小时后辞别时,病者笑脸相送。(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
医案解要:此病人胸中烦热疼痛,心烦急躁,面赤,唇赤原因在于胸膈之郁热,宜用苦寒清热泻火。但病人素体脾虚,大便溏泄,手不温,宜温补脾阳。综合辨证为上热中寒,治疗当清上热用栀子,温中寒用干姜。因胃脘疼痛用枳壳止疼痛,加之病人是饮烈酒后发病故加葛花醒酒。辨证准确,疗效颇佳。《名医经方验案》
论:素有胃痛,又食伤之。脉弦数为火升,便溏手不温为中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