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第31方、栀子生姜豉汤

健康   2024-11-19 06:02   山东  

第三十一方——栀子生姜豉汤

太阳九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两60克),绵裹 甘草二两30克)

于栀子鼓汤内加甘草二两,余依前法。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十二枚 香豉四两60克)绵裹 生姜五两75克)

于栀子鼓汤加入生姜五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发汗吐下,土败胃逆,君火不降,故虚烦不得卧眠。剧则陈郁填塞,浊气熏心,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吐其瘀浊,则阳降而烦止矣。若少气者,加甘草以益气。若呕者,加生姜以止逆。

1外感烦热懊恼——王桂芝医案

方某,伤寒五六日,始则头痛,发热无汗,经发汗后,头痛恶寒已解,而发热依然,懊恼不得眠,时作呕恶,不思食,大便两日未行,小便黄,舌苔微黄,脉浮数。王桂芝用栀子生姜汤,服两剂而热退,懊恼解除,呕恶亦止,仍守原方加减治愈。《函讯》《万生友伤寒医案选

2哽噎——叶天士医案

张五,切脉小弦,纳谷脘中哽噎。自述因平素悒(抑)郁强饮。则知木火犯土,胃气不得下行。议苦辛泄降法:栀子,香淡豆豉,生姜汁,加黄连,郁金,竹茹,半夏丹皮。《《伤寒论类方汇参》)
医案解要:此案为木火犯土所致的噎膈证。脉弦脘满,甚则哽噎,张五平素郁闷不舒,肝失疏泄,七情可化火,强饮更助热,热心炼液为痰为饮,热迫其饮上干哽噎。是案病机:肝郁气结为首,热扰其中,木火犯土为次,饮邪上犯为末。叶氏以辛开苦降法治之,立法与辨证丝丝入扣。方中栀子苦泄肝木,加黄连苦折之品,恐栀子力单不足以除肝火酒热:豆豉、竹茹一升一降,宣清降浊并可安胃:辛温之生姜汁、苦温之半夏降逆和胃,散结行气:郁金丹皮凉血活血解郁平肝。肝气条达,郁闷得解,热清饮散,气机升降复常,哽噎当除。本病案提示栀子生姜豉汤,不仅对上逆作呕证有良效,而且对纳呆哽噎不止证亦为良方。《名医经方验案》

3心悸心肌炎——魏蓬春医案

陈某某,男,13岁,1983115日初诊。一周前感冒发热,家长给服感冒药后好转(药名不清),五天前晚上发热又起,仍给服前药,但热不退,且见心烦、心悸、寐差。经某医院西医检查:体温37.8℃,心率132/分,律整,第一心音稍弱,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心界不增大。心电图检查:一度房室传导阻滞,T波低平,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因家属不同意住院,门诊医生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乙酰辅酶A等治疗三天,症状无改变而来就诊。现症:发热,心烦闷,心悸心慌,寐差纳呆,恶心呕吐,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数。证属邪热内羁,热扰心窍,治宜清宣邪热,宁心除烦。处方:山栀子10克,淡豆豉15克,淡生姜3片,姜竹茹6克。3剂。
118日二诊:心烦、心悸、恶心、呕吐见减,仍纳差,苔薄黄,脉稍数,守上方加鸡内金6克,怀山药15克。再进2剂。
1110日三诊:心烦、心悸、恶心、呕吐止,饮食渐增。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予一味薯饮调理善后。
按语:病毒性心肌炎属西医的一种心脏疾病,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本患者病机系热邪内羁,内扰心窍,故仅投以栀子鼓汤加味清宣邪热而起沉疴。《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经方临证集要

4心胸烦闷——袁超明医案

袁某,女,31岁,2009524日。2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故去某中医院看病。找了一个内科的某教授,教授一见发热便开抽血化验单,说恐怕感染甲流(甲型HINI流感)。病人听了不依,怕抽血,而且费用又高。教授不肯为其看病。于是转找了另一个内科医生,给开了3剂药,写了病假单,但药费也花了近二百元。回到家里服了一剂药后大汗出,开始感觉心闷,二剂后,大便也不通,心胸烦闷难受,脘腹胀满,欲便则不得便。为求治疗,故电话求诊(舌脉无法诊视)。
刻诊:发热、心胸烦闷难受,头晕欲吐,无汗出、口渴,脘腹胀满,大便不通,欲便则不得便,小便微黄。处方枳实栀子汤加生姜。
枳壳45g,栀子20g,香豉60g,生姜20g 1剂。一煎分三服。
服完药告知,1剂则便通胀消,心胸烦闷得解。
按语:甲流期间,可以说是谈甲流色变。现在的中医受温病学派和西医“抗病毒”的思维影响,要么就是银翘散,要么就是清营汤等,效果并不是太好。现在的中医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或温病之邪“从口鼻而入”,发于手六经,与仲景《伤寒》不同,真是不明六纲之理,经方之法则。六纲,统御万病,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不管是伤寒,还是温病,不管是新疾,还是旧患,都无法逃离经方六纲。仲景以《伤寒论》阐述其规律,以《金匮要略》具体应用六纲,字字珠玑,不胜枚举。而甲流,乃是外感之病,也遵循六纲法则。《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

5懊恼吐食——张志民医案

患者女性,三十七岁。初诊:一九六0年十一月四日。患急性热病十余日后,热退未净,神志渐清,惟时呕吐,不能进食,中西药并治一周,乏效。体温升降于37.3~379℃之间,晨低暮高,呕吐苦水,胸中懊恼,烦不得眠,似饥但不能食,神疲,肢温,两便尚利,尿短赤,舌苔微黄、边红,脉数。此属邪热扰胸之栀子生姜豉汤证:
生山栀10克、香豆豉12克、生姜6克、法半夏3克、广郁金6克、炙甘草3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茯苓10克、竹茹6克。
二诊:十一月十五日。热退净,呕减,能进薄粥,神疲渴睡。原方续服一剂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

6胃痛欲呕——俞长荣医案

郑某,胃脘痛。医治之,病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恼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病系宿食为患,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恼欲吐二证,投以栀子生姜豉汤:生栀子9克,生姜9克,香豉15克。
分温作2服,服药尽剂后(未发生呕吐)诸证均,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
按:本案因热扰夹食,胃气塞实上逆所致。用栀子苦降清热,香豉宣通食滞,加生姜降逆止呕,故能见效。本方功专清热除烦,并非吐剂,故方后所云“得吐者,止后服”当系衍文。《经方临证集要》《经方直解
论:本案脉沉弦而滑,沉当是隧路不通之故,而因气逆郁格之滑也。气滑而痰生,痰阻而脉沉之义。
附:思考,阳病阴从,阴病阳从,病与其症
黄元御医学全集51页,太阴阳明论:脾胃虽皆属土,而阴阳即异其位,则阴实阳必虚,阳虚而阴必实,阳从而阴必逆,阳逆而阴必从,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是其常也。
从《伤寒》理解《内经》这句话,就是阳明病阳实者,则三阴必从虚,三阴病阴盛者,阳明之阳必从虚。从脾胃论,意思就是脾陷者则胃必从逆,胃逆者则脾必从陷。
《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说意、药解、四圣》都是一个理论体系。系统学习,可以知阴阳千变万化,所以辨证很难。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一者,一阴与一阳,一阴者三阴,一阳者三阳)所以学六经抓主症。有阴病而见阳象,有阳病而见阴象,最典型的如太阳提纲三,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而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在进一步如麻黄汤之恶寒,太阳之经阳病,而见阴寒之外证,这就是寒在皮肤,热在髓髓之义,这就是阳病而见阴寒之象。还有阴病而见阳象,少阴病,脉沉细,而反发热,此为脏病连经,沉为阴病,热为阳象。又比如白虎汤,燥热内侵,阴寒外客等。下阳之虚,反面见热色,等等。阳病阴从,阴病阳从。

7黄疸肝炎——塚敬节医案

二十六岁男性,约十天前出现超过38.0℃的高热,二三天后体温下降而随之出现黄疸。现在的症状有:胸中堵塞样感觉,恶心,心情沉重,全身到处瘙痒感,口渴,小便呈茶色且量少。大便为灰白色,一天三次,量少。全腹软弱,心窝部无膨满。
对于急性肝炎的黄疸,多为茵陈蒿汤证。但该患者腹部柔软,各处均无膨满的感觉,并且也没有便秘,我觉得使用茵陈蒿汤很勉强,便投予了栀子生姜豉汤。
服药四五天后,胸部的堵塞感和瘙痒消失了,但尿量少和黄疸仍存在,便改投茵陈五苓散。服药一周后来诊时,黄疸已完全消失。栀子生姜豉汤为栀子豉汤加生姜而成,以胸中堵塞感和恶心为应用指征。但该病例也许应该一开始就使用茵陈五苓散为好。《汉方诊疗三十年》

8痔疮便血

松川世德氏曰:松川村兵藏,便血数月,服药后虽渐愈,然身体无色(按:殆系贫血萎黄),面上及两足浮肿,心中烦悸,头微痛,时呕,寸口脉微,与栀子生姜豉汤数剂而愈。
按:此殆痔疾炎肿之出血。《叶橘泉经方运用》
(微商—勿扰、中医号主—勿扰)
不读《伤寒论》,不入中医门,
不读《黄元御》,不入伤寒门。
购书学习,请加好友、非诚勿扰,非诚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