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的小白,开始学习《伤寒》,遇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都是什么意思?各代表什么,这点不懂,学习的脚步就被拦住了。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六经的经名,关于经名的来源与注解,我在所有的医书里都没有看到过,不知道你们看过的医书里有没有写。开始入门的时候,就当六经的经名使用。这跟我们人和万物起名字是一模一样的。我开始学伤寒的时候,我也不懂,我就带着疑问一遍又一遍的读。因为不懂的地方太多,多到数不过来,只能带着诸多疑问自学。
带着越多的疑问自学,就越如负重前行,所以自学是很累很苦的。所以很多人听到自学,还是中医,就不敢学了。自学,千万不要想着一遍学过去,如果你这样学,就把自己带进了死胡同,自己内耗了自己。负重自学,加内耗自己,等于半途而废。错误的学习方法,永远不能入门。自学方法,就是《伤寒金匮》两本书连起来通读,一遍又一遍的通读。在张仲景那个时代,用的是竹简刻字,文字都很精简,又有很多提纲,是省文表达。只有把《伤寒金匮》全书连起来通读,坚持通读,你才能一点一点的看清全貌,你才能一点一点积累,学有所得,入伤寒之门。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书上,还是网上,我是没有看到过六经的经名,是怎么来的。或许是传统文化为主的古代,中医认为经名这样的事,太简单了,不值得一提。他们就生活在古代的文化环境里,对于阴阳、对于六经的经名,医易道皆知,压根就不值得解。阴阳,细分三阴三阳,而如何命名,而我的注解,是学《伤寒》之后的一点理解。后面再引用《内经》得出来一点结论
如:少阳,阳气始生,就是阳少阳弱之经,故名少阳。
少阴,水火同宫,而君火主令,寒水化气,水暖阳多而阴少,故名少阴。
阳明,阳明胃腑,阳盛之腑,阳盛则明,故名阳明。
厥阴,阴之盛极,阴盛发厥,阴阳不能交济,故名厥阴。
太阳,阳气之发散,阳气将衰。
太阴,阴气将衰也。(此段在厥阴十六,后面有附文。)
就是阴阳,然后细分,三阴三阳,然后就是六经,六经命名,六个经名的来历。从混沌一气,到阴阳两极,再到细分三阴三阳,然后就是六经之名,再到伤寒六经六气(六经六气,观四圣心源解)。
《四圣心源》阴阳变化:阳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阳则升浮,阴则沉降,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所谓土也。)
六经之名,看下面的《内经》注解。
阴阳离合论二十一 《黄元御医学全书,50页》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三阴三阳,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也。阴阳之数,数之则少,推之则多,至于十百千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矣,然其要归则一也。
1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何故也?
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何故也?就是阴阳相失,阴阳不和,阴阳颠倒,所以不应,此是病态。
2 岐伯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然其要一也。
这个其要一也,是一阴一阳也。细分,一阴是指三阴,一阳三阳也。
岐伯这个阴阳推数,就是阴阳相失,会变生杂象,此杂象者,可以推算,也可以数不过来,然治这些病,其要归一也。一是指一阴一阳。其要者就是相应,调和一阴一阳,调和阴阳。
如《伤寒》提纲,太阳篇,大凡病,或发汗,或放血,或吐,或泻下,阴阳和,则病愈。
岐伯这段话开头可以这样理解,就是阴阳相失,会生各种各样的病。最后结尾,然其要一也。就是调和阴阳,能治愈各种各样的病。
3 另: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此是阴阳的基础常识。以此为引,在后面的几段,引出一阴为三阴,一阳为三阴,延伸至三阴三阳,阴阳相得而不失。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地下曰阴,地上曰阳。未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天以阳予之正(天以生为正。正与政同),地以阴为之主(地以成为主),故生因于春,长因于夏,收因于秋,藏因于冬。此天地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天地不失其常,则天地之阴阳可数,人禀天地之气,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有数之可数也。
1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地下为阴,未出地者,命名阴中之阴;地上为阳,则出地者,命名曰阴中之阳。
天以阳生之正,地以阴成为主。故生因于春,长因于夏,收因于秋,藏因于冬。此天地之常也(天生地成,就是正常),失常则天地四塞(天地失常,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气壅塞)。
天地不失其常,则天地之阴阳可数,人禀天地之气,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有数之可数也。(天人相应,开始往人身上扯了,其在人者,亦有数之可数,就是岐伯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一阴一阳,开始细分三阴三阳。)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名曰阴中之阳。
圣人南面而立,前向南面,后背北方,前曰广明,(广大、光明)。后为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水热穴论: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少阴自足上行,太阳自头下行)太阳根起于至阴(穴名,在足小指),名曰阴中之阳。
1 圣人正面朝南立,前面向南,后背朝北。前面曰广明,后面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名曰阴中之阳。
地下为少阴,阴中之阴,地上为太阳,阴中之阳。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离),阴阳离合,少阴为阴中之阴,太阳阴中之阳。
2 广明:是阳盛的意思,指属阳的部位。以身前后而言,则前为广明;以身上下而言,则身半以上为广明。张志聪:“人皆面南而背北……南面为阳,故曰广明。”
太冲:也是一个穴名。张景岳先生说:“冲脉并少阴而行,故太冲之地为少阴。”张志聪注解说:“背北为阴,而曰太冲。”仅就部位名称而言,这是很好理解或确定的,但是为什么这个部位要叫太冲呢?细思则让人费解。(肾脉之下行,名曰太冲?有点费解)(应是冲脉与少阴经脉并行,所以太冲之地,名曰少阴?)
3 名曰太阳、名曰少阴,六经之名,出来了两个。太阳在地上,阴中之阳。少阴在地下,阴中之阴。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阳在上)。广明之下,名曰太阴(阴在下)。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前即上也,太阴自足上行,阳明自头下行)。阳明根起于厉兑(穴名,在足大指之次指),名曰阴中之阳。
1 中身,就是身子中间的地方,然后分出上半身和下半身的中间线。(一般是肚脐的位置)参考上条广明的定义则知。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就是阳位。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地下为阴,太阴为阴中之阴,地上为阳,阳明为阴中之阳。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
2 名曰阳明、名曰太阴,六经之名,又出来两个。阳明在地上,阴中之阳。太阴在地下,阴中之阴。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厥阴与少阳表里,故少阳为厥阴之表。少阳根起干窍阴(穴名,在足小指之次指),名曰阴中之少阳。
1 厥阴,阴之极也。前有太阴,后有少阴,位在两阴中间,阴之盛极也。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地下为阴,厥阴为阴中之阴。地上为阳,少阳为阴中之阳。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
2 名曰厥阴,名曰少阴,六经之名,又出来两个。
备:内经这段,应是省文表达。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太阳,阳之将衰,故为开。阳明,阳之极盛,故为阖。少阳,阳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三经者,不得参差相失也。阳性浮,搏而勿浮,(鼓搏而不至太浮),命曰一阳,一阳者,三阳不失而合为一也。
1 太阳,阳之将衰,故为开。是阳从表散,所以将衰。
阳明,阳之极盛,故为阖。是阳明胃腑,所以盛极。(阳盛则明,所以盛极)
少阳,阳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阳气始生,故为枢机。故阳之未盛,亦未衰败。
2 三阳经者,不得参差相失也。搏而勿浮,名曰一阳,一阳者,三阳不失,合而为一。
三阳经者,不得参差相失者,就是太阳外感,阳明虚实,少阳传经与生克。
搏而勿浮,是不至太浮。寸口本浮,太阳经病之脉浮,阳明腑病之脉大,少阳之浮弦,都是太浮。
3 阳性浮,所以寸脉浮。阴性沉,所以尺脉沉。浮则鼓搏不至太浮,没有外感病。沉则鼓搏不至极沉,没有内寒证。(难经:寸口九分浮,尺中一分沉之义)。
论:三阳经者,是三阴脏的枝叶。三阴脏者,是三阳经的树根。从树根与枝叶论,搏而勿浮,是不能阴脏内寒必极沉,经阳离根则浮虚。(极沉与浮虚,阳阴离决之脉)
论:三阳之离合,始于少阳,盛于阳明,衰于太阳。三阳不失,合而为一,名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歧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阳在外,阴在内,是中为阴也。其冲在下,名曰太阴,毛际两旁,足太阴之冲门也。(冲者,经气之街衢也)太阴根起干隐白(穴名,在足大指),名曰阴中之阴。
1 外者为经阳,内者为阴脏。中则为阴,还是上半身下半身的中间线。中则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足太阴之冲门。太阴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内为阴脏,是指脾脏。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少阴根起于涌泉(穴名,在足心),名曰阴中之少阴。
1 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前面:后为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水热穴论: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2 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后为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
为何都选“冲”?这冲就是阴中之阴之位置?还是什么?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中之绝阴。
厥阴行身之侧,亦在少阴之前。厥阴根起于大敦(穴名,在足大指),阴之极,阴而绝阳,名曰阴中之绝阴(纯阴也)。
1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行身之侧。厥阴,在太阴之后,少阴之前,夹在两阴中间,阴之极,阴而绝阳,名曰阴中之绝阴。
论:厥阴与绝阴,取谐音名?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太阴,阴之将衰,为开。厥阴,阴之极盛,为阖。少阴,阴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三经者,不得参差相失也。阴性沉,搏而勿沉,鼓搏而不至极沉。命曰一阴,一阴者,三阴不失而合为一也。阴阳运行,冲冲流注,积至传遍六经而为一周。一日一夜,周身五十,气布于里,形固于表,而为相成也。
1 太阴,阴之将衰,所以为开。是太阴将衰而阳明阳盛也。
厥阴,阴极绝阳,所以为阖。是阴之极盛,则阳之始生。
少阴,阴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少阴是水火同宫,君火主令,寒水化气,则少阴之阴不寒,而阳也未败。故为枢机。太阴为表,厥阴为里,少阴为三阴表里枢机(百度)。
少阴君火与寒水,是阴阳枢机之义。也是三焦相火之根,三焦之枢机(刘)。
2 三阴经者,不得参差相失,是太阴土湿、少阴水寒、厥阴之风,不得偏见而相失。
三阴经者,是指阴脏。阴性沉潜,而三阴经气,皆自下而上行,即阴中之阳,皆随太阴左升,故搏而不沉,鼓搏而不至极沉。三阴不失,合而为一,名曰一阴。
3 与前面的三阳不失,合为一阳,名曰一阳。一阴一阳,是为“然其要一也”。
阴阳运行,冲冲流注,传遍六经,而为一周。一日一夜,身五十周,气布于里,形固于表,而为相成也。
4 少阳,是由阴转阳,绝阴生阳之枢机。少阴是三阴之枢机。三阴用少阴之气化也。
附:我这个注解,有的地方可能不对,下面附上百度的摘要。
1 百度: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2 百度:由于两阴相合(太阴与少阴)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出《灵枢·根结》。厥阴是阴经之里,好像内门的门扇,故为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