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第34方,苓桂术甘汤

健康   2024-11-22 06:00   山东  

太阳九十五: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吐伤胃阳,则病上逆,浊气冲塞,故心下逆满。阳气浮升而无根,故起则头眩。下泻脾阳,则病下陷,风木抑郁,故脉沉紧。木愈郁而愈升,升发太过,而不得平,故气上冲胸。又复发汗,以亡经中之阳,温气脱泻,木枯风动,于是身体振摇,势如悬旌。此缘于水旺土湿而风木郁动也,苓桂术甘汤,苓、术泻水,桂枝疏木,而甘草补中也。

2头晕痛——陈维扬医案

杨某,头晕痛,左鼻经常流浊涕如脓,色时白时黄,甚臭,咳喘多痰,胸肋痛,左肩缺盆内按之亦痛,饮食减少,脉弦滑。陈维扬用苓桂术甘汤两剂减半,六剂痊愈。(《函讯》)《万生友伤寒医案选》

论:脓涕者,肺气之薰蒸也,此是肺气不降。胸肋痛者,此是悬饮之象,左脉滑者,此是痰饮之脉。头晕痛者,痰饮阻格,浊气不降也。《金匮》痰饮九,脉偏弦者,饮也。悬饮阻少阳经气,也有脉弦。痰饮十三:水饮在中,郁格阳气,升浮不归,故如循贯珠,累累联属,流利不,其诊曰滑,而其中实有捍格之象,水旺阴盛,是以脉细。本案言弦滑,也同细滑,大同小义,也或为医者表达不同已。

3头晕眼花——路志正医案

何某,女,41岁,因头晕脑胀,眼花目暗6年,于1974328日求诊。患者平素面青肢凉,神倦乏力,心悸,胸闷,耳鸣不绝,眠差梦多,纳谷不馨,口干不欲饮,眩晕频作,发则头晕脑胀眼花目暗,恶心呕吐,视物旋转,身体晃动,站立不稳。每次发作需数日后才能缓解。久治无效。望其舌淡苔白,脉细缓。证属心脾阳虚,寒饮中阻。治应温阳饮,健脾化湿。处方如下: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4.5g党参12g厚朴10g酸枣仁10g 远志10g泽泻6g红枣4  3剂,每日1剂 水煎服
上方尽剂,诸症好转,精神渐复。原方又进2剂,诸症大减,仅食欲欠佳,身倦乏力,大便时溏。舌淡苔白,脉沉缓。寒湿虽化,脾运未健,拟益气健脾,以杜复萌。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5g,陈皮10g,砂仁6g,法半夏10g,焦三仙各12g,莲子肉15g,山药15g,生姜3片,红枣4枚。又进3剂而愈。
按语:《伤寒论》第67条载: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指出了中焦阳虚、寒饮内停眩晕的证治。本患素体阳虚,寒饮内停,重伤脾阳,健运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上逆,蒙蔽清窍,发为脑晕。故以苓、桂、术、甘温阳化饮,加党参助桂、草复其阳气,泽泻助苓、术利湿健脾,使阴消阳自得复。厚朴、大枣一刚一柔,宽中燥湿悦脾,使阳复阴消。长达6年之久的眩晕已杳,再以四君、香砂剂增损,补脾化湿,理气祛痰,健运中土,以杜痰无再生之患。
《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验录》

论:耳鸣眩晕脑胀,眼花目暗,这些都是浊阴上逆,清窍不灵之证。因于土湿,胃逆不降也。心悸,肢冷,此是清阳不升。眩晕、胸闷者,提纲主症,此为水阻,阳气离根也。恶心欲吐者,是胃气上逆,还是气上冲胸?

4目眩——刘渡舟医案

吴某,女,38岁。患头晕目眩,严重时坐立不稳,经多方诊治仍无疗效。病人面色晦白,舌质淡苔水滑,饮食与二便基本正常。辨为水饮内停,上冒清阳,治以温化痰饮为法。
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泽泻1510克炙甘草6三剂。
服药后疗效显著,眩晕明显减轻,因方药对证,嘱其继续服用,又六剂后,证情基本稳定,予泽泻汤加味善后。
解说张仲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两方面的病证。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另一方面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这两方面病证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不化水,水停于内为患,所以,又称之为水气病。这里所讲的水气"概念,应该是既指有形的水饮,又包括无形的水寒之气。水指其形,寒指其气,如影之随形,不可分隔,所以往往合一而发病。水气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心、脾、肾三脏的阳气虚衰有关。心属君火,上居胸中,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如果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服下焦阴气,则使寒水邪气上泛脾为中土,有运化水湿之功,如果脾阳虚弱,不能运水制水,亦容易导致水气内生另外,肾主水而司气化,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州都之官,内藏津液,全赖肾阳的气化作用而能出其津液,如果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津液停聚而为水邪。
水气上冲,既是水气病的病证特点,又是水气病的病理反映过程。大凡水气上冲所经过的部位,如脐下、心下、胸中、咽喉,以至于头面,五官清窍等地,则出现胀满、悸动、憋闷,或塞,或咳喘,或眩晕等症状。除此之外,辨识水气病,还可以从色、舌、脉诸方面观察。望色:临床多见面色黑,或出现水斑(即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舌体胖大,舌质淡嫩,舌苔多呈水滑之象切诊:脉象多见沉弦或沉紧。
治疗水气病,主要应采用温阳化饮,利水降冲的方法,选用以茯苓、桂枝为主的一类方剂,而苓桂术甘汤则是苓桂剂的代表方。茯苓在本方中有四方面的治疗作用:一是甘淡利水以消阴二是宁心安神以定悸三是行肺治节之令而通利三焦四是补益脾土以防水气上冲。桂枝的治疗作用有三方面:一是补心阳以制水二是通阳以消阴三是下气以降冲。茯苓、桂枝相须相使,缺一不可,如果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化气以行津液如果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利水以伐阴邪。白术协茯苓补脾崇土以制水炙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降冲。本方在临床上常用于以下几方面病证,疗效较佳。
冠心病,心肌梗死,常见胸闷疼痛,心悸头晕,短气乏力,或浮肿,小便不利,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气上冲证。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见有胸闷憋气,咳嗽或喘,痰多稀白,面目浮肿等证,如果是急性发作,喘逆倚息不得卧者,可先服小青龙汤,待症状缓解后,再服本方调理巩固。
不是上述病证,但是有明显水气病见证时,亦用本方治疗。《经方临证指南》
论:眩晕:是水气、湿盛、痰饮的主要病症,是主要的辨症依据。

21脑贫血症——朱木通医案

患者无寒热,但觉眩晕头重,甚至外界回转,升降感,同时并发恶心呕吐,至于坐位或卧位不敢转换者,依照现代医学诊断之,(泰)半以上所下的病名都为脑贫血症。当然脑贫血也有上述之复合症候,但脑贫血是全身贫血的一症候,所以其眩晕并非突然发作者。而且患者由外观可以望见其贫血外貌,断非一朝一夕即发作此症。即从治疗而言,也非短时日所能补其严重之贫血也。我对上述症状--尤其以眩晕为主诉者,大都着眼于水毒,亦即痰饮。以下二例为最近比较称心之成绩。
李某氏之夫人年四十三岁,平素无著病,唯偶尔感冒即发痰咳,或轻度浮肿,大抵二三剂小青龙汤则霍然。常时身体颇健。1962820日中午,突然感觉头重眩晕,于是放下工作就床斜卧,随即外界回转,身体如升降之感,两眼不敢舒放,此时心胸中迫逼,欲吐不能。遂由李氏急召我往诊。
患者无寒热,亦无特别病象,脉亦正常有力。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一剂即能起床工作,二剂痊愈。
三十岁少妇周某某,平素虽非特别强健,但颇少生病。同年810日夕刻,忽感头重头眩,于是就床横卧,继即两眼发花,全身如在空中回旋,其次则呕吐酸水、胸满、口苦。一夜不敢迁移卧位。翌日由其家人聘我诊治。脉紧弦,除上述症状外无他病。依据癫眩吐涎沫之条文投以吴茱萸汤。一剂呕吐止,眩晕减大半。再服一剂病大减。二日后以胸满口苦为目标,转用小柴胡汤一剂,胸胁苦满除。再转苓桂术甘汤三剂各症俱除。
按:眩晕症以中医言之多属于痰,换以现代术语即为水分代谢失常。所以运用苓桂术甘汤疗法者最合适。至于运用苓桂术甘汤必以下述条文为依据:伤寒若吐若下后,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太阳中篇)心下有痰饮,胸胁苦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痰饮)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朱木通经方医案》
论:痰咳是湿盛之象。浮肿是水气之象。此头重眩晕者,土湿不能消化水气,水停胃中也。

22眩晕耳聋——胡希恕医案

刘某,女,19岁,1977103日初诊。2个月来头晕不能起,睁眼则晕甚,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口干不欲饮,时感胸闷心慌,舌苔白,脉沉细
被某医院诊为美尼尔综合症,中西药不效,已休学两月。托亲找胡老诊治,此属水饮上犯之证,与苓桂术甘汤:桂枝10克,茯苓18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连服8剂,耳聋好转,头已不晕,耳鸣大有好转。三诊原方增桂枝为12克,茯苓为24克,又服6剂痊愈。因害怕再犯要求再服药巩固,嘱其不必服药。《经方专家《解读张仲景医案》

23耳源性眩晕——刘景祺医案

于某,女,52岁,干部,197910月初诊。眩晕持续三天。患间歇性发作眩晕已三年,第一年每半年发作一次,第二年每二、三个月发作一次,1979年上半年每月发作一次,近三个月来,每月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持续三至五天。发作时耳鸣,听力减退,左较重,头晕目眩,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恶心呕吐,闭目静卧,饮食大减。舌淡,苔白腻,脉左右沉紧。印象:眩晕。辨证:寒饮内停,清窍被蒙。治则:温阳健脾利水。处方:茯苓24克 桂枝18克 白术12克 甘草12克炮附子9克 白芍15克 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此为中阳虚而水上饮逆,当温其中阳,补其里虚,降其逆上之水饮,水饮既降,清阳能升,眩晕自止。《经方验》

24中风半身不遂——刘景医案

,男,63岁,1983104日初诊。右侧半身不遂已八个月,自述受寒引起舌强语逛,右上下肢不灵,当时血压为230/130毫米汞柱,曾输低分子右旋糖苷十余瓶,症状稍有好转,又服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四十余剂,效果不明显。现小便频,头晕心悸。舌苔薄白,两关脉滑。印象:脑血栓形成后遗症。证:痰凝阻络。治则:祛湿化痰,活血通络。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 甘草12克红花9克地龙18克夏枯草15克川牛膝15克石菖蒲12克钩藤30克桑12服四十二剂,说话清楚,上下肢已灵活,能操家务劳动,小便正常,血压160/100毫米汞柱。
《金匮要略》中指出: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李挺在《医学入门》中又有百病兼痰之论,可见痰饮为患之广。由于心下有痰饮,阴邪抑遏上升之阳,可致晕眩,水饮上凌于心,可致心悸心痛,水饮停蓄,气机升降不利,可致气短,痰饮流注乳腺,可成乳癖(增生之义)水饮流于四肢,可使肢体麻木,水饮下注膀胱,可使膀胱气化不利,则致血尿。虽表现各不相同,但致病原因,均由于痰饮作祟。抓住主证(胸脘满闷)与主脉(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可以异病同治,不受中西医病种所限,国内这样的介绍屡见不鲜,是中医执简取繁的实例。

25脑震荡后遗症

,男,41岁,工人。数年前因被重力撞击头部而致眩晕头痛,当时诊为脑震荡,以后遗留眩晕一症,时作时止,数年不愈。每有健忘、心悸、神疲诸症,近日增剧,闭目卧床尚可,起则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脉沉迟苔白腻。证属湿痰寒饮。治宜温阳化水,活血通络。方用苓桂术甘汤加熟附子、赤芍、桃仁、川芎、大黄。
服药3剂,即可起床料理日常生活。继进5剂,安然无恙。《伤寒论方医案选选编

29鼻塞重症——刘渡舟医案

吴某,女,50岁。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年,屡治无功。伴见头晕,胸闷,心悸,指端麻木等症,舌质淡嫩,六脉沉弱无力。证属心肺阳气虚弱,阴气用事,久而生饮。
茯苓15克 桂枝10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半夏10克 厚朴10克 薤白10
此方连续服用十多剂,饮消气通,而后鼻能闻知香臭。
解说李东垣曾指出:中气虚弱,清气不升,可以导致清窍不利的病变,所以他采用温补脾胃而升清阳的方法来治疗清窍不利证。但是,本案则运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之法来治疗清窍不利病变。这是因为心肺阳气虚弱,寒饮内生,也往往可以产生鼻塞,呼吸不利等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该引起注意。《经方临证指南》
论:胸闷,肺气不降,胸膈满闷。肺窍于鼻,肺逆则鼻塞。头晕者,胃气不降,宿水内阻,阳气升浮也。此为宿水内阻,肺胃不降之病。苓桂术甘汤,消化水气,肺胃下降则病愈矣。


30鼻塞心悸——刘渡舟医案

徐水县农民,李某某,56岁,患鼻塞证,尤以夜晚为甚,只能以口代鼻呼吸,所以口腔干涸为甚。偶因心悸请余为治。辨为水气凌心之证,于苓桂术甘汤五贴。服讫而鼻塞随之痊愈。《临证指要》
论:这个心悸,也是典型的水停心下之症,此是茯苓甘草汤的症,是心下停水,经气不能,木郁冲悸也。心下停水,肺胃不降,则鼻塞不通。

31梅核气——刘渡舟医案

文革前余带学生在城子矿实习。某生治一姓妇女,患梅核气,经用《金匮》半夏厚朴汤,已三进而丝毫无效,乃转余诊。切其脉弦,视其舌苔则水滑欲滴。余辨为水气上冲,咽喉被水寒所痹塞而非痰气之证。乃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咽喉通利,病已愈矣。某生讶以为神,问半夏厚朴汤方为何无效?曰:半夏厚朴汤治痰气上凝之喉痹:苓桂术甘汤则治水气上冲之喉痹。此证脉弦、舌水而是其候,误为痰气遂有差之厘,谬之千里,某生叹服。脉沉紧,沉主里,又主水病,弦紧为寒,沉紧正是水寒为病的反映。《临证指要》《经方直解
论:苓桂术甘汤的“脉沉紧”也可以理解为“脉沉弦”。

32梅核——陈宝田医案

张某,女,32岁。1975224日初诊。患者自觉咽中有物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满闷,常疑自己患咽部肿瘤,曾多次去诸医院五官科检查,均未发现鼻咽部异常,诊断为癔症,前来南方医院中医科就诊。检查:表情抑郁,沉默少言,舌苔薄白,脉弦缓,腹部有振水音。以理气化痰,健脾除饮之法,投半夏厚朴汤合苓桂术甘汤:厚朴10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生姜4片、紫苏梗12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复诊:服上方3剂后,咽部阻塞感消失,胸闷明显减轻,神清气爽,面带笑容。又投上方加薄荷3剂,诸症消失,再投2剂善其后。《经方临床应用》
脉弦缓,腹部有振水音此是宿水不化,苓桂术甘汤,消化停水也。此是水阻肺胃,胆经不降,则胸膈噎塞,咽如有物梗阻。腹有水声,这有这一停水之象。
癔症神经官能症,这都是西医的病名,西医能精准的断出没有器质性变,这时候就可以交给中医的了,并且中医善长此类病。

33干渴症

一成年女性患干渴症九年余,养阴生津法无效。面色白,全身乏力,胃脘部辘辘有水声。舌光干燥,舌面皲裂较深,脉濡缓。采用苓桂术甘汤合藿半理中汤加减(即本方加藿香、半夏、薏苡米、干姜),服3剂后,干渴减轻,服9剂后,舌面裂消失。(《陕西新医А 19761 52页)《经方研习》
论:此是宿水停留,水阻火升之湿渴,又不是外感风寒白虎之渴。用养阴生津,肯定无用。
本条胃脘部辘辘有水声上条腹部有振水音还有上条心悸之心下停水,都是土湿,水
不消化,宿水停留,湿盛的辨证依据。

34消渴——陈培建医案

徐某,男,53岁,1983421日初诊。自诉近两月来口咽干燥,需频频饮水,迟则燥渴难忍,饮至腹胀仍觉口渴,昼夜饮水约七八暖瓶,小便清长,舌微红,苔白腻,脉濡数。查:空腹血糖108mg%,尿糖阴性,曾服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中药50余剂不效。笔者认为该证当属湿热为患,应燥、化同施,方选平胃散和三仁汤化裁。服3剂后来诊,口渴干燥益甚,要求更法治之,拟苓桂术甘汤主之:茯苓30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3克。嘱先服1剂,观察病情。
翌日来诉,口渴似有减轻,继服4剂症除。
按语:本案初治证有误,后经细询病情,知渴饮不止反而腹胀,是水湿不化口渴咽干而舌苔不黄,亦非有热。当属中焦阳微,不能化气行水,津不上承于口所致。然因无小便不利,故不用五苓散渗利膀胱,而以苓桂术甘汤辅助中阳,温化水湿,土健湿化,津液四布,则燥渴渐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燥渴难忍,又小便清长能泄,就不会想到是湿渴,就比较难辨。苔白腻,而脉濡数,就区别于白虎汤的燥渴。苔白腻者,是肺气不降,上焦不通,津不雾化,瘀浊填于心窍,而脉濡者,此为湿脉,数为火升,所以作渴。水阻而火升,此为湿渴,不为燥渴,所以清热生津无效。
太阳六十二,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三十七,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太阳三十八,脉浮滑,此里有热。太阳六十一,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
本案苔白腻,对比舌上干燥。脉濡数,对比浮滑、洪大,皆不是燥渴,而为湿渴。苓桂术甘汤,消化水气,降肺胃以敛火升也。

70咳而遗尿——邹维德医案

姜某某,女,35岁。患者于19626月产第4胎,产后匝月,感受寒邪,引起咳嗽,月余而见咳嗽时小便滴出,夜间咳甚,小便淋漓尤多。中西医治疗皆不效,听诊两肺底部有稀疏湿性哕音。就诊时病已逾16个月,咯痰不多而色白,纳食正常,舌苔薄白,脉象弦细。处方:茯苓15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甘草3克。
服药3剂证大减,服6剂咳止,尿遗亦愈。
按语:脾阳不振,寒饮中生,上泛于肺,肺失宣降,通调水道不利,则咳而遗尿。治用苓桂术甘温脾化饮,是培土生金而制水饮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肺气下降,通调百脉,肺咳不降,不能摄水,所以咳而遗尿。
(微商—勿扰、中医号主—勿扰)
不读《伤寒论》,不入中医门,
不读《黄元御》,不入伤寒门。
购书学习,请加好友、非诚勿扰,非诚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