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儿乙型脑炎——张志民医案
朱某,男,12岁,8月14日初诊。二日前拉稀2次,发热,嗜睡,头晕,呕吐,神疲,项强硬,体温38℃,神志清,大便未通,小便赤色,脉沉数,舌苔厚。根据症状病为里热,带有神经症状颇严重,经西医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治宜清热,镇痉,解毒。处方:葛根6克 黄芩6克 黄连3克 甘草3克 银花15克 连翘9克 花粉9克 木通6克 以本方加减,五诊而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高德
论:发热,项强,此是外感表证,脉数内热,拉稀者,葛根芩连证。
4高热昏迷——王霦之医案
王某,男,14岁,3日入院。因患儿神志不清,家属介绍:“患病20余日,初得时发热恶寒,曾服西药发汗不愈,又服中药亦不好,在此过程中病情加重。后又服过合霉素、氯霉素并不效,到现在神志不清,谵言妄语,昼夜大声吵闹不宁,下午和晚上加重,耳聋。已经五六天。”诊断:早8时体温39℃,下午2时体温40.8℃,按之肌肤灼热,舌尖红,舌根黄燥,口干无津,口渴欲饮,小便赤。经安新医院化验检查为肠伤寒。处方:葛根芩连汤原方加莲子心12克,连翘心9克,生石膏24克,麦冬9克。水煎4次,送安宫牛黄丸1粒。
二诊(4日):吵闹轻,安静一些,体温早晨38℃,晚39℃,耳聋如故。
照原方再加栀子9克,竹叶6克,连服2剂,送安宫牛黄丸2粒。
三诊(6日):体温早晨正常,下午37.6℃。竹叶石膏汤加减以善其后。
7日体温正常,能进饮食出院。(李需之,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肠伤寒经验介绍,中医杂志,1959,6:34)
按:据本文作者报道,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肠伤寒60例,全部治愈。作者认为:凡肠伤寒的初期、增进期和极期,症见头痛、发热恶寒、肌肤壮热、身重肢痛、腹痛泄泻、小便黄赤、脉浮数或濡数者,皆可以本方化裁施治。其辨证用药是:头痛无汗者,加金银花、连翘、蝉蜕:神昏谵语者,加莲心、犀角(代),剧者送服安官丸:腹泻重者,加滑石、薏仁:下血者,加生地榆、焦山楂、三七:寒热往来者,加苍术、草果:二便失禁者,加生杭白芍、栀子。《经方临证集要》
5高热神昏菌痢——张志民医案
患者女性,六岁。初诊:一九六四年八月十二日。昨夜发热,口渴,呕吐,嗜睡,体温(肛门)40℃,急诊入院。白细胞计数增高。胸部透视、听诊,无肺炎症状。不能确诊,给予退热剂,注射青霉素,急诊室观察。次日,仍高热不退,嗜睡,谵语,失水面容,轻度痉厥,一日一夜无大便。细询其家属,知昨日上午吃过进口葡萄干。腹诊,右下腹压痛显著,疑是食物中毒。灌肠化验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疑为中毒性菌痢。大便培养分离痢疾杆菌。舌绛苔黄腻,脉沉细。手指不温,肌肤胸腹灼热。中医诊为邪热内陷。急予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2克、黄芩6克、黄连5克、甘草6克、生大黄5克。服一剂。另加神犀丹一粒化服,饮以西瓜汁。
二诊:八月十三日。昨夜服中药两煎后清醒,大便两次,体温(肛门)38℃,索饮水,手指温,能进食流汁。续服上方汤药一剂,停用神犀丹。
三诊:药后热退,痊愈出院。《伤寒论方运用法》
10目赤肿痛——闫云科医案
陈某,女,40岁。病慢性肝炎多年,常在余处就诊,或予舒肝健脾,或予清利湿热,症状多能改善。今又二目肿痛逾旬,肉轮、气轮布满血丝,深红紫暗,羞明流泪,晨起结眵干黄。外用数种消炎眼药,内服黄连上清丸,均不效。询知身热面烘,鼻塞咽痛,头额目眶胀疼,心烦难寐,口苦思冷,溲黄便干。舌尖红,苔薄黄,脉象滑数,腹诊无压痛。观其脉症,知系肝胆火盛,湿热蕴结,复感风热,表里俱热证也。单纯清里,只能冰伏其邪,延长病情,治宜表里双解,尽透其邪。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甘草6克车前子15克菊花15克桔梗15克,二剂
仅进二剂,肿痛皆失。《临证实验录》
论:脉滑数者,阳盛之脉。鼻塞,身面烘热,此是有外感,表郁不解,经气不泄,阳气郁之滑数。葛根二黄汤,解表泻火,泄阳气之内盛。
11高血压眩晕——陈奖文医案
李某某,男,68岁。因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致使双下肢功能受限两年。据诉多年来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证见面赤声亢,头晕头痛,双下肢不听指挥,脉弦滑有力。处方:葛根60克,黄芩、黄连、胆星各15克,夏枯草、野菊花、地龙、败龟板各30克。日1剂。连服21剂,病告痊愈。新中医 1987《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脉弦滑有力,此为阳滑之脉。面赤,头痛,此也为外感之象。表阳郁而面赤,经气逆则头痛。合于脉滑,也是外感不解,阳郁不降之病。葛根二黄汤,解表而泻阳也。
12痤疮——麻春杰医案
费某,女,21岁,2015年11月26日初诊。面部痤疮满布3月余,胸部、后背也有少许分布,瘙痒难忍,色红,有经前加重,月经提前,经期腹痛。大便干,三日一行,小便黄,脉缓,苔薄白,质红。观患者面部痤疮满布,个别化脓,瘙痒。诊为湿热毒邪兼风,壅遏阳明经脉,治以清热燥湿疏风,处方:葛根30克,黄芩12克,黄连12克,熟大黄3克,白花蛇舌草15克,当归12克,川芎15克,栀子12克,豆豉12克,徐长卿12克,生石膏20克(先煎),炙甘草12克。7剂
二诊:月经来潮,腹痛减轻,行经4天,面部痤疮好转。上方加葛根50克,继服10剂。其后上方略加减,前后共服药1月余。
三诊:面部痤疮吸收良好,未见新发,余无不适。续服原方两周,并嘱其勿用化妆品,药后症状大减,疗效满意。
按语:颜面系阳明经循行部位,气机不利,升降失调。湿热结于内,不能下达,反而循经上逆颜面。蕴阻肌肤而成本病。《经方临证实验录》
22麻疹下利——姜佐景医案
李孩,疹发未畅,下利而臭,日行二十余次,舌质绛,而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寐不安,宜葛根芩连汤加味。
粉葛根六钱 细川连一钱 淮山药五钱生甘草三钱 淡黄芩二钱天花粉六钱 升麻钱半
按:李孩服后,其利渐稀,痧透有增无减,逐渐调理而安。湘人师兄亦在红十字会医院,屡遇小孩发麻疹时下利,必治以本汤,良佳。又有溏泄发于疹后者,亦可以推治。
麻疹之利属于热者,常十居七八,属于寒者,十不过二三,故宜于葛根芩连汤者十常七八,宜于理中汤或桂枝人参汤者十不过二三。一或不慎,误投汤药,祸乃立至,可不畏哉!
今人每以葛根苓连汤证之利为协热利,实则葛根芩连汤证之利虽属热性,仲圣并未称之为协热利,至桂枝人参汤证之寒性利,反称之为协热利。盖协热者,犹言挟表热也。此不可不知。《经方实验录》《经方直解》
论:麻疹下利,寒者——桂枝人参汤。
麻疹下利,热者——葛根芩连甘草汤
23协热下利——李文瑞医案
刘某,男,35岁。大寨社员,便如脑,已三天,发热,恶寒,项背发紧,口干思饮,微汗,腹痛,黏液便(红白相间),日5~6行,后重感,肛门灼热,纳不进,苔黄津少,舌质红,脉数而滑。检便为细菌性痢疾,证属协热下利,治以清热解毒止利为法: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粉6克(分冲),白头翁10克,甘草5克,二剂水煎服。一剂后腹痛缓,便减,后重减轻。二剂后利止,但口干,纳仍不佳,上方加山楂炭去白头翁,再二剂。前后利止,纳增,再予四君子汤加天花粉二剂调理而愈。(李文瑞.伤寒论汤证论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122)《名医经方验案》
33婴幼儿腹泻——赵明锐医案
董某,男,1岁。发烧、呕吐、腹泻四天,日泻十余次,稀水并挟有奶瓣,味腥臭,量多,尿量减少,伴有呕吐口干欲饮,体温38℃,脉搏每分钟120次,精神委靡,眼窝凹陷,舌质红,脉数,指纹紫。西医诊断为消化不良,中度脱水,故先按每公斤体重80毫升静脉补液。
中医辨证为湿热,以葛根芩连汤加茯苓、乌梅、白术、泽泻等药,清泻湿热,健脾止泻。一剂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每日仅有2~3次,稍稀,未吐,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再服一剂,大便转正常,诸证消失而痊愈。
结语:葛根芩连汤治疗热泻或痢疾,不论有无表证,只要是由于内热所引起的泄泻、下痢,皆有效验。特别是儿童患者,用此方治疗效果更好。
葛根
33婴儿吐泻——蔡仲默医案
曾某,男,10个月。1964年11月29日入院。其母代诉:身热口渴,腹胀泄泻已7天。患儿7天前,发热吐乳,继而腹泻每日5至6次,即入院住西医儿科病房。入院时粪便检查:色黄,质稀,粘液(++):,血液检查:白血球10,100,中性球74%,淋巴球26%。厖经用抗菌素等药物治疗7天,泄泻未见好转,于12月6日转服中药。
现症,大便泄泻稀如水样,色黄而秽,每天4至5次。腹部微胀,按之柔软。小便短赤。身热而渴,烦躁啼哭,形瘦眶陷,唇舌干红,苔薄白,指纹紫。方用葛根芩连汤。
粉葛根3克 川黄连2.4克 黄芩2.1克 生甘草1.2克 并予以5%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
服后泄泻止,粪成形,热退神佳,即停用中药。《伤寒论方医案选编》高德
34小儿泄泻——张志民医案
林某,男,4岁。1955年8月突然发热,呕吐泄泻,日夜达数十次,口渴欲饮。饮入即吐,泻下初如木椰花状,后为清水,热度39:6℃,舌苔白。与葛根芩连汤加姜竹茹,益元散,姜半夏,生姜,一剂热稍减,吐泻较密,共服3剂痊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35小儿吐泻——聂惠民医案
丛某,男,1岁。1985年10月8日初诊。病已一周,身有低热(37.4℃),腹泻呕吐,稀便日行20余次,挟有不消化食物,吐为胃内容物,食人即吐。某院诊为急性胃肠炎。经服用解热消炎等西药,效果不显。检查:发育正常,营养尚可,腹部胀满,心肺听诊未闻异常,指纹略紫,舌红苔淡黄。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脾胃失和所致。治宜清热利湿,调和升降,方用葛根10克,黄芩3克,黄连3克,茯苓4克,淡竹茹5克,炙甘草3克,清半夏3克,神曲6克。水煎温服,进三剂而愈。《聂氏伤寒学》《名医经方验案》
45饮食不洁的泄泻——张灿玾医案
宁某某,男,中年。因饮食不当,突发泄泻,肛门灼热,口渴,身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沉数。此食有不洁之物,乱于肠胃,使仓凛之官,顿失所司,水谷齐下,秽恶并出,急当以苦寒直折,以清解阳明之热。处方如下: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葛根二钱,白芍药三钱
广木香一钱 生甘草一钱,水煎,温服。
复诊:服上方1剂后,泄泻即轻,2剂病即愈。张灿理.张灿理医论医案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录》
46食物中毒——闫云科医案
同学郭某,退休后夫妇居琼过冬,与余为邻。其妻兄、妻嫂、侄女从并借来。一日,除郭某外皆腹痛吐泻、四人中郭妻较轻,余三人皆剧。急诊于就近之某医院,经化验,粪便中有大量红、白细胞,诊为急性食物中毒。经补液、抗菌治疗,症状不减。余观之,三人除泄泻水样便相同外,余症各殊。其妻嫂,63岁,腹痛里急,暴注泻水,日十数行,肛灼溺热。初恶寒,今已止,仍发热(39.3℃),不汗出,心烦。体倦不支,蜷卧于床。口苦口渴,不思食。望其面红目赤,舌边尖红,苔黄腻。诊得脉象滑数,腹肌挛急,腹皮灼烙,心下、脐右微拒压。
观其脉症,此表里邪热俱盛,下迫大肠之证也。宜当表里同治,不可舍表顾里,更不可舍里顾表。陈修园:"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系指表里俱热者而言,今兼有形之邪,则需一并逐之。拟:葛根30g 黄芩10g 黄连10g大黄10g一剂
次日诊之,知药后汗出热退,微腹痛里急,泄泻减为三次,舌边尖仍红,脉滑略数。
原方减大黄,一剂。《经方躬行录》
附:葛根汤应用要点:
《经方躬行录》使用要点:1与葛根汤,同治发热下利,葛根汤脉浮有力。葛根芩连汤,表里俱热,舌苔黄腻,脉象滑粗数。2与桂枝人参汤,同为下利,表里双解方。然一为表里俱热证,一为表里俱寒证。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杏石甘汤,同可治汗出而喘,所异者,此有下利不止。
《经方临证指要与医案》使用要点:1下利黄稀,可有肛门灼感。2面赤身热有汗,心中烦躁,夜寐不安,口干喜凉饮,小便黄。3舌质偏红,舌苔黄薄或黄腻,脉浮滑数。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云:“用于小儿疫利屡有效。
56重症肌无力——陈苏生医案
海某,男,28岁。初诊:1963年2月。主诉及病史:1960年出差南疆,归来自觉眼睑升举无力,某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住院治疗3个月,无效。又去某军医大学求治,诊断同上,给予中西医综合治疗8个月,亦未见显效。1963年2月来我院诊治。诊查:步履乏力,走十丈路即需休息,两臂提物无力,久坐即感腰脊如折,食欲不佳,夜寐不酣,小便黄,舌苔薄白,脉细,病程已三四年,久治无效。辨证:大凡物理,逢热则纵,逢寒则缩,肌之无力,总是肌之萎弱不振,过去一贯服用温壮之药,如参、芪、桂、附、鹿茸之属,今当反其道而行之,所谓正治不已,则从治是也。证属湿热留注,肌肉痿废。治法:宜清热利湿通络。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处方:葛根12g,黄芩6g,黄连3g,知母9g,防己9g,薏仁12g,桑枝12克,苍术9g,黄柏9g,牛膝9g,甘草9g。治痿独取阳明,葛根走阳明,故以为君。三黄苦寒坚阴,故以为辅。7剂之后,原上下楼有困难,喘不上气,今上楼已比较轻松,下楼仍有抖索之感。过去眼睑升举无力,今自觉眼睑跳动,如前所未有。
复诊:9月24日。根据《串雅》起废神丹及起废神方,皆以麦地等养阴药为主,故改拟处方。处方:麦冬15g,熟地15g,玄参12g,五味子3克,葛根12克,苡仁12g,枣仁12g,苍术9g,制半夏9g,合欢皮12g,又服药7剂,自觉脚力比前轻劲有力,过去从单位来门诊,中途要停2-3次,今已能不歇而至。过去手腕不能持重,今已能抱小孩矣!因其收效甚佳,嘱守方再服。前后服药60余剂,肌力大增,能下乡参加劳动。1962年11月归来又索前方继服。曾与较量腕力,已不逊常人矣。
原按:南疆之地,湿热偏盛,感而为患,留注肌肉,使之痿废不用,即《内经》所谓“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之意。故先以葛根共芩连汤为主加清热除湿通络之品,独治阳明,待湿热尽除,阴伤明显时改以养明为主加以调养,病愈如常人。《经方治验神经精神疾病》
57痿证——刘昌建医案
赵某,女,28岁,1980年9月1日上午劳动时突然腹泻,泻下急迫,日十余次。伴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肛门灼热。本村医生给予黄连素片、扑热息痛等药,治疗三日后泻止热退。1980年9月4日凌晨起床感觉下肢软弱不用,不能站立,由其丈夫用小车推来就诊,进诊室时需他人架起双肩,双腿拖拉在地。检查:神疲倦怠,面色萎黄,双下肢肌肉松懈,感觉消失,皮肤发凉,舌苔黄腻而厚,脉滑数。此湿热壅遏阳明,津液不濡筋脉。治拟清热燥湿,升提清阳。选葛根芩连汤: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炙甘草6克。3剂,水煎早晚分服,忌油腻辛辣。
服1剂腹痛较重,下肢知其痛痒,2剂腹不痛,能步行:3剂如常人。为巩固疗效,再服3剂。后几日,患者喜眉登门致谢,体健如初。黑龙江中医药1988,(4):7]
按语:治当遵《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以葛根芩连汤清利阳明湿热,兼升阳明清气。湿热一去,则四肢筋脉和利,而痿证自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脉滑数者,胸膈有热也。肺叶热焦,气不化津,不能浸灌五脏,五脏失养,发为足痿。而肺热之由,则又原于阳明之燥,故治痿独取阳明。详情请看《金匮》卷十五,肺痿肺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