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六:风湿相搏(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为阳虚,汗多阳亡,风虽去而湿愈增,又值阴雨湿盛之时,是以湿气仍在。此当微汗以泻之,则风湿俱去矣。
1 发汗泻湿之要点;一:阴雨天不可发汗,二:不可大汗,取微微欲似汗,则风湿俱去。
2 大汗者,则汗出阳泄,故风气去而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必取微微似欲汗出,方能风湿俱去。
湿病七: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枚 甘草一两 炙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湿郁经络,卫气壅遏,而生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麻、桂、杏仁,泻营卫而利肺气,甘草、白术,补中脘而燥土湿。汗出湿消,烦痛自止。慎不可以火攻之,生其内热也。
1 伤寒外闭,湿郁经络,卫气壅阻,所以身烦疼。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麻黄、桂枝、杏仁,泻营卫而利肺气。甘草、白术,补中脘而燥土湿。汗出湿泄,烦痛自止。慎不可以火攻,是发表之义。湿病,更无火攻之理,火攻发表,两阳相薰,必身发黄,表阳亡而里阴竭,故慎不可攻之。
麻黄解表,发汗以泄经络之湿。杏仁泄肺之郁闭,化太阴之湿。皮毛窍开,则湿有泄路,皮毛开而汗出,则风湿俱去,营卫外达。而白术燥土,以绝湿病之根源。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气化足太阴湿土之气。外寒闭肺,肺气不化,即为湿盛。杏仁泄肺而化湿,白术补脾而燥土。麻黄发汗泄湿,有白术燥土生津,则汗出不至亡津。
2 这个麻黄发汗,是以发汗的形式来泄湿。跟利小便泄湿是一样的,只是法不同而已。
也就是说,本条没有小便不利,而是身疼为主,用发汗的方法。如果有小便不利的证,就会用利尿的方法,而不是发汗的方法。
湿病八: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五钱 杏仁十粒 薏苡五钱 甘草一两 炙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汗出当风,闭其皮毛,汗液郁遏,流溢经隧,营卫壅滞,故发热身疼。午后湿土当令,故日晡所剧。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破壅而发汗,薏苡、甘草,燥湿而培土也。
1 外寒表闭,本气里湿,表寒与里湿相抟,所以一身尽疼。也就是表伤寒而里有湿,寒湿壅阻,营卫不通,则一身尽疼。发热者,表闭经阳,阳郁之热也,日晡热剧者,此是湿土当令也。
此名风湿。重点,这个风湿的风,就是寒的意思,此风湿的风,是为外风,也就是伤寒的意思。何以知之?此病伤于汗出当风也,就是汗出之时,皮毛窍开,而“当风”者,就是伤寒表闭也。或久伤取冷所致也,久伤取冷,还是伤寒之义。
伤于外寒,而小便不利者,称为中湿,或湿痹(湿病一提纲)。
本卷开头,湿者,外感风寒,而里气内应也。故湿邪者,是为里气之偏,而非外邪。
2 麻黄杏仁,发汗开皮毛,泄营卫之壅阻,泄肺气之壅闭,行气以化湿,薏仁燥湿而培土。此剂量不大,取微微汗出之义。微汗出,则风湿俱去。风袭皮毛,即伤寒窍闭,是病之来路,故重点风。(1.2条,改完)
3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者,是汗出而伤外寒之闭也。风寒互文之义,此“风”要当寒理解。《内经》中伤寒,皆言伤于风,风寒互文,只是字不同而已。如《伤寒论》言伤寒,《内经》言伤风。本条提纲又言“当风”。从太阳病来说,皆是“伤寒”,以太阳以寒水主令也,太阳病,必是伤寒。《难经》则言伤寒有五。学完太阳篇,学完黄师,你就知道,此当风的“风”,即是伤寒之义,此寒即是用“风”来表达,不要真的误以为伤风,外风袭人,即是外寒之义。还有历节,酒后汗出当风,即是酒后汗出伤寒。《金匮》卷十,水气二也有此解可以参考。此风不解,则对太阳中风不解,对太阳伤寒与太阳风寒,都分不清,更不用说伤寒有五之理。
论:湿病之风湿、中湿、湿痹之定义,对比历节的定义;风湿区别于历节。风湿和历节不是一个病,风湿偏于全身疼,历节偏于节节疼,此为最简单的分法。风与湿者,皆是内风内湿,因外寒而发病也。
湿病九: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 甘草五钱 炙 白术七钱五分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三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五钱。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肤中,从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有微汗,差。
风客皮毛,是以脉浮。湿渍经络,是以身重。风泄皮毛,是以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甘草、白术,补中而燥土,黄芪、防己,发表而泻湿也。
1 表寒外闭,故见脉浮,湿渍经络,是以身重。风性疏泄,是以汗出恶风也。汗出者,营风之疏泄,也是经阳之外蒸。而恶风者,就是恶寒。防己黄芪汤,因势利导,借汗出以泄湿,湿去则风熄而表和。防己泄脏腑经络之湿,黄芪补肝脾之气,以行经络而发营卫,助风泄湿。然后就是剂量不大,取微微之汗出,则风湿俱去之义。
喘者,加麻黄泄肺。气上冲,加桂枝疏木降冲,下有陈寒者,加细辛,散寒降逆也。
2 提纲“风湿”,前“风”为外寒。提纲“汗出恶风”,后“风”,即是恶寒也。病因寒来,所以恶寒。另外就是,太阳病中风,营郁之气,泄开皮毛,卫气外泄而表阳虚,所以恶风,也是恶寒;皮毛窍开,而卫气外泄而失护也,所以恶寒;所以汗出恶风者,皆是恶寒之义。前风为伤寒,后风为恶寒。太阳七,“欲救邪风者”,这个“风”,为风。余下的风,皆为寒。
重复一遍,寒为外邪,凡言伤外风者,汗出当风者,酒后汗出当风者,皆是伤寒之义。风者,皆是内风,风为木气也。言当风或伤风者,皆是伤寒之义,是风寒互文的表达方式,这个要懂,学会区别。另外互文表达的还有脉法,比如沉滑、浮滑。寸浮而见一沉,尺本沉而一浮,反文就是浮滑、沉滑。
4 如果说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是对比太阳伤寒表实证。
那防己黄芪汤,就是对比太阳桂枝汤表虚汗出恶风证。
在湿的基础上,这么对比,就好理解一些。
麻杏薏甘汤——湿病,对比理解,太阳伤寒表实证。
防己黄芪汤——湿病,对比理解,太阳中风表虚证。
湿病十: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如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三枚,炮 去皮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甘草二两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附子一枚,炮 白术一两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湿为风郁,两相抟结,营卫壅滞,故身体烦疼,不能转侧。脉法:风则浮虚,脉浮虚而涩者,血分之虚寒也。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驱寒也。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则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土也。
1 伤寒八九日,湿为寒闭,则两相抟结。外伤之寒与里虚之湿,两相抟结,营卫壅滞,故身体烦痛,转则身疼,不能自转侧身。(风湿相抟,就是寒湿相抟)不呕不渴者,是排除伤寒表实证。不呕者,排除表实肺胃之上逆(麻黄汤证);不渴者,是排除卫热之肺燥也(麻黄石膏证)。
脉浮,此有外寒,浮为太阳表闭之风。风则浮虚,浮虚而涩者,此是血分之寒也。
涩为亡血,涩为血瘀,涩为血寒。湿者,里气也,源于阳虚也,所以血寒,故脉涩者,是为血寒,血寒生风,所以浮虚。
脉法一:浮则为风,紧则为寒,以风性浮而寒性紧,所谓风则浮虚,寒则牢坚也。(应该是这条)
桂枝附子汤,桂枝通经解肌,和中气而解表,附子扶阳,暖血而驱寒。温里解表,窍开汗出,则风湿之俱去。
2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此是木气升达,而疏泄令行也。湿在中土,尚未下传膀胱也。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土也。
小便不利,是土湿木陷,而生下热,膀胱湿热闭癃,不能疏泄,则小便不利。而此小便通利,是木气升达,而未陷生热,所以小便通利,就是湿有泄路,故湿不在下,而湿在中土。土虚生湿,故白术燥土也。土湿源于阳虚,故附子扶阳以暖血也。
3 从麻黄薏苡汤的发汗,到防己黄芪的行水,再到桂枝白术附子的温血寒,土湿阳虚之根本。也就是从外感伤寒,到里湿内寒,算是说全了。
4 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单说一下这个身体疼痛与身体烦痛。伤寒表实,筋脉束迫,会身体痛疼,此是伤寒表实证。而“烦”痛者,是不能自转侧,此是湿盛身重痹痛之义。不能自转侧者,不是不能动,是一动则身体疼痛之义,不能自由活动,所以提纲言“烦”痛。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翻译成白话,就是因为身体风湿痹着疼痛,而不能翻转身体,或自由活动,因为湿阻痹着,疼无止时,故称之为“烦痛”。
前一个“身重不能转侧”的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