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第二十九方、栀子鼓汤

健康   2024-11-16 06:01   山东  

太阳八十九: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子十枚,  香豉四两,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鼓,煮取一升半,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汗下败其中气,胃土上逆,浊气填瘀,君火不得下行,故心宫烦热,胸中窒塞。栀子豉汤,香豉调中气而开窒塞,栀子吐浊瘀而除烦热也。


3不寐——黎庇留医案

九江大圩山货店陈鹏俦,不寐者月余,延余。诊其脉,心肾不交,与栀豉汤,一服即能寐。栀子折心火以下交于肾,淡豆豉起肾水以上交于心,心肾交,即能寐矣。《黎庇留医案》《经方研习》《经方一剂起沉疴》

4心烦不眠——陈宝国医案

陈某,男,25岁。1976724日初诊。患者自述严重失眠7天,素体健康。于7天前患流行性感冒,高热达41℃,厂卫生院给予口服解热镇痛剂、上流清鳃片,虽汗出但仍高热不退,故继续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200毫克后,体温迅速降至正常,但出现心中懊恢、心烦不能眠、纳呆,近3天失眠加重,至深夜1时还不能入睡,虽服利眠灵,仍不能缓解,故前来就诊。检查:体质壮实,面色微红,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有力。此属激素的副作用,符合张仲景的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之证,投栀子豉汤。复诊:服上方3剂后,心中懊消失,睡眠恢复正常,饮食亦如常。《经方临床应用》

5汗后烦燥不眠——刑锡波医案

靳某,男,26岁,干部。病史:患太阳伤寒,五六日不解,发热恶寒,头痛,周身疼痛,恶心作呕,脉象浮数。此乃寒邪抑郁化热所致,应用辛凉解表之法。医者在治疗时,只根据症状而未参照脉象,予麻黄汤以疏表散寒。汗出后寒热身痛俱解,而现心烦不宁之症状。口干咽燥食少,不得眠,脉象滑数有力,此系表邪不解,余热未清之证,遂以加味栀子豉汤予之。

辨证:虚热郁结。治法:清郁热,止虚烦。处方:生栀子10克,淡豆豉10克,青连翘12克,黄芩10克,润元参10克,麦冬10克,粉甘草10克。

服药1剂后,心烦渐宁,已能入睡。连服3剂,诸症均减,精神恢复。

按:太阳病,经过发汗、呕、下之后,外邪虽去,内热未蠲,而现虚烦不得眠之症状。若虚烦甚,必至反复转侧而不安,心中懊而不宁。这种虚烦懊恼之发生,乃由于汗、吐、下后的余热内侵,陷入胸中,精神受热邪侵扰,而呈现出一种烦躁不安的现象,故以栀子鼓汤清内热,而滋津液。

栀子豉汤,主要治邪热陷于胸中,心中懊侬。栀子有清热止烦的作用,豆豉能清热除烦,益阴济热。栀子、豆豉虽同为止烦之剂,因烦生于热,热祛则烦止,栀子之除烦,以长于清热;豆豉之祛烦,重在益阴。阴生热退,则虚烦自解,故此方为治心中虚烦之主方。

唯在汗后心烦之时,首先要注意的是虚烦和烦躁的鉴别。因汗后的烦躁,有的属于汗后亡阳,虚阳外越之阴证。如系虚阳外越之烦躁,而不设法制止,逾至大汗一出,则亡阳立至,挽救无及矣。所以对汗后烦躁,第一,要查脉象的虚实。虚证的烦躁,脉多虚弱沉微,或浮弱无力,而邪热留滞胸中,脉皆滑数沉实。第二,要辨清症状之虚实。虚烦多属于实证,病程较短,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病史表现。阳虚之烦躁,病程较长,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病史,或经误治等有一系列的虚弱过程和虚寒症状。此为汗后心烦应注意之点,在临床上绝不可忽视。《刑锡波医案集》

7食道炎和食道息肉——大塚敬节医案

我喜欢吃糯米黏糕,而且不管吃什么速度都很快,是急性子。在宴会上或者和朋友一起吃饭,我搁下筷子时,再看周围的人,一般刚吃一半。鉴于这种情况,我努力让自己慢慢吃饭,可是这种小时候形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因为这种急性子,就不时有被热茶烫嘴或喉咙被烫疼的事情发生。

一次,当急急忙忙地吃下一块热的烤黏糕时,感觉食道疼痛,大概是引起了食道烫伤。随后即使进流食也感觉胸口堵塞样疼痛。我想起了《伤寒论》栀子豉汤条对“胸中穿窒”和“心中结痛者”应用栀子豉汤的论述,便想试用栀子豉汤治疗。栀子豉汤为栀子和香豉二味药物组成,但不凑巧手头没有香豉,便代之以甘草入了药,之所以用甘草是想到了它具有的镇痛作用。没想到服药一次就感觉到了显著的效果,为其如此好的效果吃了一惊。

基于这次的实际感受,我写了一个栀子鼓汤治疗食道炎有效的报告,发表在一九三三年春阳堂发行的《汉方临床提要》上。三四年以后,福冈一位名叫栎本的药剂师读到了《汉方临床提要》,对一名在九州大学被诊断为食道息肉、只有牛奶等流食才能通过食道、必须手术治疗的患者,采集自家庭院栽种的栀子的果实(栀子),制成煎剂,成功治愈。我看到了这篇刊登在药学杂志上的报告,该病案也是以“胸中窒者”为应用指征的。

 
论:栀子应该也是烫伤之要药,栀子能清血中瘀热。《救急方》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

附,肥儿片:肉豆蔻,木香,六神曲麦芽,黄连,槟榔,使君子仁。主治:健胃消积,驱虫。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8食管憩室——胡希恕医案

胡老曾讲一病案:“昔时邻居老工人尹某,一日来告。谓经过钡剂造影检查,确诊为食管憩窒,请我治疗,因笑答曰,食管憩窒我未曾见过,请告所苦。据述只觉食管阻塞,心烦不宁,因给以栀子豉汤3服后,证大减,但食时尚觉不适,续服20余剂,症全消失。后再进行钡剂造影检查,未再见憩窒形象。"此案较奇,故附此以供参考。《解读张仲景医学》

9食道炎噎塞——张志民医案

患者男性,三十九岁。初诊:一九八0年六月六日。患者病起数月,自觉吃饭时吞咽不顺,胸中障塞,逐渐胸中烦热隐痛。自疑患食道肿瘤,心情焦虑,苦思少寐,后经X线食道钡餐透视,排除食道癌,诊断为食道炎。

来诊时仍胸中窒痛,咽食时更甚,因而仍自疑生癌,心有余悸。面瘦神疲,纳懈寐劣,大便干少,忧而易怒,舌红苔黄,脉细数。治拟清宣泄热:焦山栀16克、淡豆豉10克、连翘12克、生大黄6克(后下)、炒枳实15克、黄芩12克、太子参15克、全栝蒌10克、蒲公英20克。服三剂。

二诊:六月十日。服药一剂,大便通行,胸痛即减。三剂服完,胸痛几无,烦热稍存,吞咽复畅,忧虑情绪亦为之一扫。舌红退,黄苔薄,脉数减。原方中生大黄改制大黄10克,加郁金10克,续服五剂,诸症若失。《伤寒论方运用》

 
论:胸膈热盛,多是脉数。数脉为热,外感脉数,则为经阳不泄;内伤之热,火气逆升,热在胸膈。另外脉数,就是中虚客热,因胃中虚冷(太阳七十六)。

18热郁胸痹——聂惠民医案

金某,男,14岁。2004112日初诊。患胸闷、心前区疼痛数月。病始于四个月以前,曾患病毒性感冒发热愈后。现证:胸闷不适,心前区时痛,运动后加重,气短,睡卧不佳,食欲不振,二便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不齐。经中西药治疗未效,前来求诊。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舌质略红,苔薄淡黄,脉沉略数。中医辨证:外感热病,邪热入里,胸与表近,故前贤有“邪气传里必先胸”之说。热郁胸膈,气机不畅,血脉不利而致胸痹。治当清宣郁热。宗栀子甘草豉汤加味之。处方:生栀子10克,豆豉6克,生甘草6克,麦冬10克,五味子3克,党参12克,远志6克,炒神曲1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郁金8克,茯苓10克。予药七剂,水煎温服。
二诊:2004119日,服药七剂,胸闷减轻,心前区疼痛未作,睡眠转佳,纳谷有增,唯时有头痛,舌质略红,舌苔薄白。宗前法进退,上方去远志,加丹参、葛根,继进七剂。
三诊:20041116日,药后胸闷时痛消失,纳谷复常,上方去柴胡、黄芩,加炒白芍、金银花。14剂,善后收功。随访半年余,未见复发。《经方验案便读》

19胸满窒塞——赵明锐医案

《伤寒论》载:“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在临床上,胸中窒是患者的自觉证状,究竟是什么样感觉,长期以来难得要领。以后曾遇一名患者,患胸中满闷半年之久,屡用行气降逆、利膈宣肺、陷胸泻心之辈,无明显效验。细审脉证,患者虽以胸满闷痞塞不舒为主证,但伴有心中烦热口燥,以及虚烦不眠、舌红、苔老、脉数等脉证。经反复考虑,似与仲景栀子豉汤证相符,遂改用栀子15克 香豉15克 甘草6克黄芩10克 枳壳10克,共服三剂后,诸证明显好转。又去芩、枳,再服二剂,而痊愈。由此始悟出仲景栀鼓汤证“胸中窒”即指胸中痞塞不通与烦热并见而言。以后凡遇到此种证候大多以栀子豉汤为主,适当加减治之,应手取效。
结语:栀豉汤主治热邪扰于胸中的心中烦和虚烦不得眠,但“心中烦”很容易与黄连阿胶汤证之“心中烦”相混淆,如不详细辨证,很难区别。实际上两者之间有明显的鉴别条件,从临床观察的结果,栀鼓汤的心中烦是因热邪扰于胸中所致,故大多有胸满闷的证候,而且此种心中烦,即使是“卧起不安者”也仅是烦而不躁,黄连阿胶汤的心中烦,是因心肾阴虚,虚火亢盛,故烦而躁动不安,欲卧不得,所以二者是有明显的区别。且栀子敢汤证有烦热,而黄连阿胶汤证则无。
“胸中窒”和其它胸满气促等证,也是有明显区别的。栀子豉汤证的“胸中窒”是虽以胸中窒塞之感觉为主,但仍兼有虚烦、烦热或有不眠之证,而其它原因引起的胸中满闷,必无这些证状。《经方发挥》

20胸口窒塞不通——唐医易医案

周某,女,1952年生。200926日就诊,主诉:视力模糊,头晕似飘飘然,二便正常,胸口窒塞不通,失眠。右脉寸紧,关涩,尺未触及,左脉寸紧,关尺虚微。
栀子10g,淡豆豉15g4剂。
2009210日复诊,前药后精神大有恢复,胸闷窒塞解大半,睡眠4小时。舌色淡,苔白腻,右脉沉弦细弱,寸略紧,左三部沉细涩,至数迟缓。
栀子10g,淡豆豉15g2剂。
前药后能睡眠6小时,后与黄芪建中汤调理而愈。《100首经方

22心烦胸闷懊恼——闫云科医案

李某,女,45岁,干部。懊恼半年余,病发时心烦意乱,胸憋心悸,如坐针毡,欲卧不卧,欲便不便,颠倒不安,不能自主,约一二时,症状缓解。初,每隔五至七日发病一次。近,日日皆发,多发于中午。某医院诊断为隐性冠心病,住院后又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治不效,遂来求诊。望其面色暗红,形容急躁,舌边尖红赤,苔黄腻。询知失眠,多梦,胸中烦热,咳痰黄稠,口苦便秘。切其脉,沉滑略数。诊其腹,柔软无压痛。此懊恼证也,由热郁胸膈所致。治宜清宣泄热,栀子豉汤系专方也。拟:栀子10g 豆豉10g 二剂
二诊:懊恼止,继服二剂,症再未发。《经方实验录》

28小儿夜哭——聂惠民医案

马某,女,6个月。198981日初诊。代述:患儿平素夜卧安静,近三四日夜啼,哭闹难止,不知何故?视其小儿发育正常,营养尚佳,进乳正常,二便通畅。舌尖红、苔淡黄,指纹略紫。证属心肺蕴热所致,拟清热养神之法。处方:生山栀6克,豆豉3克,甘草3克,炙鸡内金10克,三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药后夜卧安然无恙。《经方验案便读》

 
论:这个指纹辨证,众多小儿医案中都有,看不懂时只能从舌尖红,为心火郁热,苔淡黄,是肺胃不降,胸膈湿热,胃土之黄。从这两点来辨证。

29小儿夜啼——魏蓬春医案

龙某某,男,11个月,1983104日就诊。患儿入夜则躁动不安,啼哭一周余,曾经他医用导赤散等治疗无效,因而来诊。小儿除上述症状外,伴有纳减,大便正常,小便赤而异臊,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红。此属热扰胸膈证,治宜清热除烦。处方:山栀子4克,淡豆豉8枚。2剂,诸症消失。

按语:患者系婴儿,不会诉说,医者难知其患懊证,但联系到他医用导赤散无效,小便赤而异臊,舌红、苔薄黄等一派热象,且入夜则躁扰啼哭,应视之为热扰胸膈,虚烦懊证,故投本方获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幼儿入夜则躁动不安,这对应提纲的烦燥不眠证。舌质红,苔薄黄,此属火气升炎,胸膈热壅舌质红,苔黄的夜哭,栀子鼓汤的症型。

幼儿不会诉说,入夜则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去看医生,更不知看中医,反会以封建迷信处理,抱着孩子找神婆,神婆解决不了,就打听找搞风水的算命先生投机,这些江湖术士,会提供上门服务,来到家里又是罗盘定位,又是教提前准备大公鸡拴红绳,烧香画符什么的,一顿操作吓来就要四五百块,一次不愈,再来一次,干花钱也不中屁用,纯是投机分子。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